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清韵  于 2017-10-19 16:4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寒风中徒步七小时,仓库里打地铺睡四晚,洗澡只能用冷水……10月13日到10月17日,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1200多名学生,要体验5天这样的艰苦生活。记者了解到,该校这个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始于1990年,到今年已经坚持了28年。每年的体验内容略有不同,但被老师和学生们称为“上一堂吃苦课”。(10月17日《新京报》)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趋甜避苦是人的天性,一些家长对吃苦教育认识理解并不那么深刻,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现为“四过度”:即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导致了大量的孩子基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哪里都需要人陪,依赖性很强。有的小孩都十多岁了,还不会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至于洗衣服、煮饭、炒菜等家务,很多孩子连边都没挨过。在这样优裕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吃苦精神。

为了让孩子“吃苦”,近年来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都想了不少办法。不少家长在寒暑假里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军训、训练营,希望通过这种途径磨炼孩子的意志。华师一附中坚持28年对学生上“吃苦课”,也是吃苦教育的一种方式。但笔者以为,“吃苦教育”更应融入生活常态中去。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后来历代开明之士,如宋朝理学家朱熹、宋朝官员包拯、明朝学者朱柏庐、清末重臣曾国藩等,无不把吃苦当作教育后代修身进德的必修课。

重视吃苦教育,不独中国先贤,外国圣哲亦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吃苦是铸就卓越禀赋的阶梯,因为“人们只有吃尽千辛万苦才能发展好的禀赋,而坏的禀赋则用不着丝毫努力就自己发展出来了。”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则把吃苦看作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并认定:“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美国深泉学院的学生必须一边放牧,一边进行超强度的学术训练。英国伊顿公学以严格管理,要把娇生惯养的公子哥“扳”过来。这些把“吃苦”融入孩子生活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因为让孩子接受几天“吃苦教育”只是短暂的,而日常生活却是长期的,如何让孩子在家里学会“吃苦”,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吃苦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携起手来,尊重孩子意愿而不搞强迫命令,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做到“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让孩子在家中、在学校都能找到“吃苦”的机会,让“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过程,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如是,吃苦教育才会因有广泛的认同而不断发展,孩子才会因有吃苦教育的滋养而谱写辉煌人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3 07:2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