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光在空中荡漾(六) [2017/05]
- 秋光在空中荡漾(十) [2017/10]
- 秋光在空中荡漾(七) [2017/06]
- 秋光在空中荡漾(十五) [2018/09]
- 秋光在空中荡漾(十二) [2017/12]
- 秋光在空中荡漾(十四) [2018/06]
- 秋光在空中荡漾(五) [2017/05]
- 外篇一 - 秋光只荡漾到半空 [2017/05]
- 秋光在空中荡漾(一) [2017/03]
- 春之飘荡(中欧行)(28k字) [2017/03]
- 秋光在空中荡漾(四) [2017/04]
- 外篇二 - 请在秋光中带我穿越 [2017/12]
- 秋光在空中荡漾(三) [2017/04]
- 秋光在空中荡漾(二) [2017/04]
- 烟雨平生(南美行) (25k字) [2017/03]
- 忽然恍然 [2017/03]
- 秋光在空中荡漾(九) [2017/09]
- 削与不削 [2017/03]
- 春和景明 [2017/03]
- 夏夜之梦 [2017/03]
- 搅和的梦 [2017/03]
这篇文章算是憋了好长时间的了,今天,终于,把几个片段在星巴串起来交差,哈哈。
我记忆中的学龄前童年,印象最深的是,在长沙度过的1976年。幼儿园的老师很喜欢我,我喜欢上她的音乐课,她总夸我唱歌不错。幼儿园旁有个孤零零的电线杆,上面有两个高音喇叭,经常有响动。记得播送过几次哀乐,其它歌曲大多是激昂慷慨,歌颂雄伟崇高。那时我的认知,世界上就只有伟大祖国,和一个可恶的外国。
改革开放后,引入港台流行风尚,爱情代替原来的一切,也带来了新的流行意识。青春年少本应是,带着萌动的心顺应潮流。只是我打小比较叛逆,总觉得,大家都玩的,总有些不妥之处。那时的直觉就是,应该做些不一样的事情。初中时,不喜欢音乐课,常和老师捣乱,不识简谱也不识五线谱。常因为嗓门大,故意把大家的合唱带得跑调,然后我可以去教室外面反省。不上课,不妨碍我喜欢音乐,只是寻求另类的表达。
高一时,转向收听敌台,很快,便狂迷上了VOA,BBC的欧美流行榜。虽然短波音质很磕碜,还时常有我党的无线电波和谐。有“崇洋媚外”的心结做精神支柱,倒把我学英语的兴趣提上来了。这些经历,现在回头看时,似是机缘巧合,却更顺理成章。老师逼迫填压下无效,自己的选择可以别出新裁。
这崇洋媚外,可以说是很早就有,还逐渐变得处心积虑。那时,音乐资料来源十分有限,我倒和广播电台结了不少缘。先是认识武汉一位电台的朋友,搞到一些卡带翻录。大学后,逐渐市面上正版引进多些了,乃至,后来的上班后出现的卡口水货。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每当找到一点好资料都能兴奋半天。
大三暑假,机缘巧合,因为朋友出差,找我去电台,替他做一次海外音乐节目。当时匆忙,手头也没多少文案资料,弄得我还着急了一段时间。还好手头一盒卡带,内有英文介绍歌者的专辑介绍。为了完成朋友所托,只得用两天翻译了文字,又把卡带多听了几遍,用文字和音乐一起去感受。节目当天,是一位高中同学陪我去的。起初很紧张,后来我很快轻松下来。和主持人坐在直播间,看着室内微弱的灯光,导播台上闪烁的二极管,在歌声和我们的人声中跳动着,逐渐也就享受起来,半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出来后,同学在外面还直说效果不错,只是有点遗憾,没有向电台要一份节目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