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谈美加 (已有 2,261,740 人访问过博主空间)

https://www.backchina.com/u/371436

晚舟归来(63):贝益民的儿子长出“外国人的鼻子”

作者:王博谈美加  于 2020-4-21 01:0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王博谈美加|通用分类:原创文学

关键词:温哥华, 移民, 青少年教育, 运动健身, 独立性

兄弟两人中午简单吃了饭接着赶路,换成哥哥开车。

贝益民让弟弟休息一下,贝爱国于是放下座椅的靠背,闭上眼睛睡觉。

没过多久,贝爱国坐起身来,说:哥,我睡不着,咱们还是接着聊天吧,也免得你一个人开车,没人说话,容易犯困。

贝益民扭头看看贝爱国,点点头。

贝爱国说:我刚才一直在仔细地琢磨你讲的话,你讲得很好,的确,我们人的独立性,包括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性,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基础。不过常言道,“老的喜欢小的,小的喜欢老的”,如果老一辈的和子孙辈的都住在一起,一大家家在一起,大家互相照顾互相帮助,那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哪个老年人不喜欢子孙满堂的?

贝益民笑一笑,说:家庭和睦,当然是一种幸福,而且不在乎家庭大小,但是所谓“子孙满堂”就一定幸福,则是被一些无聊的文人刻意描绘出来的虚假愿景,家庭和睦的前提是家庭成员的平等和独立,像《红楼梦》里的贾老太太,从来不用担心家务事,一天到晚只管快活,那种生活情境当然是假的,要不曹雪芹为什么要称她为“假”老太太呢。

贝爱国笑了起来。

贝益民接着说:其实,现在多数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都是被当做孙儿孙女的“保姆”在使用的,和《红楼梦》里的贾老太太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很多中国人会认为,让老年人照看孙儿是老年人的一种幸福。老年人疼爱孙儿孙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一旦我们把照看孙儿孙女作为老年父母的责任,就得清楚地知道,你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将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对不对?

贝爱国点头说:我知道,你们家可可基本上是由你们自己一手带大的,那时候你和安安都跟老爸的关系不太好,他们也从来没有提出来帮你们带孩子,你是不是有些怨气?

贝益民说:我还真没有什么怨气,我倒是觉得我儿子“因祸得福”了。

贝爱国笑着点点头,说: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可可这些年是不是变化特别大?

贝益民点点头,笑着说:是的,变化太大了,我跟你说,他刚刚离开广州的时候身高只有不到一米七,现在都已经长到一米八了,而且身材高大,连鼻子都明显长高了。

贝爱国一听哈哈大笑起来。

贝益民接着说:你一定还记得,可可小的时候,鼻子还没有完全长好,大人们常常开他的玩笑,说他是“塌鼻子”,现在他在加拿大长高长大后,他的鼻子还真的长变了,跟我和她妈妈的鼻子很不一样。

贝爱国笑着点点头,说:想不到你们跑到加拿大去,还真沾上“洋人”的基因了。

贝益民笑着说:这当然不是基因的变化,是因为整个体质和体型的变化,以及因此产生的视觉上的感受,看上去比较厚实,比较高大,我们在广州的时候,饮食方面没有感觉到困难,但是,相比于加拿大,还是在加拿大的饮食质量要好很多,特别是在蛋白质和水果方面,比如我们刚到加拿大的时候,虽然还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也不高,但是我们家庭的基本饮食从来不缺肉鱼蛋奶,而且非常充足,去到COSTCO超市买一周的食物,不会超过200块钱,但是早餐面包、鸡蛋、牛奶、硬果、肉食、海鲜、水果、蔬菜,样样齐全。

贝爱国连连点头说:真不错,真不错。

贝益民接着说:根本的原因,除了北美的饮食之外,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运动。可可刚到加拿大的时候,读初三,正是快速长身体的时候,除了饮食在加拿大有保障之外,他在这个关键时期获得的运动量,我估计是国内的孩子没有办法比了,这两年,他给我的印象就是每天都在各种打球,周末的时候,还会要求我陪他打网球。

贝益民瞟了一眼贝爱国,笑着说:我估计这小子是想把自己练成一个网球小王子,好在女生面前炫耀,打球对他的帮助很大,他现在的身体素质和体格已经很像一个加拿大本地人了,身高更是比我高出太多,另外,可可还有一项非常重要“改变”,也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

贝爱国扭头看着贝益民,好奇地问道:是什么?

贝益民说:可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以后,不仅自身形成了北美特征的体质,而且他的美感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他从来不看韩剧和“国剧”,完全不接受韩式花美男,也不喜欢现代版林黛玉,非常反感“网红脸”。

贝爱国“嗯”了一声,不停地点头。

车子从湖南进入广东境内,道路变得更平稳,南岭的风光在飞驰中绵延不绝。

贝益民看着窗外的风景,感慨地说:又回到广东了。

贝爱国笑着说:你的第二故乡。

贝益民笑一笑,把方向盘上的两只手变换了一下姿势,说:“伤心之地”,不聊它,我还是继续讲可可的故事吧。

贝益民接着说:今年夏天,可可用他自己打工赚来的前买了一台新电脑,还自己配了两个很好的音响,我让他放一些曲子给我们听听,结果让我感到有点惊讶的是,他听的音乐基本上都是黑人的RAP,没有一首传统经典乐曲,我问他为什么他的音乐基本上全都是黑人摇滚音乐,他告诉我说,他现在听音乐,比较少在乎旋律,他更欣赏节奏,黑人音乐的节奏感强而且非常有味道,还说黑人音乐的歌词简单直接粗暴,让他听起来感觉很过瘾。

贝爱国听到这里又哈哈笑起来,问道:哥,你觉得可可的这种改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贝益民说:其实我刚刚听到他说的这些话的时候,还是挺吃惊的,后来慢慢地想一想,才觉得他讲的话还蛮有道理,音乐有旋律和节奏两个部分,但是如果一定要说,到底什么东西对音乐更本质,那就一定是节奏,因为音乐起源的时候,就是只有节奏的,一个好的音乐,可能最能够打动和影响人的就是节奏,可可在跟我讲到传统中国音乐的时候说,他已经没有办法再听中国歌曲了,因为这两种音乐,不仅在内容上差别太大,而且在节奏上,更是差了太多。

贝爱国说:有道理,难怪现在黑人音乐对年轻人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

贝益民点点头,说:我也觉得可可长大以后更喜爱黑人音乐,这是他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他在对音乐认识上,比我要进步,跟现代社会的节奏更合拍,这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决定性的。

贝爱国点头称是,笑着说:你讲的这个故事很生动有趣,还有吗?

贝益民笑着点点头,说:当然有,我再来讲一个吧,你看,我们中国人在称呼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很势利的,通常你做了一点“小官”之后,你的名字马上就不见了,只剩下你的姓和你的“职位”,而对那些无权无势的人,则喜欢开口闭口“诶诶”地叫,很没礼貌,很“狗眼”,对不对?

贝爱国点点头,说:的确是这样,我在这方面的体会感受太深了,在中国做生意,你怎么称呼人里面可是有着大学问,叫得好,对方高高兴兴,叫得不好,对方马上就会给脸色你看的。

贝益民说:你说的太对了,在中国人的“圈子”里,等级关系和人身依附,很明显地在中国人的称谓上体现出来,包括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本来应该有一个从依附关系到独立关系的转变过程,它程既是自然的,也应该是法定的,这种转变在中国,有时候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实现,但是可可这些年在加拿大,经历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从“依附”到“独立”的成长历程。

贝爱国很有兴趣地扭头看了贝益民一眼,示意他接着往下讲。

贝益民说:可可在中国的时候,也是一个典型的乖乖仔,称呼我都是叫爸爸,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我叫什么名字了。

贝爱国笑了起来。

贝益民也笑了笑,接着说:来到加拿大之后,我有了一个英文名字叫PETER,是可可从美国电视剧上看来的一个角色的名字,过了一年以后,我就开始发现,他有时候不再叫我爸爸,而是叫我的英文名字,再后来,读高中和到外面打工以后,他更是时常对我直呼其名。

贝爱国笑着问:你自己是什么态度?

贝益民说:我从来不制止他,也没有批评过他,我很鼓励他。

贝爱国好奇地问:你怎么鼓励他?

贝益民说:我跟他讲,你现在长大了,不用太在意叫我爸爸,因为我不希望你永远只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于“父亲”的“儿子”的位置上,你要首先在意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叫我“爸爸”,最好只是一种习惯,最多只是一种尊重。

贝爱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说话。

贝益民接着说:现在可可在家里的时候通常叫我老爸,在外面的时候,则会根据场合,常常会对我直呼其名,叫我“PETER”,两种称谓我都非常受用,因为那里面没有任何刻意的“等级”的宣示或者暗示,听起来感觉轻松自然。

贝爱国好奇地问:哥,为什么你儿子对你直呼其名,你会觉得“很舒服”呢?

贝益民说:可可对我称谓上的转变是很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在北美,平等、独立和自由,不是仅仅挂在嘴巴上的空洞的东西,它非常实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观念和意识,不断积累,而且天天实践,比如可可这些年暑期都参加义工活动,他做义工的机构在我们家附近,是一个以老年人为主的活动中心,七老八十的老爹爹老太太,很喜欢和青少年一起玩耍,高兴起来,都是直呼其名,仿佛也是游戏的一个内容,做义工的孩子,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一口一个爷爷奶奶的叫,他打工的麦当劳,员工之间相互称呼的时候,一定不会在姓氏后面带这“叔叔”“阿姨”或者“某某长”之类的。

贝爱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贝益民接着说:我自己很喜欢这样的称谓方式,因为这种形式,可以很好的将我与我儿子之间,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朋友般的关系定义出来。

贝爱国沉默了一阵子,最后轻轻叹了一口气,说:哥,你说得很对,我现在看到了我和你在思想境界上的差距。

贝益民摇摇头,说:爱国,你不要这么讲,思维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人生经历积累的过程,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东西不同,形成的思维方式就会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成熟”,也是我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本能”,我只想强调,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在社会层面上,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和尊严。(请点击进入“作者”个人空间,查阅我的个人资料,看看我还能为你做什么)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王博谈美加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我在加拿大得到的幸福:苦栗子和甜蜜的回忆 [2019/08]
  2. 章莹颖用命换来的教训,你要当回事 [2019/06]
  3. 生活在温哥华:我在这里见过的最美女人(1) [2018/07]
  4. 美国新移民法案,华人将是最大受益者(2) [2017/08]
  5. 在温哥华吃野菜:马兰头 [2018/05]
  6. 我就是因为“不孝”,才有今天的幸福 [2019/06]
  7. 西雅图警察抓嫖,背后的东西很多很深刻(之三):为什么大多数嫖客是码农? [2017/09]
  8. 习大大开始反攻了,川普你能怎么样? [2019/07]
  9. 美国人揭开了加拿大房产的弥天大谎 [2018/07]
  10. 多伦多枪击案,又一个大谎言被戳破了 [2018/07]
  11. 中印已经在这里开战了(之五) [2017/07]
  12. 看看美国受贸易战的影响有多“严重” [2018/07]
  13. 在这件事情上,华人就是比别人聪明 [2019/06]
  14. 为什么亚裔男不讨人喜欢?看看各自的“总统”的德行就明白了 [2019/08]
  15. 中餐馆为什么不做早餐?(2) [2018/07]
  16. 大罢工的香港工人阶级是什么样的? [2019/08]
  17. 美国遭遇“耻辱”是件好事,免得它成为“圣母婊” [2019/07]
  18. 香港正在被世界抛弃,台湾已经取而代之 [2019/07]
  19. 温哥华的这些中国人:落寞的海军之花 [2018/03]
  20. 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在美国爆发了 [2019/06]
  21. 川普必须是流氓,才能赢得战争 [2019/07]
  22. 香港人每天上街“闹”,原来都是一个诉求,就是“做人的尊严” [2019/08]
  23. 美国如果不伟大,美国人民就不爱她了 [2019/07]
  24. 香港人伟大,就是因为“自私” [2019/06]
  25. 移民北美,中国的孩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之一) [2017/08]
  26. 移民北美,中国男人变好了还是变坏了(1) [2017/09]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 10: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