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帝王是对头——这个小标题源自罗怀臻“都市淮剧”

作者:量子在  于 2017-9-19 04: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非小说类出版物|通用分类:原创文学

关键词:高阳红学

    这一标题源自剧作家罗怀臻“都市淮剧”讲座。这是研讨高阳红学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红楼梦》被人称道的不应该是它本身隐含内情的扑朔迷离以及作者究属何人的众说纷纭,而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有哪些重大贡献。

    以往分析这一点首推其反封建的政治性进步性。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君为臣纲夫为子纲夫为妻纲。其中最最最是重点的就是第一条:君为臣纲。而《红楼梦》作者给我们铺陈的文字里确实用曲笔抨击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

    这藐视皇权集中体现在两个人物身上。一是元妃,她在大观园省亲如此一个君恩浩荡的喜庆场面忍不住哭哭啼啼,说出当日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这样一类话语来。明显地挑明宫闱重重似囚牢,这其实是大逆不道的反动论调。另一个是黛玉,她在辗转拿到宝玉送给她礼品的时候,只因为那是北静王送给他的,还是皇上赐给北静王的,于是就扔了回去。还说是什么臭男人拿过的这样的话来。搞得宝玉兴冲冲而来灰溜溜而去,好没有意思!

    不能苛求于《红楼梦》作者,因为封建社会文字狱可怖,尤其在作者生存的年代更甚。不过,往深里去想这两点实在也不是啥大不了的揭露。

    深宫怨艾,乃是千古话题。有深刻印象的比如就有唐诗中的“白头宫女在,至今说玄宗”。而林妹妹简直也可以说是发发小女孩的娇惯了的坏脾气——一不称心就借题发挥。假如一个新世纪的俏女孩子自认为很有些本钱的,在自己的热烈追求者送来礼品的时候一旦发现这是二手货三手货并非原包装,同样可能,哦,应该说非常可能也是扔了回去,说出别的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呢。

当然,就是这样子分析,《红楼梦》比之它很可能作为参考蓝本受到莫大启迪的《金瓶梅》还是进步意义要大得多得多。——毛泽东19611220说过,《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而兰陵笑笑生无论如何是不触及皇帝这个最高封建统治者的。

曹者瑜先生则持颇为激进的不同看法——书中只要有机会就吹捧当今皇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始终不忘记歌颂康乾盛世,“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本朝皆系千古未有之旷典隆恩,实历代所不及处,可谓‘圣朝无阙事’,唐朝人预先说了,竟应在本朝”,“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今宵水国吟”。宣传满人是“舜的正裔”的思想,并提出“月本无今古”,“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指出“咱们”“也该称颂”和“坐享升平”。《石头记》这本书也揭了康熙盛世的伤疤,但不是“唐突朝廷”“怨世骂时”,而是“傍观冷眼人”,在要人们“知目下兴衰兆”,去补大清这个天,救康乾盛世这个世。乾隆皇帝看到了作者的一片忠心,当然不杀他的头,并允许此书的流行。

    到了高阳先生的《朱楼梦》,乾隆皇帝早就作古,社会进步文明普及。在高阳先生的生态环境里没有那种白色恐怖红色恐怖。至少他是可以自由地提笔写封建皇帝并且不需要为雍正翻案。从而,我们广大读者就很幸运地看到并欣赏到作者笔尖直指封建社会第一把手的锐利锋芒。

    《朱楼梦》红曹系列中"三春怎及初春景"里乾隆皇帝正式登场。他在接位登基前就碰到一个极大的难题。理亲王以东宫嫡子的名义向他发难。问题转化为假如雍正隔代寄予厚望的乾隆嫡子永琏未成年即夭折时,必须让位也就必须要有人出来对天罚咒担保。因为兹事体大,臣下无人肯以这样的方式来作保。事情陷入僵局。

    高阳先生笔法老练,他先写出第一步的密谋是“如果不用罚咒,倒可以许他”——显然的,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履行保证责任的打算。

    这和乾隆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只要皇位到手,谁也奈何我不得!

    可是理亲王不依不饶,硬要有人出来罚咒才能算数——这当然也是一种迷信,认为对天罚咒罚了毒咒就不敢欺瞒天老爷。

    乾隆说不出口,让臣下姑且设下誓言作保暂且哄骗过场的话,决定自己来罚咒以便解决皇位争端。接着理亲王居然毫不含糊地直言“不行,我不相信他的话。” 一口拒绝。

    可见,所谓皇上的金口玉言纯属放屁。这样犀利的话语在《红楼梦》里从头到尾都是找不到的。原因有二——一是写作环境苛刻;二是红楼梦涉及出场人物远远不如朱楼梦那样广泛,后者可以说上自帝皇下至草民无所不包。在曹雪芹写的那本《红楼梦》里不仅不说明朝代年月而且并不曾有帝皇的身影出现过。

    乾隆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龙庭。接下来发生的事端更进一步说明帝皇家并无诚信可言。永琏果然夭折,理亲王旧事重提。对策是先拖延,推脱对准格尔用兵必须要有布置有交待。最后则是以天下大局安定把理亲王以“谋反大逆”“主犯”身份永远圈禁高墙了事。

    一场儿戏似的宫廷政变,在谈笑间兵不血刃地予以解决。固然和乾隆铁打江山早已坐稳而理亲王并无任何实权泥鳅掀不起大浪有关,但是,乾隆早早就和作保的保人他的叔辈庄亲王设下圈套请君入瓮大有关联。

    高阳先生写作历史小说,最为称颂的应该是有机地结合大量史实和人物典故。就在这由雍正驾崩乾隆即位时的宫廷动荡而起的皇位争斗中,写进了明白无误的煌煌上谕。

    经过数度思考,乾隆决定亲自动笔。他的目的是既不能不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又得轻描淡写得使人会很快地忘记掉。其中最费关碍的是从头到尾参与和皇帝密谋的叔叔庄亲王被硬给绑上贼船陪同接受惩罚。

    乾隆危难之处是——说庄亲王能干,则结交私党便是有心谋反,处置不能不重;说他庸庸碌碌,则一向委以重任俱越常格(这一点正说明庄亲王和他两下勾结故而酬答),更加说不过去。最后,无奈之下只好自承无知人之明。

    借庄亲王的苦肉计来打击对手,可谓用心良苦。但也彰显帝皇并无诚信可言。不仅仅是庄亲王和乾隆一个愿挨一个愿打,就是庄亲王的儿子弘普贝子一样参与密谋而施行打入敌阵卧底的实际行动,为了乾隆的帝位和面子也被皇帝""走了贝子。

    明明白白的做戏,所谓“万不得已”“官样文章”——结果是弘普他被革去贝子。“先把你的贝子借给我,将来还你一个贝勒,也许是郡王也说不定。”完全是卑劣的幕后交易。

    这也正是一架镜子的正反两面。正面看来都是冠冕堂皇,反面看穿尽是鬼蜮伎俩。封建皇帝的诡计多端,高阳先生写来力透纸背。

    乾隆多年经营,大局底定。于是一改初衷,使出辣手。

    起因自然是他内心的自卑感,触发的导火线却是因为他的结发夫妻孝贤皇后在德州投河自尽引起的风波。乾隆自觉这个宫闱笑话闹得有点太抬不起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逼得皇后不得不投河以求解脱,实在是莫大之耻辱。出于内心强烈的“乾纲独裁”刻意立威的愿望,一系列的措施接踵出台。

    其中,许多详细细节读者诸君自可细细阅读详加品味。这儿先举一个极其卑鄙毒辣的手法以正视听。由此完全可以揭穿所谓明君所谓盛世的谎言。

    军机大臣汪由敦对皇后的兄长当朝国舅傅恒分析乾隆皇帝外派衲亲为经略大臣经略四川军务的上谕。汪由敦告诉傅恒皇上惩治不听话大臣的心得是——“用人用其长,不用用其短”,这是皇上得自先帝秘传的心法。

    这里的皇上就是乾隆,先帝则就是曾被某些人大力吹捧的雍正。

    “用人用其长”,发挥其长处这自然是正理。不用其长,难道用其短?可是,后半句就是“不用用其短”。

    这后半句的意思就是不想用一个人的时候,就得用其所短。为啥呢?傅恒起先还想不明白,思考良久方始回味过来——非如此不能名正言顺地“欲加之罪”。

    明知道其人所短,却偏要把这个人安放在这个不适当的位置,正是让他自爆其短。然后就可以加以罪名,而有所不用。

    对一个臣下,不是直言其短也不是干脆辞退或者贬职,而是采取这样一种迂回曲折的做法。其道理就是由此可以名正言顺地欲加之罪。这罪过是任命时就可以预见的到的。一切的心计策划,出发点在于杀大臣以立威。本来人家勤勤恳恳并无差错,故意安放给你一个你所短的去处,自然力不胜任自然难以应付,因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处罚,并且自然是不会轻的处罚。

    至于,如何知人善任,这就不存在追究用人者的失误问题。最多也就像上文中所说自承阅人失察而已。甚至于也可以推托说当初自己是违心决策。

果然,对军务毫无所知的衲亲督师不力,最后被处斩。军机领班落了这么一个下场——原由就在于乾隆决定"不用",而这不用的最后达到目的是因为用了其短这样一个办法。

这种做法延续到现在——奥斯卡电影《时尚女魔头》里女总裁讨厌女秘书,给她布置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新书未上架之前替两个孙女各买一套《哈利波特》!如果第二天早晨孙女看不到书的话,嘿嘿,你就自己告退吧。

    乾隆学先帝,不仅仅是这个“用人用其长,不用用其短”,还有威权独操赏罚由心。威权独操,好理解。历来封建帝皇就是独裁,自然要威权独操,不能大权旁落。大权旁落的帝皇日子不好过,甚至于岌岌乎危矣,连命都会不保。而这赏罚由心四个字,在高阳笔下用刑部尚书阿克敦的话来诠释,就是天威不测。傅恒对此不明白 ——好好儿的,没有过失,怎么就给人降了官呢?这就只能用天威莫测来解释清楚。

    天威莫测,才能叫人害怕。皇上就是要叫人这么想。乾隆要伸法,伸法必先立威,于是就要拿人来开刀显示权威。如果没有过失,好好儿的也会开刀,那么立威的效用就更其强烈。

    我知道几位经理先生或女士老板,都曾采用过这样的办法来立威。惟其不才,惟其不才而被属下看不起,惟其出错而不承认,于是就采取这样立威的办法来铲除异己,都可以对芸芸众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用。真正的德才兼备的领导必然虚怀若谷,是不屑于那样一种秘法心传的。

    乾隆觉得自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一点和古代近代现代的其他好些例子可以相互佐证。比如朱元璋,他当过和尚,所以和阿Q那样忌讳好些字眼。比如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曾经在一个图书馆里受过气,于是总有一天要把老九打入十八层地狱之中,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高阳先生不但是列举历史史实,有机地糅合进小说情节,而且还通过曹雪芹的表哥平郡王之口说明弄权是会上瘾的。

    平郡王说了一个非常浅显的例子——他小时候有一天在花园里玩,无意间摘了一朵芭蕉的花搁在嘴里,吸了一下发现花露是甜的。当时大为惊奇。不过光有一丝甜味自然心有不足。(加注:小孩子嘛。)于是,一朵一朵摘,一朵一朵尝,一百来朵芭蕉花,都让他糟蹋尽了。

    平郡王使用小时候的例子来表示自己的失悔,也形象地反映了一个人发现自己有着那么大的权力,尝到甜头不肯罢休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罢不休。

    弄权上瘾,这四个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帝皇内心世界的一种滥施淫威的原始推动力。当然,实际生活中的平郡王不一定说过这样一段小时候的经历,而是我们的作家高阳先生以极其生动的比喻写出了他人所没有想到的或者即使他人想到了也未必写得出未必敢写出来的这种特殊的一种上瘾:犹如吞噬鸦片般的弄权上瘾。

    高阳先生的《朱楼梦》直击反封建主题在在都把笔锋的矛头直指帝皇。

    破尘居士行乐图就是雍亲王的画像。宋人服饰,手拈一串佛珠,戴的是一顶浩然巾,鬓间露出的是他与众不同的卷发。面貌是眼小眉细,一张瘦削的脸,配上薄嘴唇,长且小而扁的鼻子,和两撇自唇角下垂的八字胡。用书中人的话来说,那面相令人难以亲近,再加上三角眼,岂是王者相!

    雍正为人性格是多疑且气量狭窄。预先布局,这在后来乾隆接位后与十四叔交谈过程中就透露出雍正力荐年羹尧到十四阿哥行在当副手,此事连得刚刚得知详情的亲儿子都觉得乃父阴险。

    关于雍正接位夺嫡之事不必在此多说,就拿确有上谕存档的字里行间来看,逼迫亲生母亲太后在困境中不得不自裁的情况实际上是很清楚的。真太后变成假太后,她才迟迟不肯受尊号;尤其是不肯移居寿宁宫。至于上谕中的“非故为推诿”等词句真是像大义觉迷录一样越描越黑。而且没有脉案,并无病重先兆。

    高阳笔下的老百姓起先听说皇城又要有白事,误以为雍正驾崩举额相庆。--说是京城发下哀诏,大概是皇上归了天,一想这是好消息啊。这样的诅咒和误信传言不单是清朝才有,至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心所向。愿意某一位皇帝早死,早死早太平。后来才知道不是皇帝出了大事而是太后仙逝,感到痛心疾首。

    有头脑冷静的人士听到消息认为即使是哀诏,也不一定是皇帝死了,可能是太后也可能是皇后。这一次雍正朝是在先皇死后不久太后意外死亡。到了乾隆朝就是皇后意外死亡。

    乾隆朝的孝贤皇后一样死于非命。那也在哀诏的字里行间透露消息。

    “今在舟行,值此事故”“忽遭变故”,既称“肤疴”,何以暴亡?未曾请脉同样也没有病重先兆。谜底就是这位大行皇后也是刻意自裁。

    凡自杀者都有不能不死,死胜于苟活的原因。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何况是以天下养的太后和母仪天下的皇后!

    宫闱丑闻在高阳先生笔下昭示天下暴露无遗。贵为天子,照样丑陋照样卑鄙!而且这是红楼梦作者绝对无法秉笔直书的事儿。那样子的隐晦那样子的直率,时代毕竟不同了。假如曹雪芹先生生活在高阳的同期,那么我们就能看到一部更为坦白的红楼梦不用去胡猜什么哑谜。好在,我们读者有了高阳先生的朱楼梦就能更好地体味曹雪芹生活的那个时代。

    附带说一下,在高阳先生的朱楼梦里是绝对没有刻意编造的宫闱秘史——诸如曹雪芹和雍正朝某皇后有私通还有孩子;康熙朝废太子有一个女儿藏在宁国府之类的霍刘宫闱秘史。

    三年无改人子孝。这是儒家规范的百善孝为先基本原则之一。

    可是这对平民百姓适用的清规戒律对帝皇家并不适用。换句话说,在帝皇家本来应该是给平头百姓作出典范的可自己往往带头违背。

    三年无改人子孝,也是我编进为振兴地区文化创作的新编爱国主义历史剧《肝胆皆冰雪》第八场“入仕”里的一句唱词。

      原文是--宋孝宗唱:

      先皇驾崩无子嗣,

      迎来寡人立当朝。

      太后懿旨殷殷告,

      三年无改人子孝。

      无为而治本应当,

      怎奈是,

      庙堂内外,

      朝野上下,

      怨声载道。

      三年无改怎生好?

      三年无改怎生了。

      民为贵,

      君为轻,

      朕虽不敢称舜尧,

      民意民生心头绕。

      大学之道明明德,

      人心所向最紧要,

      大学之道在亲民,

      人心所向最紧要!

      (接白)奉天承运,公道自在。朕登基以来,为岳飞岳元帅平反冤狱,谥武穆,封鄂王,重修陵墓。又晋封张浚张将军为魏国公,深得民心。前番检点先朝表章,竟有张孝祥身为状元却是赋闲之奇事。观其文字如大海之起涛澜,泰山之腾云气,倏散倏聚倏明倏暗,虽千变万化未易诘其端而寻其所穷。如此人才,岂可轻弃!日前已然颁旨,召他前来应对。来啊,宣张孝祥上殿!

    可见,新皇登基推翻前朝某些做法屡见不鲜。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换句话说----其实就是承认做错了!只不过先皇在世出于某种原因不能承认错误不肯承认错误不愿改正错误罢了。

    在高阳先生笔下的《朱楼梦》里,同样演绎着这一幕。

    康熙南巡,和曹家李家关联甚大。其间劳民伤财事项多多,也是曹李两家积年巨额亏空的缘由之一。正如赵嬷嬷跟王熙凤说的那样银子花得跟水淌似的,罪过可惜这四个字真说不得了。

    在高阳先生笔下也是追忆。因为小说重点不在康熙朝。就说巡行,河道两岸安搭起空心围墙遮掩不堪入目的情景。围墙边种上爬藤植物只觉得两岸青翠,心旷神怡。

    到了雍正朝,以廉洁自重,摒绝南巡一事。雍正他连得热河行宫除非出于要务也轻易不去。为啥?因为临幸行宫虽然不比南巡,那也一样兴师动众。狩猎一类事项照样化费银子钱。整个一部《朱楼梦》从康熙在热河行宫要苏州织造进献丹桂盆栽开场。这些都是奉有上谕的差使。从这一点来说,雍正实际上是自己的现实行动否定了他父亲的挥霍做法。

    到了乾隆朝,事情又倒过来了。乾隆南巡更胜于乃祖。所以,乾隆下江南成为剧坛文坛津津乐事。书中明确表示--太后虽为天下养,但为博一己之欢耗尽民脂民膏,其谴责之意跃然纸上。

    乾隆一继位,头几件大动作里就有废除乃父信佛炼丹的做法。所谓辅助雍正夺位的国师文觉被罚步行遣送原籍,这和当年的作威作福一个天来一个地。炼丹房撤销,那一干道士统统遣返。

    做了皇帝想神仙,那样子追求长生不老的措施于是实际上被后继者宣布为荒唐不稽之谈,也同样是滥用民脂民膏。

    其实这种直击帝皇家后任推翻前任的写法,可以说在高阳先生之前少见多怪。在《红楼梦》里因为朝代年纪俱不可考,更无从谈起。

    长篇巨制红曹系列小说《朱楼梦》可谓是秉笔直书,以后朝的一反三年无改人子孝的做法印证了前朝的罪错。

    青史凭谁问是非,并非是只有史书才能行。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小说,主要是历史小说,起到了比之史书更为普及面广深入人心的作用。在这方面,中国最后一位旧式文人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朱楼梦》横跨康雍乾三朝,起到了很优秀很深刻的鞭鞑作用。

    要搞臭一个人,不说政治经济,最方便最容易引起轰动的莫过于男女丑闻。搞四清的时候也是这样。三令五申不要纠缠在男女关系上,可是往往一揭发就是这路子。帝皇家的丑闻从古至今屡见不鲜。俗话说得好——脏唐臭汉,这四个字道尽了帝皇风范的一个方面。

    最荒唐的大概算纵欲亡身的那个金海陵。最著名的要算唐明皇——因为那部曲解套上爱情光环的长生殿。父夺子媳前朝也有,比如著名的新台丑。可是把丑事写成美事作为爱情史上的神奇,不能不说是洪升的功劳——尽管他本意不是写李隆基和杨玉环。可他俩倒确实是沾光了——成了仙又千古传唱到如今。

    直到康雍乾三朝,原来意义上的三宫六院本不足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啥玩意儿不是他的!何况一个女人!

 

    那些都还是算“明媒正娶”的妻妾,诸如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孝敬主子给物色的江南佳丽。雍正算是节欲的道德家,可也炼丹。有伟哥之类的作用最后导致马上风。乾隆则是有名的风流种子,所以乾隆下江南演得不亦乐乎——也被作为皇家美谈来对待。在连台本戏里赞美玉牡丹的词曲都非常之美——戏曲的作用莫大焉。

    真实世界里的乾隆最最乱伦的例子就是偷了舅兄的老婆。国舅爷只能忍气吞声,连得皇后看着娘家出此丑闻也尽量隐忍。

    据《朱楼梦》所载,舅嫂傅太太是代替皇后孝敬在热河的婆婆真太后时成为太后的宠臣。于是经常出没深宫勾搭成奸,还养了一个儿子福康安。福康安的私生子身份早就有所披露,但是事由端末确实是高阳先生的这本书里写的切实写得真实。

    傅太太让曹雪芹惊艳,几乎不能把持。同在热河侍奉太后的年轻男女在一起日久难免滋事,为曹雪芹叔父堂兄所告诫为曹雪芹本人所警惕于是以回京名义全身告退。

    这样一个尤物,一旦落入乾隆眼中接下来的场面不言自明。男女通奸到怀孕生子,孩子大了经常养在太后宫里以慰老祖母,更造成了继续勾搭的方便和看起来名正言顺。

    高阳可贵的不单是暴露天字第一号的男女丑闻,而且根据上谕蛛丝马迹写出了皇后被逼一气之下投河自尽的真相。

    皇后两位嫡子本来都是有望继承皇位的,相继早夭。第二个儿子还是因为太后的病患而耽搁。自忖三十六岁在皇宫深院三千宠爱的情况下难再受孕,又天天要孝奉慈亲亲眼目睹太后皇帝福康安这个私生子三代人的行乐图,怎不叫人痛心疾首!

    一朝争执,皇帝报以拳脚,皇后愤而投河就是一种最好的解脱。要知道结发夫妻曾共患难。乾隆也是在逆境中走过来的人物。一旦恩断义绝,不亚于历代戏文里唱的那种无情无义。

    “孝贤”皇帝脱口而说——“昨天做挽诗,'圣慈深忆孝,宫坤尽称贤’从来知臣莫如君,知子莫若父,知妻亦莫若夫,大行皇后的淑德只有孝贤两字可以包括。”说着,皇帝的眼睛眨了几下,仿佛忍泪的模样。

    这最后两个分句揭穿了为夫者为君者的假惺惺。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规律。开国皇帝杀功臣屡见不鲜。我写一个剧本时候借用了一个故事——某人哀叹生不逢时,学文时尚武因为天下纷争;改学武了却又河清海晏尚文啦。

    所以,刘邦要杀韩信。未央宫悲剧那是不管萧何如何把女儿也搭上性命都不能避免的。

    总之,涉及到江山社稷子孙万代(只是现任帝皇这一系的子孙万代不及其他,不要说平头百姓连得皇室旁系都不在内)的天大地大的大事,出手和心肠绝对不能不辣。

    雍正朝的大风大浪在《朱楼梦》一书中披露得够可以的了。这也是正史都无法回避的事情。凡是参与夺嫡储位之争的对手,八九王爷不但被赶出宗室,革除玉牒,而且还更名为猪狗。可是难道不想一想它们都是猪或狗,那么雍正他自己不就是和猪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了吗。一个人有猪兄狗弟,他不也就是畜牲?!再说即使不是同一个母亲,那么也牵连到亲生父亲换句话说就是雍正的父亲生养了一头猪还加一只狗。

    不幸生在帝皇家,这是多少深宫内院呱呱落地的龙子凤孙之哀叹。不但是末代皇帝,而且在所谓的盛世。康雍乾三朝,正是那个被历代文人且直到如今津津乐道广为编写的文字内容。别的不说,就戏曲领域内那部连台本戏《乾隆下江南》就是海派京剧的代表作。眼下正在热演新一代关老爷的关少爷就是他这个金嗓子出演乾隆,已经定居美国纽约的黄派嫡传黄小秋出演小玉。还把那一个“真有趣”和“真趣”的故事编了进去。

    乾隆接位,起先还委屈自己。不过要做的事情也很多——第一要务就是更改玉牒,把自己的生母从热河行宫宫女正式从册子里替换成具有正式妃子身份的实际上的养母。

    那件事是由从小的铁哥儿们平郡王曹雪芹的亲表哥总体操作,曹雪芹的四叔具体执行。始末端由被高阳先生写得细致入微,仿佛就在读者眼前发生的一件更换档案的私密大事。

    平郡王福彭从小因为宗室子弟镶红旗旗主的接班人,在上书房陪“太子”“皇子”读书。而乾隆因为出身低微,常受欺负。这一点很好理解——好比现在学校实际生活里和影视屏幕上体现的穷人的孩子被别人看不起农家的孩子常遭受白眼一个样。这时候,也和屏幕上的情节一样,有个大一点儿的有财势的学生出来保驾那么情况就会改善。于是,也就是福彭扮演了仗义的脚色,乾隆也就是有了一个保护伞。

    童年光阴容易过。到了接位登基,福彭依然是皇上心腹。直到一系列的宫闱密使都一一摆平之后,终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就是开国皇帝杀功臣和后续皇帝弃功臣是一个理儿。总之,时过境迁了。

    乾隆嫌先太子东宫嫡子想要夺位一事处置得还不够理想——本来已经风平浪静对手圈禁高墙皇位坐得稳稳,总觉得自己背信弃义的丑事大白于天下而迁怒于堂兄福彭。

    不去说福彭因此忧心忡忡,经常血压升高手冰凉终于年纪轻轻一瞑不视,导致曹雪芹的亲姑母平郡王府太福晋白发人送黑发人。只看福彭身后——“平郡王也是个福薄之人。”皇帝叹口气,“我原想重用他的,哪知道他也太忠厚了。”忠厚就不能重用?言下之意这忠厚仿佛是一种恶德。

    “处世待人要忠厚,为国家办事就不同了。忠厚乃老实之别名,老实乃无用之别名。”如此拐弯抹角地来解释忠厚,似褒实贬!

    “平郡王天性很厚,从小在上书房就看得出来。......后来派他带富尔丹主持北路军务,就显出他的无用来了。当年除了献马筑城两事之外,可说一无表现。” “敏则有之,贤则不足。”

    总之,后来的平郡王已经对皇帝来说一无用处。

    当年就是乾隆自己把福彭提拔入军机,相当于领班地位年少才俊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非忠厚,怎能在上书房保护乾隆?若非可靠,如何保全皇家机密大事?时过境迁,这才有了忠厚转化为老实老实转化为无用的说法。

    说起来,乾隆生母还曾经由曹雪芹的姑母平郡王府太福晋当年搭救过——“如今的太后,那时候跟着娘老子一起从杭州到江宁,长得又丑,又不爱干净,到处惹厌(惹厌是典型的吴方言)。我跟丫头们说:人家是好人女儿,别亏待她。丫头们都说她蠢,话又听不懂,不爱理她。她娘老子看她不得人缘,想把她送回去,交给她叔叔。她哭着不肯,后来还是我说了一句,她老子才不做声。为此,她娘还叫她替我磕过头。”

    “当今皇上在上书房念书的时候,都要欺侮,尤其是他三哥更瞧他不起(那位三哥就是被雍正处死的乾隆异母兄长)。只是咱们家照应他。皇上八九岁的时候,常到咱们家来,见了我叫婶婶,有一回跟我说:我的亲哥哥就是福彭。可是如今也忘了。”

还是那句老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6 06:4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