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价韩国电影《出租车司机》? [2017/09]
- 从《珍珠衫》看何家淼居士对王宝强关于性生活的一则评议 [2017/08]
- 我喜欢和不喜欢的好莱坞女星 [2017/09]
- 范冰冰——我就是潘金莲 [2017/12]
- 亲属移民连环套 [2018/02]
- 等待和希望 [2017/10]
- 鲁迅与萧红的隐秘恋情 [2017/10]
- 如果没有严歌苓,中国电影将失色三分 [2017/10]
- 老上海道路名 对照一览表 [2017/12]
- 文化街上的扑鼻香味 [2017/10]
- 王致和同六必居 [2018/01]
- 法官面前我们仨 [2017/08]
- 有些争议的一出戏 [2017/11]
- 贾乃亮的往日赞美歌 [2018/01]
-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2017/10]
- 揭秘:毛泽东非要娶江青为妻的真正原因 [2017/10]
- 童年追忆三则 [2017/09]
- 一代倾城逐浪花——张爱玲 [2017/09]
- 略谈参赛摘梅遴选剧本的重要性 [2017/10]
- 王彬彬:潘汉年的百喙莫辩与在劫难逃(上) [2018/01]
- 人民网发布的江青照片 [2018/01]
- 说说筱爱琴的《江姐》 [2017/09]
- 沪剧皇后王雅琴魂断蓝桥剧照 [2017/09]
- 魏明伦先生的一副长联 [2017/09]
在商榷之前,先来说一段渊源吧。
早先,孤陋寡闻,并不知道西岭雪搞红学。只是看过她写的《后宫》。因这类题材的作品多多,看过也就看过了。一阵惊叹之后复归平静。
直到张义春教授的大作《红学那些人》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赠送我一本方才拜读其中的压卷之作专为西岭雪写的“似籤成真寄未来”。敬佩之余,就此关注。
巧得很,不久就发现了两个共同点——不好意思,有点高攀了。
其一是我们的另一半都和西北大学有缘。其二是我们都让探春远嫁到真真国去了。是不是冥冥之中有些灵感相通也未可知。
回到她的大作,也是西岭雪续红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样让我作为一名红楼读者赞叹不已。
关于这本书的宣传版本介绍是:《释梦斋评西续红楼梦之黛玉之死》是西岭雪续红三部曲的第一部,此书以酷似曹雪芹原著的艺术品味和语言风貌,严格遵循曹雪芹原著的诸多伏脉和脂砚斋批语对八十回后情节的诸多评介作为依据续写而成。此书充分展现了西岭雪在小说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上的深厚功力,写得既缠绵悱恻又波澜壮阔,堪称古今《红楼梦》续书中写得最好的一部极品。
著名红学家邓遂夫为之作序题为:一位新续《红楼梦》的文学奇人。
其中有——(摘录)
最让我吃惊的还是这部《黛玉之死》。原以为,由写流行小说的年轻作者去续经典名著,不是“戏说”,便可能是“现代腔”。结果细看之下,一种如读《红楼梦》原著的乱真感,竟挥之不去。书中所折射出来的作者对曹氏原著巨细无遗的熟悉与把握,对红学专家各种研究考证的深入了解和作者本人的独到眼光,以及那些既保持原著韵味又分明在标新立异的诸多情节、细节、场景的深细描摹,再加上那些严格遵循格律规范同时又合乎《红楼梦》象征隐喻手法的诸多诗词歌赋的撰写,都把我给“镇”住了。
更奇的是,这样一位在当今青年作家中极为罕见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并写得一手绝佳旧体诗词的超负荷写作高手,还并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迂夫子”。她在生活中所给我的印象,反倒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时尚白领:穿名牌,开名车,品名酒,长发披肩,行动如风,办事效率惊人,生活品位高雅……
仅仅摘录这两段,浑然天成的一块美玉熠熠闪光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早有定论,自不必我这个草根红迷再来多啰嗦。只是提出一些拙见,供日后再版时参考。
第一回 潇湘馆孤芳祭母难 沁芳亭九美庆花朝
黛玉笑道:“我竟省点心,来个加字对罢。就在小薛对子前加‘蓝田’二字,便是‘蓝田玉映闺房秀’如何?
——此处林妹妹称呼薛宝琴为小薛甚为不妥。
因为什么呢,就因为记忆中红楼原著中并无大薛小薛之称谓。当然更无体操界大双小双童话篇大林小林的说法。是不是可以或应该让当时的女寿星称呼薛宝琴为琴妹妹为佳呢,可以避免一些俗气。
说起称呼,顺便提一下《宝玉传》第四回 赖奴提亲龄官惊梦 北王问字贾母伤心。其中有一处把北静王妃误称做少妃,希望乃是排版错误所致。
接着,就说这副对子:蓝田玉映闺房秀,白水香拂林下风。
蓝田还是地名,因此上湘云起先对龙涎香拂林下风,被宝钗认为这不雅也不工。“‘蓝田’二字加得何其自然,以‘龙涎香’对‘蓝田玉’倒也说得过去;只是蓝田同时又是地名,‘龙涎’却是什么?”
是宝玉为之解围,采用了西夏国地名白水。于是,以下联白水香拂林下风来对上联蓝田玉映闺房秀。
姑且不说西夏国的白水是否有此地名,又是否确是杜康的故乡,因而被湘云认为是杜撰——正照应了红楼宝黛初会时关于杜撰的那一番议论——蓝田玉何等浑成,白水香又几曾顺溜。
接下来又有一副对子:风起琅玕环佩乱,雨余络纬纺织忙。
这里的佩很明显是珮的笔误(很可能与作者无关而是电脑选字或者排版错误)——因为文中指明上联有四个字是斜王旁,此乃对对子的一大难处。湘云低头思索不语,半晌猛抬头道:“有了。”于是对出下联,香菱评述对得极工。
可以商讨的是两条:一是风起并非谐音叠韵,雨余则是谐音叠韵;二是络纬纺织存在主谓关系,而琅玕环佩别无主从关联。当然,这里是下联比上联来得复杂,再加上必须要四个相同偏旁,也许不必苛责湘云。
诗社还有一条诗谜是——
赤兔无鞭奔碌频,簪花映月照浮沉。
江山常改浑不觉,却问红楼第几春。
这条诗谜谜底之一为麝月。存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谜面和谜底犯重。
最后是宝玉填了一首词《水龙吟·步章质夫、苏东坡韵改咏桃花》,词作甚佳,而且切合红楼宝玉故事。只是后来众人打趣,让“黛玉气得跺脚”有些不合性格身份。林妹妹固然会生气,但未必会当着众人在大庭广众面前如此跺脚。
是耶,非耶。
跳到第九回 藏金屋龄官甘做妾 结红绳凤姐义为媒。按照这回目,上半段应该是龄官的收梢结局。可是没有读到有关她的只言片语。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排版的疏忽。
再看第十一回 盗玉瓶凤姐失算计 借银钗探春思远行。回目标题是写银钗,在本回文字中赵姨娘对三小姐口口声声说的是“赵姨娘听见贾母分首饰,便又急起来,因踮着脚儿来探春处借簪子”“不过走来同你借根银簪”。这里是把“钗”和“簪”混淆起来了。据我粗浅了解,两者都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区别是单股为簪——比如越剧《碧玉簪》;双股为钗——比如越剧《紫玉钗》,也即京剧《霍小玉》。
三姑娘的最后结果一样是远嫁海国。但是她的身份不是87版电视剧里那样的南安郡主,而成了皇帝的义女,也就是堂堂皇皇的公主,比郡主级别高得多。书中写道——当即令皇后认为螟蛉义女,更其姓氏,脱离贾氏宗籍,授宝封号,赐“杏元公主”,暗含元春之名,也是悼念之意。这里明显错了辈分。虽然元妃已亡,但元春探春本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妹。大姐姐是皇帝的妃子,那么三妹妹就是他的小姨子,现在命皇后认作义女,那就是将小姨子降了一个辈分。假若要辈分不错,应该由皇太后认作义女才对路。这有先例可循——参见王昭君本事。
末了,不管是书中成了皇后的义女也好,应该订正为太后的义女也罢,终归是公主出嫁。“探春的嫁妆船队妆金堆花,停在江边,只等择时起航。到了吉时,皇上亲临江畔,升御座,祭祖先,诸王进表称贺,领皇上宴。”
一个本不是亲骨血的螟蛉假公主,一个远在天涯海角的真真国,值当让堂堂天朝一国之君皇帝亲临江畔送亲吗? 看看昭君出塞杏元和番,皇帝送出宫门了没有呢?
况且,在全书完的这一页大写特写“杏元公主”探春的远嫁海国,只字不曾提及男方夫家的迎亲仪仗队伍,这也是莫大的疏漏。因为兹事体大,真真国未来的王妃,怎么可能没有人来迎亲。虽然未必要真真国主亲迎,至少也得有特派专使高规格迎候吧。
谓予不信,请参看拙作《红楼探春》(戏曲剧本——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并有相应小说版本)。
第七场“出海”部分摘录如下——
真真国迎亲使者和男女随行人员上场。
特使:真真国迎亲特使参见南安王妃。
王妃:劳动特使你一路辛苦!
特使:不劳动问,臣等恭请国妃登舟!
探春:知道了,待我拜别母亲,即刻登舟。
特使:遵旨。
真真国迎亲特使和一应男性随行人员下场。
注意到真真国女性迎亲随行人员依然留在场上陪伴未来的国妃。
同样是不好意思,仅供西岭雪参考。
最后结尾——书中,湘云曾以“鹤顶红”应对“雀头黛”,非常巧妙。《黛玉之死》一开头就隐含了九个女子的“万艳同悲”的下场。那末,其中哪一位会饮鸠自尽呢,非常期待西岭雪精彩不断且听第二部第三部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