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价韩国电影《出租车司机》? [2017/09]
- 从《珍珠衫》看何家淼居士对王宝强关于性生活的一则评议 [2017/08]
- 我喜欢和不喜欢的好莱坞女星 [2017/09]
- 范冰冰——我就是潘金莲 [2017/12]
- 亲属移民连环套 [2018/02]
- 等待和希望 [2017/10]
- 鲁迅与萧红的隐秘恋情 [2017/10]
- 如果没有严歌苓,中国电影将失色三分 [2017/10]
- 老上海道路名 对照一览表 [2017/12]
- 文化街上的扑鼻香味 [2017/10]
- 王致和同六必居 [2018/01]
- 法官面前我们仨 [2017/08]
- 有些争议的一出戏 [2017/11]
- 贾乃亮的往日赞美歌 [2018/01]
-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2017/10]
- 揭秘:毛泽东非要娶江青为妻的真正原因 [2017/10]
- 童年追忆三则 [2017/09]
- 一代倾城逐浪花——张爱玲 [2017/09]
- 略谈参赛摘梅遴选剧本的重要性 [2017/10]
- 王彬彬:潘汉年的百喙莫辩与在劫难逃(上) [2018/01]
- 人民网发布的江青照片 [2018/01]
- 说说筱爱琴的《江姐》 [2017/09]
- 沪剧皇后王雅琴魂断蓝桥剧照 [2017/09]
- 魏明伦先生的一副长联 [2017/09]
电影《芳华》由严歌苓原著改编,并由严歌苓担任编剧。图为“冯女郎”钟楚曦饰演的萧穗子。 从李翰祥、张艾嘉、李安,到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当代最知名的导演都跟严歌苓有过合作。如果没有严歌苓,中国电影将会缺少一大批优秀作品。 在9月30日《芳华》的上海路演现场,身着一袭白裙、外加一件刺绣牛仔外套的编剧严歌苓,默默地站在冯小刚身后。话筒递到她手上时,她细声细气地说,“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我就知道,他们拍这部电影吃了很多苦······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报偿。” 现在看来,《芳华》退出国庆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看一眼票房榜吧,除了《羞羞的铁拳》打下了十亿票房,其他大片都是惨淡收场。毕竟好几亿人都出城去了,旅游的旅游,回家的回家,堵车的堵车,还有多少人去看电影? 《芳华》由黄轩饰演男主角 粗略一算,严歌苓已经有十几部小说被搬上大银幕。从李翰祥、张艾嘉、李安,到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当代最知名的导演都跟严歌苓有过合作。可以说,如果没有严歌苓,中国电影将会缺少一大批优秀作品。早年较著名的有《天浴》《少女小渔》,近几年有张艺谋改编的《金陵十三钗》《归来》,以及陈凯歌请严歌苓编剧的《梅兰芳》。而《芳华》的原著《你触碰了我》,还是冯小刚专门跟严歌苓约的稿。 严歌苓做客《锵锵三人行》时曾直言自己不喜欢当编剧,因为“被电影牵扯的精力太多,有点身不由己的感觉”。但许子东毫不客气地指出,多少人写小说羡慕这种状态,写出来张艺谋就拍成电影。 但为什么偏偏是严歌苓的作品受到如此热捧呢?也许还要从她的小说本身说起。 冯小刚与严歌苓。图/视觉中国 像剧本的小说容易拍电影 多次被人问到编剧和作家身份的问题,严歌苓开玩笑说,要写一些“抗拍”的小说,多作一些纯文学的创作。但实际上,爱用严歌苓的大导演心里明白,严歌苓的小说就是容易拍成电影,而这与严歌苓的编剧身份息息相关。 一直自诩为小说家的严歌苓,其实也是写剧本出身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严歌苓就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无词的歌》。剧本被上影厂选中拍成了电影《心弦》,二十出头的严歌苓开始声名鹊起。此后,她又写了不少剧本,像《残缺的月亮》《七个战士和一个零》。虽然这些剧本大部分拿不到投资,但剧本写作的影像思维、镜头技巧已经慢慢内化为严歌苓的创作本能。 《心弦》(1981)剧照 在学界,严歌苓的小说被冠以“视觉化小说”“电影化小说”的名头。也就是说,严歌苓擅长运用镜头语言讲故事,文字叙述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并且节奏推进迅速,多用白描手法。有人就总结道,读严歌苓的小说不用仔细品析字句,将其想象成电影画面就行了。 试看这一例: “丁丁回过头的一瞬,耳机掉在了地上。刘峰抢先一步替她捡起,直起身的时候突然觉得脖颈儿一凉。一颗水珠顺着他的涤纶白衬衫领子滴了进去。” 这是严歌苓新书《芳华》中的一小段叙述。丁丁回头、刘峰捡耳机、水珠滴在刘峰的脖颈上,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画面靠人物动作切换,而不是一长串心理描写,这是电影镜头常用的表现形式。而那一颗顺着衬衫领子滴进去的水珠,值得一个特写镜头,将观众的情绪放大。 《芳华》剧照 在这短短三句话中,视觉、触觉都被调动起来,画面富有动感,撩拨人心的气氛慢慢升起。而这正是严歌苓追求的,“一个人学会编剧,脑子里要有一双眼睛,这非常重要,因为你要看到方位、看到道具,人物充满动作,看起来动感就比较好。有了动感小说不枯燥,也不说废话”。 另外,借鉴电影镜头的推拉升降,还有利用闪回、蒙太奇来处理小说画面,也是严歌苓一贯使用的手法。譬如《芳华》一开幕,“我”在街上偶遇刘峰,对他由侧面到正面的观察,还有对他过往相貌的回忆,都是一系列镜头手法的运用。 上过鲁迅研究院和西方创意写作课的严歌苓,小说技巧运用娴熟,对故事节奏的把握也滴水不漏。她的中短篇小说往往情节推进迅速,人物也比较有个性,故事完成度高,而这也是严歌苓的小说适合拍成电影的原因——好看、流畅,挑不出毛病。 2011年的热映大片《金陵十三钗》也是严歌苓的原著和编剧作品 大制作栽跟头的中国导演急需好剧本 严歌苓小说改编频率之高,似乎为严肃作家的商业化写作,寻求了一条可供仿效的道路。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影视改编,基本是网文IP加流量明星的模式。但严歌苓小说的营销模式却是相反的流程,往往是影视作品改编带旺了小说的销售,为严歌苓争取了更多读者。 赴美留学前,严歌苓已经出版了多个中长篇小说,多次在国内获奖。赴美留学后,严歌苓向港台文学报刊投稿,文学创作真正进入了高产期。 此后的十多年,她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天浴》《扶桑》《少女小渔》《小姨多鹤》等作品,拿遍了海外华文文学奖项。严歌苓的一些小说也获得了美国报刊的好评,像长篇小说《扶桑》就登上了2002年《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2009)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 与一般海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严歌苓的作品已经脱离了海外华文文学一贯关于“乡愁”“身份认同”的母题,但同时又具备跨文化、跨国度、跨种族的视野与质感。 严歌苓本人丰富的履历也为小说添色不少,作协大院的童年时光、青少年时期的军旅生涯、三十而立之后的留学生活,还有作为大使夫人四处游历的逍遥日子,都让她的生命体验不断丰满、充盈。到处听来的故事成了写作素材,而个性较真的严歌苓往往会翻阅无数典籍,到处采访、求证,寻找灵感。 在她的小说中,主人公多为命运不济的女性,故事都讲得曲折动人,不乏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探索。《天浴》写的是知青少女在时代大机器下被蹂躏的历史,《少女小渔》写的是移民少女在异乡遭逢情感的波折与责难,《小姨多鹤》把笔触伸到了流落异乡的日本孤女,《扶桑》描绘的却是被卖到唐人街当妓女的中国妇人。独特的女性视角与细腻的情感体验,是严歌苓小说的最大魅力。 电视剧《小姨多鹤》(2009)剧照 一个好剧本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基础,而新世纪以来迷恋大制作的名导们,都在剧本上栽了跟头。故事讲不好,再华丽的阵容与布景,也仅仅是金玉其外。而严歌苓小说本身的厚度,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先天优势。 再说,严歌苓的小说改编已经有非常成功的案例。陈冲执导的《天浴》,张艾嘉执导的《少女小渔》,前者获得了第35届金马奖七项大奖,后者拿下了第40届亚太影展的六项大奖,两部影片都给严歌苓积攒了不少口碑。 电影《少女小渔》(1995)由张艾嘉执导,张艾嘉、严歌苓和李安共同编剧,刘若英主演。 电影也成了严歌苓的桎梏 严歌苓一直说,电影是她的世俗生活,文学是她的宗教生活。她喜欢看电影,因为电影给予她的视觉冲击,比小说还要震撼。所以她和电影走得很近,也喜欢在小说里涂抹色彩、制造声响、调动感官,运用镜头语言推拉升降。 但她一直很克制,担心编剧身份对她纯文学创作的影响。她对自己的定位是严肃作家,写的都不是很商业的东西。为了戏剧效果而把小说通俗化,是她尽量避免的方向。“那种隔几分钟就要出现一个危机的东西我是不会写的。当然别人让你写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我会尽量坚持自己的原则。” 严歌苓 她甚至对拖泥带水的电视剧很不耐烦,“我喜欢电影,但从来不看电视。文字之外的东西,可以通过电影语言表达。但是这些东西在电视里,全部没有了。电视剧要一集集让人上瘾,必须煽情。煽情是我最讨厌的东西。” 她的小说一如既往地适合改编,人物性格鲜明,是非曲折都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也成为了严歌苓的短板,她懂得怎么让故事好看,但过于纯熟的技巧运用却让小说变得匠气十足。 专业影评人对《芳华》推崇备至,不知上映以后,大众口碑会如何? 这一短板在改编影视作品中很容易暴露出来,因为过分追求流畅、工整和戏剧效果,当故事要深入探讨某个问题时,往往流于表面,浅尝辄止。除了早期几部获奖作品之外,近几年严歌苓的影视改编作品几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恐怕跟小说本身后劲不足有关。就像很多作家一样,严歌苓不可避免地在功成名就以后,创作力有所下降。 严歌苓曾说,每年写出一个好剧本就可以过很好的生活,“所有手段都是为了达到写小说的目的,使我能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如果生活很困窘的话,你会变得很虚弱,很容易受诱惑”。是的,作家也要过体面的生活,毕竟实现财务自由以后才能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但往往也是这样,世俗生活的满足有时也会吞噬作者本人。远的不说了,就看郭敬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