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演绎都打破了 ——我看《挑山女人》

作者:量子在  于 2018-1-4 16:3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俚曲乱弹|通用分类:原创文学

关键词:挑山女人

传统的演绎都打破了                 

  ——我看《挑山女人》

 

                                                                                                           

 

    一部三无剧目《挑山女人》——毫无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亦无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更无华丽夺目的服装舞美,褒奖文字多得犹如满山盛开的杜鹃叫人应接不暇。凭什么她能得到如此普罗大众热烈持久的赞赏呢?从一个出身沪剧老艺人家庭的资深戏迷眼光来看——正就是因为《挑山女人》一朝问世,把传统的演绎都打破了。

 

    沪剧擅长现代剧目,当年的四面红旗之一。历来好戏多多,确是事实,绝对不错。但是只要清理一下演出海报,不难发现基本上属于两大类型——要末歌颂历史伟人英雄模范表彰先进人物,要末抒发情爱纠缠感叹伦常剧变。前者比如《张志新之死》《白莲花》《寻娘记》《陶行知》《宋庆龄在上海》《敦煌女儿》《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直到今年最新出台的两部原创大戏《小巷总理》和《51把钥匙》。后者最近的新作则以《海上花》最为典型,不用再多举例子。就是移植于经典名著的一系列优秀剧目像《雷雨》《日出》《家》《断线风筝》《今生今世》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缺乏新世纪的时代感。哪怕是同样反映现代农村生活的《三接新娘》《宝华春秋》等剧目,既没有也不可能像《挑山女人》王美英那样接地气深植民心。

 

    王美英挑着沉重的担子从齐云山走进了上海滩。一个全新的题材,一个从来没有占领过沪剧舞台中心的小人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女性。她既不是石派名剧《母亲》中投身地下斗争的革命老妈妈,也不是《明月照母心》里的优秀人民教师金晓晖。柔弱而又坚韧的王美英屹立在戏曲舞台上,她用一颗既平凡又伟大的慈母之心感动了全场观众——无论是否专家学者也不论是否上海本土。说题材出奇制胜,说人物全然出新,就在于这个剧目的主题,一反沪剧往常不是鸳鸯蝴蝶言情剧就是革命壮志斗争剧的常态,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还是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的平凡奋斗史。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先生对《挑山女人》评价道:故事简单明了,但简单不单薄,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底蕴,是一部走情走心走人物的戏。它摒弃了当下流行时尚戏曲剧中附加的苍白的浮光掠影式的好看元素,让戏剧回归到艺术本真的原点。说得何等地好啊!这里说的三走“走情走心走人物”,最终都得由演员来体现在观众面前。

 

    关于女主演演绎的精彩纷呈有众多美誉,我只想再补充一个往往被忽略的重要方面。戏曲的净场唱,是阐述人物情感的一个极其紧要的手段。在《挑山女人》中固然运用自如多次呈现,可还有一个绝佳片段就是第六场中女主人公对张华遗像的独白倾诉——因为舞台上聚光的关系,正可以相当于净场唱!从十年了,张华啊——到反复强调张华,你真的都看见了吗”“张华,我难啊”一直到痛责自己没有做好一个母亲,整整时长三分半钟的大段内心独白,其难度丝毫不输于随后引出的千千结结千千的净场唱段。

 

    梨园行都知道“千斤道白四两唱”。而这样大段内心纠结自忏自遣的独白在话剧里时常有见——特别彰显话剧演员的功底,但在戏曲舞台上实属稀罕,尤其在沪剧舞台便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第一例。如此撕心裂肺,如此深刻动人——其实那真不是在演戏。每一次掉泪,每一次嘶喊,每一次嚎啕,都是女主演全身心的付出,以至于她自己感到仿佛就在梦游。而与之相反,在某些剧目中没有真爱真情的所谓“爱”的体现,再怎么在舞台上大声的痛苦呐喊,观众也不会觉得感人更不可能入戏。不要忘记,这般精妙的无唱腔处置,在最后一场中又出现了一次。那是她得知成子强噩耗之后,还要倒转来安慰幺妹把心放宽,直到送走子女再急奔上场拿起扁担,这才放声大哭。从一名草根编剧的角度看,如此演绎可谓有胆有识令人钦佩!

 

    还有,第五场是痛苦的抉择。王美英一句台词——“美英祝你幸福”说出口,直到成子强“美英保重”转身离开,这一桥段并无常规爱情戏里比如“楼台会”那样司空见惯的惜别对唱。男女两造先是眼神紧扣对视,面露尴尬强忍悲痛,到彻底理解了决绝的不可挽回,双方突然爆发出一阵苦恼人的大笑,再次给观众深深地带来对于“美英不能求两全”的心灵震撼。这样的演绎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突破。

 

    一台好戏,讲究的是整体感强。诚如文化部前高部长曾经赞赏过黄梅大师黄新德梅花剧作《柯老二入党》的一句评语:八大金刚满台生辉,《挑山女人》她同样满台生辉个个出色无可挑剔。女一号男一号今年分别摘得白玉兰主角配角奖自不待言。男二号那个瞎眼长子——本来残疾人要由身心健康的演员来出演就有难度——演出效果就赛如《二泉印月》里的瞎子阿炳。这位优秀演员还在序幕中出演轿夫之一,体现了全团一颗菜精神。哦,还有那个5岁的小演员照样演绎瞎子十分难得。两个年龄不小的女演员扮演弟郎幺妹双胞胎,刚出场时只有12岁,年龄的巨大反差这个难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迎风冒雪上山道”中兄妹俩的舞蹈,有几场幺妹和妈妈的对手戏都给出了最好的回答。眼前一亮的舞台呈现使我联想起少年时代看到过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方掬芬等老前辈的杰出表演。

 

    现代戏创作中《挑山女人》的成功经验,反映了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沪剧人的责任担当。她接二连三地创造了沪剧史上的奇迹,包括再三再四地刷新获奖记录。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甚至说,“《挑山女人》还应该再得大奖,得所有大奖!”与会专家都笑着认同。我还想郑重地提议——这应该是一台像谢涛主演的晋剧《傅山进京》那样大满贯的大戏新戏,何况《挑山女人》她并不是清初明君康熙和明末遗老傅山之间和为贵的清装戏,而是那么贴近生活拥抱真实的现代农村新编剧目。

 

    我在宝山沪剧团艺海剧院演出时买到第一张票12座看的现场,而后看了一遍“七彩戏剧”频道的录像,又看了N遍“九州大戏台”播放的全剧和各分场次。套用电影《一代宗师》里面,宫二姑娘对叶问诉衷肠的一句话:“我在最好的时间碰到你,是我的运气。”;对于《挑山女人》完全可以说——观众在戏曲大环境不景气的当代能够看到这样一部原创好戏,是广大戏迷们的福音,是沪剧这个剧种的福音,更是海派文化的福音,还加是地方戏曲的福音!

 

    在赞赏之余,附加还想说两条建议,供宝山沪剧团和有关方面参考——

 

    第一,《挑山女人》不仅应该有舞台版,还应该有电影版。由于沪剧作为上海本土剧种的代表,早早便和电影结缘。建国以来,享负盛誉的《罗汉钱》《星星之火》就是最好的例子,惜乎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断档了多少年。这也是沪剧赶不上其他剧种的表现之一。近年来,戏曲为了走出困境结合多媒体传播,戏曲电影又得到很大的关注。最近接连听到拍摄戏曲电影的好消息。有早已获奖的越剧电影《蝴蝶梦》,有去年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的《蓝梅记》和《红楼梦》(另外获得提名还有《大脚皇后》《玉卿嫂》《铡刀下的红梅》),更不用说文化部倾全力打造的京剧电影三部曲《龙凤呈祥》《霸王别姬》和《萧何月下追韩信》——《霸王别姬》还进入奥斯卡殿堂首映。其他剧种也有若干动作喜讯频频比如有《村官李天成》《老表轶事》《刘海砍樵》等等。最新消息是7月初豫剧电影《法海禅师》在鹤壁举行了开机仪式,该剧由鹤壁市豫剧院和北京九州同映 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浙江徐铭谢群英的《一缕麻》才刚开机。多少年以来唯独没有沪剧这一剧种的戏曲电影。敬请有关方面及时做好准备。拖一个尾巴,不希望有电视连续剧版本以免被掺入太多水分破坏了《挑山女人》原有的真善美。

 

第二,优秀剧目,戏曲精品的传唱是振兴戏曲至关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单拿沪剧来讲,不说老戏,诸如《董梅卿》“送寒郎”《樱花》“皎皎明月”《深秋的泪痕》“相见恨晚”等等等等,都是广为传播的名段。相对来说,宝山沪剧团在这方面需要迎头赶上。特别是《挑山女人》这样一部好戏,接地气也应该要接在广大戏迷票友热情学唱上面。感谢演员和作曲,非常棒的唱段可以举出很多——“籽落石缝它也要蓬蓬勃勃发新芽”“迎风冒雪上山道”“收起泪水莫长抛”“十年光景十年长”“我的好妈妈”“妈妈妈妈你莫伤心”“终收获这风雨过后艳阳天”等。希望能够重视当下网络手段的运用,在网上可看到相关唱段的视频音频以及卡拉OK,便于学唱利于传播扩大影响。而且,这不仅仅是沪剧戏迷票友的爱好问题,更是关联到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所充分肯定了的《挑山女人》其深刻教育意义。非常高兴的是这一建议已被采纳,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9 16:2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