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届长篇第一部:山雨渐 04,情愫

作者:量子在  于 2018-7-23 04:3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小说长短篇|通用分类:原创文学

04,情愫

 

向雷锋同志学习!

 

伟大领袖毛主席率先题词,大学解放军就从学雷锋开始。

 

寝室整理学习解放军,被头要叠成标准的豆腐块。开始手忙脚乱,怎么样也成不了豆腐干,而是水豆腐,不整齐划一。慢慢地大家有所进步,熟能生巧嘛。评比结果要数乐超最标准——被子一擀三道杠,两折一翻中间拢。乐超、乐超,名字就起得棒!好事者后来一打听,原来他小舅在部队当连长休假回来手把手教过他。怪不得!

 

宿舍这样学解放军,进食堂是小组大锅饭。不再是个人自己排队打饭,爱吃什么吃什么。吃得起的吃大排,吃不起的吃青菜;饭量大的吃四两五两,饭量小的吃三两二两。现在有了彻底的变动。每个小班卅六人,分成三组,每组十二人,集体打饭,一桌用餐,很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这下子,也不用那些上海女生省下定量粮票给山东江西安徽来的男生了。馒头皮扔在餐厅饭桌上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还有发下来高粱团子,每个人也得当着大家的面吞下咽喉,不能偷偷扔掉(当然,以前也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色泽暗红的高粱团子虽然难吃,可比起后来品尝的忆苦饭钢丝面又要强得多了。

 

艰苦朴素自然是题中之义。尖头皮鞋不见踪影,虽然学生彼时不穿军装脚下着一双解放鞋还是很普遍的。吴光宇年前有做了一条新的毛料西裤,刚穿上身来校,马上被同宿舍的简忠诚一眼看到张口便道:你这条裤子从来没有见过,是新做的吧?吴光宇点头道是,心中纳闷——怎么我的家底他这么清楚啊。可以确定的是这条西裤周六回家就换下来搁箱底从此再也没有穿。麻烦的是黄梅季节前后必须拿出来晒透方才防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它才重见天日。

 

学雷锋做好事,也必须讲究艰苦朴素。染整621班号召大家交班费,集资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开始自己理发不用上理发店。大家围拢来尝试操作,也同时自告奋勇当试验品。跟01缘始中下围棋一样,前几轮下来,高下立见分晓。手艺最为出色的是谈励箴。可惜的是这不上理发店和叠被豆腐块小组大锅饭都一样没坚持了多久。最后,临散伙前班长提议这套理发工具给分配到云南思茅军垦农场的陈家栋岳忠岐两位带走,大家都毫无异议。不知道最后它花落谁家——有没有哪个哈尼族白族姑娘金花喜欢上,由此截留产生孽缘呢?幸好没有听说,不过事至今日那把剪子肯定早就遍体锈蚀为时代所无情淘汰。

 

被人喜欢不是一件坏事,被异性同学喜欢更是一件好事,被一个有影响力的异性同学喜欢,就是一件十足的好事。可是,在六十年代上半叶,喜欢两字却是让人惴惴不安忐忐忑忑。

 

爱情歌曲的旋律不在口中,埋在心底。

 

成婉真那张脸是哈军他永远也忘不了的。哈军对出身大家闺秀的成婉真一见钟情。无论后来哈军从哪个角度,从多么模糊的念想中回忆起成婉真那张脸,都会清楚地记得住,感觉是那么熟悉。可一旦要他仔细描述成婉真到底漂亮到啥程度,实在也不知道究竟要怎么描述。最记得清楚的是明眸皓齿,一双酒窝,外加一个不易发现的梨窝。据说有酒窝不一定是美女,有梨窝的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家在青岛生于斯长于斯的成婉真,每年到暑假,她都会在黄海里泡沙滩上晒把自己搞得黝黑黝黑的,可开学没多久,健康的肤色又恢复到原先的白净。这大概是遗传她的母亲郭大小姐成少奶奶。听说她自幼儿园小学开始有个形影不离的闺蜜黑里俏,正好两人一个叫做黑牡丹一个称作白牡丹。除了皮肤特别好,五官精致搭配得恰到好处也是众所公认。

 

爱在过境,缘分不停,向来情深,奈何缘浅。芸芸众生,爱恨情仇,无非是缘起缘灭,仅此而已。缘分,最初大抵是因循之义。早在荀子,就有过"缘之以方城"的话,而陶潜也在他那篇尽人皆知的名篇里有过"缘溪行"的记叙。可见,缘这个字是与现实或者非现实的道路有关的。既有路径,自然就有相应起点终点。佛法东来之后,便有了因缘、缘起的概念,此篇小说开端便是缘始。由此,缘分就成为了解释人世间种种开始与结束最好的说辞。

 

一旦爱情有了萌芽,总要破土而出,事态由此就江河奔流不可收拾。

 

哈军连续好几周睡不踏实,专门挑选坐位能够在课堂上有个角度仔细观察——那个发型那个背影那个后颈那个坐姿都能在他心里泛起涟漪。内心挣扎在爱河之中不甘沉没的哈军贸贸然地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他给同班同学成婉真写了一封情书。在习惯于读九评写批判学雷锋交心得的时代中冒出这么一封不合时宜的书信既令人感受勇气又让人替哈军手心里捏一把汗。

 

年深月久,就是写信人自己也记不全情书内容了。哈军不是数学家,写不出笛卡儿那样用数学公式r(θ)=a(1-sinθ) 心形图表达的爱意。传闻记忆中哈军他写的情书里留存有这么几句——兴许是从哪里搬来的也未可知哦。

 

你是一朵娇媚的雏菊,我愿化作晶莹水滴来灌溉。

你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我愿化作一阵清风来呵护。

 

《中国式离婚》中宋建平氏一句名言点明林小枫:初恋不可忘却的不是初恋的对象,是青春初始时的悸动,是对纯洁青春的怀念。青春初始时感情的冲动会让人不计后果。哈军也是犯了好些男人尤其是男青年会犯的错误——轻举妄动。

 

哈军他实在根本想不到成婉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会采取这么个激烈的行动——立马把信交给了指导员孟满彩。本以为或是大胆反馈或是默默接受或是勃然大怒,即使气愤把信撕个粉碎扔到厕所放水冲走也在情理之中,总不至于会如此行事。结果大大的不好!哈军被孟老师她叫去狠狠地个别批评了一次。

 

挨批评认错检查倒也罢了。不知怎的,这件西厢传简赖简情事搞得沸沸扬扬弄得哈军灰头土脸。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贴上八分钱邮票的事!要末是老夫人那里泄露消息。事至今日,真相不明。

 

雷锋日记——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对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阶级敌人像残冬一样残酷无情。雷锋同志的日记通篇没有提及男女爱情,温暖也罢,火热也罢,都和荷尔蒙无关。看来男女爱情是属于个人主义的事儿,必须采取秋风姿态,不能有半点秋波暗送。

 

注意到对阶级敌人像残冬一样残酷无情,全班到北桥种子场劳动时和贫下中农一起联欢的文艺演出就突出了阶级斗争这一总纲。

   

相当成功的一次演出由上海说唱啥人养活仔啥人做开场。这原本是一首诞生于松江的著名土改歌曲,由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人叶圣陶次子锡剧名家姚澄的丈夫著名编剧叶至诚(当代作家叶兆言之父)作词。现在顺应时势再次唱响。

 

  大家看一看啊,

  大家想一想啊,

  地主搭仔农民,

  到底是啥人养活仔啥人啊?

  呒没我伲来种田,

  天上勿会落白米。

  半夜困,五更起,

  车水坌地全要用力气啊!    

  地主勿劳动啊,

  一日三顿吃白米啊!    

  大家看一看哪啊,

  大家想一想啊,

  地主搭仔农民,

  到底是啥人养活仔啥人啊?

  呒没我伲来劳动,

  哪里来棉花做新衣。

  纺棉纱,织粗布,

  纺纱织布全要靠我伲啊!

  地主勿劳动啊,

  一套一套着新衣啊!    

  大家看一看哪,

  大家想一想啊,

  地主搭仔农民,

  到底是啥人养活仔啥人啊?

  呒没我伲来劳动,

  房子勿会平地起。

  烧砖瓦,打桩基,

  造房盖屋全要靠我伲啊!

  地主勿劳动呀,

  住勒高楼洋房里啊!    

  看看就晓得啊,

  想想就明白啊,

  地主搭仔农民,

  到底是啥人养活仔啥人啊?

  呒没我伲拿田种,

  地主饿得勿能动,

  三桩事体:吃、住、用,

  呒没我伲勿成功啊,

  到底啥人养啥人?

  大家就想想通啊。

 

    边唱边扭的几个女学生这段歌舞小演唱没有引起轰动。或许是从土改一直唱到现在,或许北桥种子场里也没有谁是地主成分富农出身。选入种子场的全经过政审。贫下中农真正感兴趣的是助剂621班赶排的一出反复辟小戏。

 

    剧本现成。反映阶级斗争主旋律,大意是一个反动地主梦想变天,为贫下中农识破,进行忆苦思甜加以批斗。为场内贫下中农服务文艺宣传,自然以本土文化为宜。选用沪剧——文娱积极分子金丽华、董晓林分饰女主角男主角。董晓林他没有问题,标准上海人,嗓子好扮相好——男一号高大全必须的!本来喜欢唱戏,一点没有问题,唱词内容主要是控诉:从前我在你家做长工之类。金丽华她镇江人,上海话有点洋泾浜不够标准。道白还可以对付,毕竟娘舅阿姨都是老上海;难处在唱腔,从来对沪剧没有太多印象如何来唱沪剧小戏。刘梦雨对她说,那一点都勿难,容易解决啊。侬勿是会讲上海闲话吗,只要唱唱三角板就行了。沪剧口语化,很多腔调里唱就像是讲,讲就像是唱。其中的三角板是最像平常讲话最容易学唱的唱腔。而且,女一号唱词内容是主要是责问,步步紧逼,正好适用于这个桥段。金丽华的一段三角板,就此轻松愉快地拿下来了。区区刘梦雨,在戏中扮演一个地主,头戴一顶瓜皮小帽---亏得朱队长他积极热心找得来——头一扭肩一耸,鬼头鬼脑地登场。地主出场时胡诌什么你们都还年纪轻,风云气色看勿清。说不定立刻天就变,说不定大祸要降临云云。最后,作为反派,他当然没有好下场。

 

虽然仓促上阵粗制滥造,毕竟算是有点故事情节的一出戏。以朱队长为代表的贫下中农大为欢迎。连得孟老师散场后也激动地对这个地主说——刘梦雨,侬捺能演得介像啦。应该讲舞台上尽管讲究三突出,其实还是丑角容易出戏容易讨巧。对刘梦雨来说,唯二的结果是再次证明了他不能吃这一口开口饭,永远是配角,永远是小丑。

 

后来,刘梦雨他妈妈听说了这段逸事,第一反应是演地主出色还不是反映真实内心世界,侬当心打成反动派。否则怎么会演得如此活龙活现?还好,并不是文革期间。从孟老师起头,没有人朝这方面深究。文革伊始,邻近一所交通运输专科学校就有一位嗓音出色的男教师倒了大霉——就因为他学唱歌剧《江姐》中沈养斋甫志高的唱段惟妙惟肖。其实啊,那“局势如麻乱纷纷”、“我也有妻室儿女父母家庭”、“此一去华蓥山下百花开放”、“你如今一叶扁舟过大江”难唱程度不亚于江姐孙明霞华为双枪老太婆,必须有钢喉铁嗓才行。

 

刘梦雨北桥种子场学农的另一窝心经历是看到了他自有品德评语以来最过得去的一段断语;认真负责,受到北桥种子场技术员的好评。字是小班长张秋萍龙飞凤舞的一手好字。孟老师很聪明,本来写年终评语是交关头疼的一项工作。第一学期之后就推向各个小班班长。理由是班长熟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锻炼学生队伍。小班长们也蛮起劲,一朝权在手,便把评语写。刘梦雨从有给自己的评语开始看惯了诸如——注意摆正红专关系(潜台词只专不红),努力提高阶级觉悟明辨是非(潜台词不能划清阶级界线),甚至于有该生思想严重右倾这样措词严重的评语——刘梦雨记得很清楚,那是58年整风反右后担任语文课教学兼班主任的康铎老师押送劳教农场后顶上来的党员新班主任给自己写上的结论。刘梦雨这次算得上是足够满意的评语还亏得是朱队长来要求派一名男生到技术员办公室当助手时张秋萍点到了他。体重100斤不到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典型没有改造好的的知识分子,三秋劳动多他一个不见得有多少收获,少他一个也同样无所谓倒反而不会拖小班后退,打发到技术员那里选稻种数节数点稻谷称千粒重拨算盘珠计算平均值正好锥处囊中扬长避短。矮个子的技术员也姓朱,对刘梦雨相当满意。反馈到朱队长,再一路诱导过来,就有了上述评语。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

 

刘梦雨十分兴奋,觉得对得起这次学农不虚此行。谈励箴却受到狠狠的一顿批评。原由是三秋大功告成,大班整体放一天假——说放假也不完全准确,因为组织大家参观万吨水压机,地点是闵行江川路上海重型机器厂。就是不下农田——种子场职工也休息了,各户农家刚分了反复多次晒得特别透的口粮。半天参观结束,大家各自兜兜闵行老街。有一位同学告发,染整班谈励箴乘机吃了一碗小馄饨。本来仅不过一碗小馄饨而已,可是,这当口却不是小事。上纲上线到不能吃苦,思想上要深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苗子——不能说吃一碗小馄饨就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于是称为苗子就无懈可击了。风起于青苹之末,激起一池涟漪。谈励箴搞得灰头土脸,做检查好不容易通过。刘梦雨那天留在场内帮技术员写项目总结,没有去闵行。至今尚不清楚谁个告密,成为历史悬案。

 

相比谈励箴的一碗小馄饨,邓华蔚和谢立新受批评就算不得冤枉。他们两个的性质完全相同——事端也发生在前后脚。当时又没有微信交流,所以分别在不同专业各自小班的这两位互不知情,这才犯了同样的错误。

 

    上海的逻辑总归是生活的逻辑,“住啥地方”永远比“在哪里上班”更为重要。在上海滩上,能真正称之为梦想的东西,可能永远就是大众所谓的“上只角情结”了。读者已经知道这一年级成分高政治条件不过硬的多多。就有若干住在上只角的同学。出于热情,邓华蔚和谢立新各自邀请同一宿舍的学友周日到自己家里白相。邓华蔚家在康平路上一幢白色别墅里——华东局要员就住在附近(层次较低的才住到淮海中路西头),华东局机关办公大院离开爱棠大院也不算远。文革时期的上海也是全国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武斗就发生在康平路。邓华蔚家的白色别墅总共三层楼,三楼上面还有一个假四层。家里有保姆,院子里可以停放汽车。邓华蔚家居穿着一条比较贴身的七分裤,热情地泡出好几杯英国早茶——红茶,端出两三个小碟子法式小点心来招待同学。

 

谢立新家在淮海西路,也是一幢独立花园洋房。有着前后花园的整幢头洋房占地面积比邓华蔚家还略微大些,正经的层次是两层。有老虎天窗的三楼原本设计是拨佣人住的。到了文革初期,这幢洋房为红西南屠柏森司令带着手下进驻占领作为红西南总部。谢立新全家倒蛮识相,自觉自愿乖乖叫统统撤退——并不是被扫地出门,也不是保留最差的一间比如亭子间之类的仍然同在一个屋檐下。由此,谢立新还获得了一个丝绸质地的红西南红卫兵袖章。

 

    邓华蔚被告发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腐蚀贫下中农子弟——祝苑芬她正是在连着喝了两三杯英国红茶和吃了好几块法式点心之后醒悟到感染香风臭气的。谢立新没有招待英国红茶和法式点心就此逃过一劫,受批判的是他的室友葛亮。据讲他是平生第一次坐沙发——还是那种转角皮沙发,兴奋得像后来谢立新到了美国看到的汤姆克鲁兹接受欧普拉采访时站在沙发上的激动状。葛亮被揭发的原话是今朝我迪格土包子也来开开洋荤,言外之意不无艳羡。有了葛亮他来做靶子,大家反而把做东的谢立新轻轻放过。

 

鉴于雷锋叔叔既不在上海出生也不在上海从军,上海市委宣传部适时推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辉事迹。话剧和同名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并应运而生,成为一个耀眼的标杆。继承革命优秀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侵袭是全剧的主题。剧本将革命军人的生活和斗争放到了社会大环境之中,尤其是放到了刚刚解放的大上海这一复杂的环境中,对以往的军旅戏剧是一个重要突破。

 

廖有梁饰演上海籍新战士童阿男,他也就是坐在小河边那个十八岁的哥哥。柳堡的故事被批判不让放映了,好八连的故事一直流传。当时上海人民沪剧团没有那么些青年演员来演好八连战士——一个班也凑不齐,另外有了新点子排演一台小戏歌颂好八连精神。那时侯没有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口号,戏曲也不是什么高雅艺术,而是作为党的宣传工具的一种艺术形式。沪剧列为紧跟党的领导四面红旗之一,由四出小戏组成总称为八连之风的这台演出来到了东方工业大学大礼堂。每张票价一角,即使穷学生也承受得起,何况是革命教育!

 

剧目标注上海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由蓝流、姚声黄、陈同文执笔的四个小戏依次为参观展览会、再给你一支枪、秘密公开了和除夕之夜。丁派创始人丁是娥高足许帼华第一个出场,扮演讲解员带领观众参观好八连事迹展览会。一个人演唱到底,典型的独脚戏!接下来再给你一支枪——这杆枪是一枚缝衣针;秘密公开了是讲述好八连的理发员。最后压台的是文派创始人筱文滨爱徒沈仁伟主演的除夕之夜。在戏中著名旦角演员向美玲得意门生向佩玲她扮演一个粗心大嫂,把走失孩童误认为是自家小胖。沈仁伟他出演上士班长顾红生帮助迷失儿童寻找父母,有一段主要唱段:一颗红心忠于党!最后终于搞明白小孩子说的家门口有四个圆圈圈的地点不是88号,而是北京东路祥生出租汽车行的招牌电话号码40000——抗战时期寓意四万万同胞!

 

范仰祖坐在台下看得心潮澎湃热血汹涌,心想从小的志愿当一名解放军战士该多棒啊。后来,果然机会来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08:3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