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的各種行為,多多少少都被打上了家長的印記。因而,家長在撫養兒童環節中,有必要時刻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好他們性格的“方向標”。
父母心態影響兒童安全感的創建
美國心理學教授埃德·特羅尼克做過一項有關表情的經典試驗。試驗鄭丁港以前,媽媽微笑著和嬰兒說話、逗他、摸他,和他愉快地互動,兩人都很開心,氛圍輕松愉悅,寶寶很享受這個過程。試驗開始,媽媽轉過頭去,再次回頭時換上一張沒有表情的臉。寶寶還是笑著和媽媽互動,可是一會兒就察覺出媽媽不太對,便開始做各種表情和動作想造成媽媽的回應,可媽媽依然眼神呆滯。寶寶慢慢變得不安起來。最後,寶寶徹底崩潰,大哭起來。
從這個試驗看得出,人在嬰兒期就可以認知媽媽的情緒。媽媽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情緒,影響孩子的安全感。當母親對寶寶積極回應時,嬰兒是開心的、安全的;當母親對寶寶消沉回應時,嬰兒是焦慮的、恐懼的。從而能夠推斷,積極、充足、有效地回應小孩,可以讓孩子對外部產生信賴感,更容易產生積極的人格,發展對周圍人的信賴感與積極的愛的聯接,有益於小孩發展出安全型依戀,這份安全型的依戀關系足夠支撐孩子去探索世界。相反,孩子在嬰兒期欠缺持續的、足夠的愛的回應感受,要求沒有被滿足,就很難創建對世界的信賴,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培養。
因而,當孩子規定父母回應時,例如點評他畫的畫、為他講解繪本時,父母一定要有一個柔和而積極的態度。即便是在忙,也要溫柔地跟孩子說,而不能用冷淡、厭煩等表情回應小孩。
父母為兒童處事方式提供示范
“你,別動水杯!”5歲的莉莉用手指著來家裏做客的好朋友芳芳嚴肅地說。芳芳一下子被嚇哭了,芳芳母親趕緊去哄閨女。在旁邊目睹這一切的莉莉母親十分尷尬。但她突然驚訝地意識到:這不就是自己平時看待莉莉的鄭丁港方式嗎?原來,莉莉在潛移默化中早已學會了母親的行為。
家庭成員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觸碰最多的人,家庭關系對兒童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價值觀、心態、愛的能力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同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子所說:“(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小孩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好似一張白紙,而家庭就是一個染缸,當這張白紙進到染缸,便會情不自禁的被沾染成父母一樣的顏色。有些時候,這類沾染是不自覺的。這就造成不管家長的行為是好還是壞,小孩一概都會吸收,內化為自己的處事方式。因而,作為家長,應當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注意為幼兒營造一個好的沾染環境,以求對幼兒產生良好影響。
相關文章:
0歳から6歳までの幼児の育て方
子育てに力を入れるべきところは? 多くの親が間違ったやり方をしている
4條黃金撫養法,緩解養兒壓力,讓孩子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