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还是富养?

作者:夏威夷之恋  于 2018-6-14 10:3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娱乐八卦

穷养 ≠ 勤奋坚强

  二姨就是这样的家长。他们夫妻双方收入都不太高,每每表妹想要什么东西,不管是玩具、新衣服还是课外书,二姨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

  “有什么用啊?没用的东西不要买!”

  就这样,表妹在二姨的“节俭主义”教育下长大,对小女生喜欢的粉嫩嫩亮晶晶的小饰品丝毫没有兴趣,她唯一的兴趣是刷题,因为那是“有用”的。

  后来表妹考上了本省最好的大学。但她没有以前那么用功读书了,反而开始逃课做家教挣钱。她手上一有闲钱就疯狂地买那些的亮晶晶、粉嫩嫩但“没什么用”的小玩意儿——发卡、戒指、小本子、钥匙链、卡包……塞满了两只箱子。我问她买那么多干嘛?她说:“不知道,看到就想买,不买就很难受。”

  我们无法评价二姨的“穷养”是否正确,毕竟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但现在看来,她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形式:

  比如:规定每个月只能买一个不超过N元的玩具。

  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想买一个很贵的东西,就需要选择攒几个月的额度来买。”

  比如:直接对孩子说“咱们家现在的钱有限,钱都用来做某某用途了。如果你这么想要这个东西,可以选择连续几天只吃素菜。”

  但是二姨都没有,对经济状况的焦虑,让她简单地把表妹的需求定义为“没有用”。

  于是,一旦离开家庭,那个缺钱又缺快乐的小孩子就从表妹心里探出头来,她追求童年的快乐,无限制地购买那些“漂亮但是没什么用”的小东西;还追求大量金钱,因为她的童年一直带着“缺钱”的烙印。

  

  富养 ≠ 幸福满足

  那么,富养就一定不会带来匮乏感吗?

  未必!

  闺蜜就是这样的姑娘。她来自一个小城市,父亲是教育局副局长,母亲是高中一线教师,俩人双双从基层奋斗到现在,如今在县城里可以说是“人上人”了。

  闺蜜的生活水平一直很高,吃穿用度都是名牌,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另外三个室友的总和。每当她不开心,跟老爸撒娇时,老爸总是能及时地打过来500-1000元不等,让她花钱解心烦。

  爸妈对她的唯一要求,就是毕业后回到家乡,先在妈妈工作的高中里历练几年,再通过爸爸的关系进入教育局,衣食无忧,少奋斗十年。

  然而最后,她在和爸妈大吵几架后,毅然跑到北京,进入了一个与教育毫无关系的行业。

  她在北京过得很艰难,每个月工资的一半都交了房租,但她乐在其中。

  她说:“现在我自由了,再也不想过任凭爸妈摆布的生活了,那样活着也没有意思。”

  她说:“从小到大,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家庭里的事,爸妈从来都没让我做过一回主,甚至连我的意见都没有问过。小到用什么样的作业本,大到考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他们都直接决定了。”

  她说:“我知道他们特别怕我走弯路,可是他们从来都没问过我想走什么路。”

  那一刻,我终于知道她为什么喜欢“花钱解心烦”了——她只有在购物时才能感受到一点自己做主的存在感和满足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6-10 22:4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