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椿庭(一)

作者:孙海涛  于 2023-3-15 08:4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忆椿庭(一)

记得上小学时, 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古代有一位丞相, 善于交友,其家中曾养有门客三千,甚至对梁上君子和街头乞丐都以佳筵款待。丞相在其后的政治生涯中一度被国君扣为囚犯并准备杀他。正是这两位被他善待的小偷和乞丐救了他的性命。
我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父亲故后,我一直想弄清其出处,只是那时正值文革, 学校和社会已没有正常的教育和文化氛围。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三岁,想弄清故事原委却无处查考,成年后才意外发现"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正是出自战国名相孟尝君的这段经历。
父亲一贯以诚待人, 从不以职业地位高低作为择友标准。自华东军政大学毕业后,父亲满怀报国热情于一九五二年申请调往新疆,就职于地处迪化(乌鲁木齐旧称)的新疆卫生厅,却于一九五七年打成右派。划为右派后, 父亲被发配到市郊公社接受劳动改造, 没想到四年后父亲右派摘帽时, 从生产小队一般社员到大队书记, 数十位生产队社员都成为父亲的挚友。在以后的岁月里,父母一直同这些社员互有往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父亲已经去世十多年,我陪同母亲到父亲所在生产大队书记家做客,那时农村社员的居住条件同文革相比变化还不大,这位书记依然住着那种自建土坯房,低矮的棚顶悬吊着一盏小瓦数白炽灯,漆黑的四壁在灯光下显得十分昏暗。一壶酽茶再加上几根黄瓜西红柿,就算是款待客人了。母亲在同书记闲聊中自然说到了父亲。父亲劳动改造期间的生活我并不了解,但聊天中书记的口吻明显地满怀着敬重。书记家有三个孩子,父亲是喜欢小孩的人,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父亲曾对这位书记谈过自己的看法:“人还是要有知识的, 有空的话应该督促这些孩子学习, 将来总会有用的。”父亲的这些观点深深地打动了书记, 虽然当时是知识越少越革命的环境,书记却并没有跟随潮流放弃对孩子的督导。好在文革之后有两个孩子终于不负长辈心血,先后考上大学,成为化工研究所的工程师和大学生物学教授。父亲在劳动改造过程中,改造和被改造的角色早已悄无声息地发生了置换。
父亲经过劳动改造,于一九六一年右派身份得以摘除,返回卫生系统并安排至乌鲁木齐市卫生防疫站,负责行政和后勤工作。这期间国家已经陷入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我就出生在这段特殊时期。父亲虽然右派帽子已经摘掉并重新回归到国家干部行列,但其工资收入却连降四级,家里的经济来源一下子比原来少了三分之一。我上面有一位姐姐和一位哥哥,再加上父母和从上海接至新疆照顾孩子的姥姥,一家总共六口。父亲每个月还要给江苏老家的奶奶寄去十五块钱生活费,家里日子愈加紧张了。
虽然新疆地处牧区,但那时想从市场上买到牛奶是不可能的。母亲没有母乳,姐姐和哥哥都是喝牛奶长大的。等我这位生不逢时的婴儿嗷嗷待哺时,全国多个省份已有大量人口因饥馑而亡,此时食品已成为最昂贵最紧缺的奢侈品了。为给我弄到足够营养,父亲想办法通过他的社员朋友,在市郊一个名为"十七户"的回民生产队定购了牛奶,去"十七户"取牛奶就变成姐姐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那时乌鲁木齐地广人稀,郊区更是荒无人烟。"十七户"距离我家四五公里,每天早晨妈妈都会督促姐姐起床,睡眼惺忪的姐姐尚未清醒就懵懵懂懂地披着星星在凌晨漆黑的夜幕下独自出门了。姐姐往来于荒无人烟的乡间小路,遇到狐狸,野兔是常有的事,饥饿像魔鬼般纠缠着她,此时早已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了。终于有一次,饥肠辘辘的姐姐没能经得住牛奶的诱惑,拧开奶瓶瓶盖小抿了一口,多香啊!一边是饥饿折磨,一边是牛奶诱惑,她禁不住又抿上了第二口,第三口。她怀里揣着没有一滴牛奶的空瓶回到家中。妈妈弄清原委后又气又急,对姐姐劈头就是一顿暴打。“你这是想让弟弟饿死呀!”,这是姐姐挨揍后得到的警告。之后姐姐没敢再喝一口牛奶。
那年她才七岁。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孙海涛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8-10 04: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