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公知与小鲜肉一样,成了一个负面的名词。过去,我们可以在媒体上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或节目,作者发表了一些不那么主流的意见,有些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有些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因为他们讨论的题目,往往与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有关,所以,发声者被人们称之为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
最初,公知还是一个中性的名词,虽然很少有表扬赞赏的意味,但起码不那么负面。对一些公知引起的话题,人们还能在媒体上充分地讨论一下,或者是激烈地争论一下。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平等理性的讨论越来越少了。在一些媒体上,不论什么人,不论声名卓著,才高八斗,还是平头百姓,升斗小民,只要发表的意见与主流不符,人们便把一顶“公知”的帽子扣上去,根本不与你讨论所发表意见的对错,是数据有误,立论偏颇,还是逻辑混乱。
在网络环境里,人们难免要展开意见交锋。而意见交锋一旦形成,有些人往往不是从理性的分析出发,而是立即抢占道德的制高点,先把对方推下“卖国”,“汉X”的坑里,然后自己就可以掌握话语权。而被推到坑里的人,便无还手之力和招架之功了。有的时候,站上道德制高点或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还可以抓住别人历史上和生活上的小辫子,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此让人在论坛上销声匿迹。这也是为什么“公知”越来越少的缘故。
公知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公知,应该算是鲁迅吧,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有独立人格的硬骨头。连共产党也把他封为左翼文人,虽然他把真正的左翼文人斥为四条汉子。
中国历史上不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文人或者说公知,是构成这种时代的基本要素。唐朝的中国可以说是当时地球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文人骚客多如星辰的朝代,他们为开元盛世增添了光彩,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历史大浪淘沙,那些帝王将相,顶多留下个名字,有的连名字也湮灭了,可是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吟唱的佳句名篇。
所以,不论什么年代,是战乱频仍还是太平盛世,公知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美丽的森林需要有鸟的欢叫,清澈的河里需要有鱼儿在畅游。化工厂排出来的水再清澈见底,如果没有鱼能存活,那就只能说明水质被污染了。
公知的存在,说明人们还有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