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东海洋三省自驾游(游记暨攻略) [2022/08]
- 我的家乡 之十一 感恩和道歉 [2020/03]
- 我的家乡 [2020/02]
- 我的家乡 之十二 疫情中的多伦多(2) [2020/03]
- 我的家乡 之七 对死亡的一点思考 [2020/02]
- 父母的封城生活 [2020/02]
- 多伦多市中心的节日夜景 [2019/12]
- 我的家乡 之 继续居家隔离 [2020/02]
- 我的家乡 之二十二 封城日记 [2020/04]
- 我的家乡 之 武汉的天气 [2020/02]
- 多伦多的湖心岛 [2018/06]
- 我的家乡之六 全封闭管理和持久战疫 [2020/02]
- 我的家乡 之十六 疫情中的多伦多(4) [2020/03]
- 2020的下半年 之四 节日来临 [2020/12]
- 观影哪吒2 [2025/02]
- 高考---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 [2018/06]
- 2021的上半年 之二 再次紧急 [2021/01]
- 2021的上半年 之三 一年了 [2021/01]
- 2024年武汉的这场雪 [2024/02]
- 全民免疫 [2022/12]
- 2020的下半年 之三 疫苗 [2020/12]
- 我的家乡 之二十 武汉重启 [2020/04]
- 龙年大吉 谈龙说龙 [2024/02]
- 开博一个月 [2018/06]
- 我的家乡 之 普通人的声音 [2020/02]
我的家乡 之七 对死亡的一点思考
2月23日凌晨,公公去逝。不是肺炎,在家里自然老去,享年八十七岁。
临终前,在汉的几个儿孙赶到老人床前,老公也通过微信视频见了老父亲最后一面。婆婆和大伯子给老人擦了身,穿上寿衣寿裤。老爷子干干净净地安详地走了。
早上,家人在社区和卫生中心办完证明手续后,给专门受理非肺炎死亡的殡仪馆打了电话。半小时后来了四个穿防护服戴口罩护目镜的人,抬下楼装进纸棺材,直接到殡仪馆火化。两小时后家人再去办理手续,收受骨灰。
特殊时期,丧事一切从简。
在外的子女孙辈们都通过微信对老人表达了哀悼。大家庭的兴旺和睦让婆婆感到了一些安慰和陪伴。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老公原本计划此时回国探望父母。
封城前,请的护工保姆回乡过年了。开始,大伯子每天去帮婆婆一起照顾半瘫在床的老爷子。后来各小区也封闭了,最后的这十来天,近八十岁的婆婆独自一人辛苦地照顾着老伴。
也许是因老爷子前些日子的迹象有了心理准备,也许是这段时间看到了太多的疾病和死亡,对老爷子的逝去,婆婆和家人表现得都很平静。
这个年龄自然老去,在传统文化中叫喜丧。
其实,好死或善终(a good death)这个词不但中国文化中有,西方文化中也存在。
在家中离世,有家人亲友陪伴,安详地死去应该算是“好死”。
前几日方方的一篇日记里提到,当年重建黄鹤楼的设计者—-八十岁的向欣然先生写了一段话:
其实,我对死亡并无太多恐惧,我已经活过了中国人的平均年龄,正常死亡是迟早的事。但是如果因染疫而死,那无异于“他杀“,我是于心不甘的!
染疾而死于心不甘!
这该是多少武汉人内心的想法?!这也是我们面对这场灾难深感恐慌和愤恨的源由。
这些年,中国人越来越富裕,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小区里八十岁以上健健康康的老人随处可见。安度晚年、颐养天年是每个人认识中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场疫情却打破了我们这些年的安逸。
疫情初始,死亡的多是年龄大或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和中年人,后来,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医护人员,直至一家几口人相继染病离世的消息,把人们心中的不甘、愤怨和悲伤推到了顶端。
截至2月23日,全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77030例,死亡2444例。武汉确诊46201例,死亡1856例。
武汉市仅从媒体上公开报道的就有:华中科技大学有5位专家教授因新冠肺炎病逝:凌红、林正斌、刘筱娴、段正澄、柯卉兵。多名奋战在一线的武汉医护人员:李文亮、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准新郎彭银华、29岁的夏思思。还有令人悲伤的湖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常凯一家四口;给国家捐遗体的病人肖贤友。
还有我的老师、父母的老同亊、朋友的朋友.....
方方说: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作家的语言就是精辟犀利!
有朋友原订了一月㡳的机票回汉探望父母。疫情发生后,紧急退了票。和我一样,靠给年迈的父母微信对话来安慰他们也宽慰自己:待武汉封城一解除,立马飞回国看望你们。又说:熬过疫情,您们一定会活到一百岁!
这也是我想对比我更坚强更乐观的父母说的话。
愿老爷子安息!
愿老天保佑武汉的父老乡亲们早日渡过这场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