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东海洋三省自驾游(游记暨攻略) [2022/08]
- 我的家乡 之十一 感恩和道歉 [2020/03]
- 我的家乡 [2020/02]
- 我的家乡 之十二 疫情中的多伦多(2) [2020/03]
- 我的家乡 之七 对死亡的一点思考 [2020/02]
- 父母的封城生活 [2020/02]
- 多伦多市中心的节日夜景 [2019/12]
- 我的家乡 之 继续居家隔离 [2020/02]
- 我的家乡 之二十二 封城日记 [2020/04]
- 我的家乡 之 武汉的天气 [2020/02]
- 多伦多的湖心岛 [2018/06]
- 我的家乡之六 全封闭管理和持久战疫 [2020/02]
- 观影哪吒2 [2025/02]
- 我的家乡 之十六 疫情中的多伦多(4) [2020/03]
- 2020的下半年 之四 节日来临 [2020/12]
- 高考---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 [2018/06]
- 2021的上半年 之二 再次紧急 [2021/01]
- 2021的上半年 之三 一年了 [2021/01]
- 2024年武汉的这场雪 [2024/02]
- 全民免疫 [2022/12]
- 2020的下半年 之三 疫苗 [2020/12]
- 我的家乡 之二十 武汉重启 [2020/04]
- 龙年大吉 谈龙说龙 [2024/02]
- 开博一个月 [2018/06]
- 我的家乡 之 普通人的声音 [2020/02]
我的家乡之九 社区和志愿者
那天查看武汉市疫情分布图,才发现和多年前我离开家乡时比,现在的武汉市变化大了很多。
上网查了一下,目前武汉三镇共有13个市辖区,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我原先熟知的武汉三镇大约就是那7个中心城区。
从封城之后,社区这个词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微信群里。仿佛一个具体干事的人,又好似一个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的单位存在着。
全市排查居家隔离人们的发热染病情况,是社区的工作。发现疑似病例送诊送医院送方舱,由社区安排车辆联系地方。有确诊病例的楼栋,社区人员上门张贴通告。在“武汉微邻里”上面可以查询每日各小区的疫情信息,这些以小区为单位具体到各个楼栋的统计数据应该也是小区居委会提供的。小区封闭管理,居民买菜买生活必需品,更是无法正常出门的居民们对社区的最多最基本也最众口难调的要求。
父母住的小区大约有近千户居民,小区居委会大约十来个人,按楼房分片由居民志愿担任网格员,作为居民和居委会之间的联络员。
1月底小区封闭管理后,街道组织了出租车志愿服务,给每个小区配了大约三至五辆出租车。那时社区主要精力都在排查新冠肺炎病人、联系安排协助收治。二月初这片城区病例突增,而居民食品生活用品也开始短缺,那几日可能是大家最忙碌最恐慌最郁闷的日子。
2月上旬小区开始组织买菜、团购,偶尔分发捐赠物资。
父母总说:特殊时期,能买到需要的东西就不错了。东西有点贵,可以接受,熬一下就好了。
前几天,社区人员又给八十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家庭送发了免费的一大袋蔬菜。爸爸一边秀给我看一根粗壮的大白萝卜,一边猜测是山东还是河南送来的捐赠物资。
但千人千面,居民的收入、家庭状况、个人素质也差异很大。有人说:小区的米菜有点贵,我是低收入,吃不起。团购群里,有人指责买的东西又贵又差品种也不多。小区微信群里,每天几百条信息,有咨询的,有夸赞的,也有指责挑剔的。
大多数社区的工作人员原本就是最基层的公务员,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来的工作量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应对能力和组织能力。每个小区的组织情况也不尽相同。父母的小区应该是不好也不差,很普通的那种。
网上有视频,有人没戴口罩,立刻被社区门口的保安扭送关押起来。是真的把胳膊扭放在后背那种。
防疫战争不是真的战争。敌人是病毒,不应该是普通居民。也许那人是买不到口罩呢,好好劝说,或者发一个免费口罩,不是更能解决问题吗?
2月22日,有个武汉嫂子汉骂的视频在网上火了,居然吸引了众多的粉丝和大量的称赞。她还算是“雅骂”,因对社区或物业管理的不满而发牢骚。引来一片叫好声其实是大家都想发泄出来前一段日子心中的苦闷和抑郁。
前两天在网上又看到一段视频,一个方舱医院的女病人挑剔免费的一日三餐,大家劝不住,十分难听的骂人话终于激怒了众多的其他病人,把视频发到了网上,并人肉出她的个人信息。
说实话,看到这两个视频,我觉得很尴尬。周围的外地同事和我谈论这个话题时,羞得红了脸。虽然我是骂不出口那些话的。
武汉话音调重,很冲,武汉人说话嗓门也大,两个人的正常聊天在外地人听上去也句句似吵架。有些人讲话习惯性带渣子(武汉意思讲脏话),在当地算不上真的骂人。但是,在网上听到熟悉的汉腔,却是女人骂脏话,还那么流利,实在是让人有些难堪。
不过,乐观点想,还有心情发牢骚和骂人,说明已不再恐慌。人也好,城市也好,活力还在,正在从疫情的压抑中慢慢复苏。
在武汉人集体经历了大约一周左右混乱和牢骚满腹的团购生活后,2月23日,全市范围内招募志愿者,在各小区内为居民提供食品药品代购代送等服务。几小时内已有1万多人网上报名参加。
那个志愿者浑身上下挂满了装有药品的塑料袋的图片迅速走上头条。
那几天和父母通话,中途爸爸几次接到志愿者的电话。原来早上8点爸爸把药品清单送去小区居委会,志愿者早已去药店排队去了。几个志愿者分别在周围几个大小药店排队,为小区居民购买不同种类的药品。回来后拿到新的清单,可能又会再次出门购买。有个年轻志愿者可能平时很少买药,找不到药店,打电话向爸爸询问;药店里药没货,又打来电话询问是否可以购买药店推荐的其他药,很是耐心又坚持。三天后,妈妈需要的各种药终于采买齐了,又可以安心在家待些日子了。
最近还看到了好几篇关于志愿者的故事。
顺丰小哥、兼职网约车司机的汪勇,从封城当天当起了金银潭医院的“专职司机”后,变成了志愿者,又组织起了志愿者车队专门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后来又成立了送餐服务队。他组织的志愿者成为了金银谭医院的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媒体夸他“撑起了武汉最后的体面”。
外地援助的物资一车车来,是一群群志愿者在帮忙搬运。
一个个方舱医院,也是志愿者加班加点整理安排出来的。
在汉的外乡人,有来治病的、也有打工的,因为突发的封城回不了家,流落街头,志愿者给他们派发食物,口罩。
一个外地打工小伙去了雷神山医院做清洁环保工作,虽说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吃饭和住宿问题,但他也是一名志愿者。
至3月1日,武汉封城已38天了。
这一天,硚口武体方舱医院宣布不再接收患者。这是首家休舱的方舱医院。
听说武大的早樱开了。樱花的粉色和菜蔬的绿色多少给灰暗的城市添了些色彩。
疫情大的趋势是在慢慢好转,但小区开门和城市解封还不知要到何时,当老师的朋友们已经开始准备上网课了。
这场战疫中,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无疑可以称得上是勇士和英雄,维持着武汉这个超大城市的日常运转、生存和顽强生命活力的,是千万如我父母一般艰难地隔离在家的普通居民,是辛苦的社区工作者和热情无私奉献的志愿者。
借用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