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东海洋三省自驾游(游记暨攻略) [2022/08]
- 我的家乡 之十一 感恩和道歉 [2020/03]
- 我的家乡 [2020/02]
- 我的家乡 之十二 疫情中的多伦多(2) [2020/03]
- 我的家乡 之七 对死亡的一点思考 [2020/02]
- 父母的封城生活 [2020/02]
- 多伦多市中心的节日夜景 [2019/12]
- 我的家乡 之 继续居家隔离 [2020/02]
- 我的家乡 之二十二 封城日记 [2020/04]
- 我的家乡 之 武汉的天气 [2020/02]
- 多伦多的湖心岛 [2018/06]
- 我的家乡之六 全封闭管理和持久战疫 [2020/02]
- 我的家乡 之十六 疫情中的多伦多(4) [2020/03]
- 2020的下半年 之四 节日来临 [2020/12]
- 观影哪吒2 [2025/02]
- 高考---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 [2018/06]
- 2021的上半年 之二 再次紧急 [2021/01]
- 2021的上半年 之三 一年了 [2021/01]
- 2024年武汉的这场雪 [2024/02]
- 全民免疫 [2022/12]
- 2020的下半年 之三 疫苗 [2020/12]
- 我的家乡 之二十 武汉重启 [2020/04]
- 龙年大吉 谈龙说龙 [2024/02]
- 开博一个月 [2018/06]
- 我的家乡 之 普通人的声音 [2020/02]
我的家乡之二十二 封城日记
方方日记共60篇,我从二月初开始每天都看,大约看了有五十来篇,转载的平台从二湘的六维空间升到二湘的十一维空间,从她只是一个作家看到成为众人力捧的英雄和勇士,又到受到万千指责与谩骂,甚至大部分或赞扬或谩骂或力挺或指责的评论文章我也曾一一拜读。
4月8日,武汉解封的同一天,亚马逊官网上发布了方方日记的预售广告,并配上了十分摄人眼球的广告语:来自震源中心的快迅。
消息传开,迅速在网上引起了连续多日的热议。前一阵本已由疫情出现的争议变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峙,甚至出现了朋友圈撕裂,家庭成员争吵、夫妻离异的极端情形。
当天我在忙着看武汉解封的直播和新闻,虽然留守在武汉的很多人都不看。后来看到这个新闻,心里还是格登了一下,以为是谣言,因为方方曾说过没有现在出版的愿望。后得知确实已得到方方本人的授权,计划8月出书,在等候翻译的同时,现在开始预售。说实话,确认这消息后,作为一名可以称得上是忠实的读者,我的心里不是很舒服。
世界各国疫情正浓,此时出书,就如当时武汉市民正为吃喝购物发愁,领导却要市民感恩政府;又如当时武汉尚未解封,大国战疫就要出版。一样的,让人心感别扭。何况预售的广告词写得政治味十足,预售的时间又选在武汉打开城门尚未打开家门的此时此刻。
我想,时间点的敏感度也是国内舆论骂方方的声音压倒了支持方方的声音的原因之一吧,让一些曾经赞美她的人立刻站到了她的对立面,加入铺天盖地的谩骂队伍,也让更多如我一样中立观点的人保持了沉默。
在我心中,她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或者时代的英雄,更不是什么有预谋、阴暗的汉奸或卖国贼。那样的大帽子吓坏了我,因为我读了这么多篇,我从没有过这样的读后感。而我只是一个时时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和平繁荣稳定的普通人。
第一次读方方日记大约是在一月底二月初,一则评论的文章里引用了方方日记里的一段话:现在我虽然不是湖北作家协会主席,但我还是个作家。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后你们多半会被要求写颂文颂诗,但请你们在下笔时,思考几秒,你们要歌颂的对象应该是谁。如要谄媚,也请守个度。我虽然人老了,但我批评的气力从来不老。
那时正是武汉疫情最严重也最混乱的时期,湖北和武汉的官方新闻发布会令人尴尬,武汉的红十字会不作为,武汉的医生缺少防护物资被逼四处求援。但满屏满纸都是赞歌,听到的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声和加油声,官方新闻里几乎没有武汉的医护人员和市民们的其它声音。忽然听到如此清醒的声音,而且发出这声音的还是我学生时代就熟知的汉派女作家,真的是令人为之一震。
正巧武汉的同学群里开始有人转载方方的文章,很是惊喜,便开始了每日一读。
方方日记里,初期的一些文章,就象在听一个有共同经历的老邻居在聊家常,就市区里当天发生的我们都知道的事情在议论、在感叹、在愤怒、在担忧。
方方的日记是要每天了解武汉发生的各种官方新闻、小道消息、微信群里的故事、段子,读起来才会更加深有感触的。这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共情吧!
这些日记在我当时看到的文章中既不是最悲哀的,也不是最尖锐的,当然也不是最鼓舞人心的。那些文字娓娓道来,如同聊天,甚至于很多时候可以看得出是长期在体制内的人写的。
但是作为一名作家,方方的文笔经过几十年的磨砺,每天的文章里总会有那么几句会准确地表达出我当日的感受和想法,这是我们普通人难以做到的。我想,这也是方方日记得以快速流传的原因之一吧。
二月中下旬,方方的一些金句开始在网上流传: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武汉人的痛,不是喊喊口号就能缓解的。
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不是看你武器多强大、军队多威武,不是看你科技多发达、艺术多高明,更不是看你开会多豪华、焰火多绚烂,甚至也不看你有多少游客豪放出门买空全世界。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对方方的讨伐应该是从火葬场的手机那篇开始的。我对那些情况不了解,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就着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一段话过度解读,给扣上各种大帽子,也是我不能接受的。何况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是,很多谩骂和指责方方诸如阴暗、吃饭砸锅、抹黑中国、给西方国家递刀的文章,作者都承认并没有认真读过甚至根本没有读过方方日记。
有些人说读不下去,说文字和情绪阴暗。说实话,现在的我也不愿再去重读那些日记,就如同三月的武汉在忙碌地分发各种食品物资,让人有些忘却和模糊了一月的恐慌和二月的焦虑。也如同武汉人绝不愿再封城一次。
但当时,只有每天读完那些文字,我才会觉得心里舒畅了许多,因为针对当天发生在武汉的事情,有人用文字说出了我无法表达出来的各种难受情绪。而且认真阅读方方日记后越来越多的读者留言,我才发现有如此多的人和我有着相似的情绪和感受,心里得到了很多安抚。这,大概就是后来有人说的共情吧!也或许就是人在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心理上需要的发泄吧。
三月份,质问方方日记的声音越来越大。众多的指责甚至批判,以至于她后来的文字充满了愤怒,也多了很多的解释,写得更加小心翼翼,有了很多的听说和引用。
而且那时武汉的疫情已经日渐好转,日子和新闻都平淡多了。所以相比之下,后来的日记既不犀利也不深刻,内容也比较寡淡。那篇对“一个高中生写给方方的公开信”的回复,我个人认为,偏离了方方日记的整体风格,甚至于有些多此一举。
各种过分的解读让方方日记很容易成为政治和各种阴谋论的利用工具。让人想起上学时学习鲁迅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领会字面后的意思和象征意义。
方方日记并不如她的小说更有文学性,她的文字也不似人们力捧的充满了斗志。
后来我已习惯了每日拜读,日记里都说了些什么,转天就只记得了个大概,但日记发酵出来的各种东西比日记本身更令人感慨,引发的各种争执和波澜,真的是让人足不出户也阅尽人生百态。
武汉有近一千万人口,感染新冠病毒肺炎的五万多人,当地医护十几万,援鄂医疗队四万多,加上病人家属、后勤人员和志愿者,能亲见亲历了解医院情况的最多不过一百万,更多的近九百万人只能在家隔离。两个多月,没有公共交通,自家车限行,小区封闭,商店关门,人们要吃要喝要生活,防范病毒的同时,日子怎么过,是封城以后这近九百万人每天要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医护和病人是英雄和弱者。央视新闻官方新闻已给了他们很多的篇幅和报道。身在海外的我,更想知道和我父母一样没有染病的普通人,是怎么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的。
正因如此,我还读了很多普通人的封城日记,我二月初写的系列之四“普通人的声音”里曾提及过这些:有染病治愈的大学生日记,有便利店小老板的封城日记,有病逝家属写的悼念文章,有轻吟浅唱的汉味歌曲,有凄凉悲伤却坚强乐观的封城视频日记,有轻症患者写的图文并茂的方舱日记,有感人的治病救人的故事,也有无私的志愿者平凡琐碎小事。
只是这些都是普通人写的,文笔和名气使它们没能象方方日记一样流传广泛。
这些武汉众生相下的微信、文字、音乐、视频,让我对远方的家乡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没有仅仅沉浸在方方日记里。甚至于,在三月份疫情在我生活的多伦多不断蔓延之后,让我足以能平和冷静地面对一切。
读方方日记的日子里,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心情和情绪,如今日记要出版,我的心情更加复杂。
武汉的同学群近两个月一直不断地围绕着方方日记在争辩,直至这几日的白热化状态,若不是从儿时开始的友谊,也许早已经四分五裂。那天和父母通话,妈妈谈到退休群里全是指责方方的声音,没读过日记的父亲也忍不住指责方方就是喜欢写黑暗面的人,若不是妈妈及时制止,我不知是否会和父亲争辩起来。而我和读不下去日记的老公早已默契十足地一提到方方日记就转移话题。
我不明白,难道如今的人们都这么极端吗:不是英雄就必定是罪人?没有赞扬就一定是批判?指出问题就肯定是心理阴暗?海外出版就必然是卖国?不谩骂方方日记就一定是方方的坚定支持者?为方方日记辩解就一定是负能量?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感受就一定要你死我活,就不能友好地争辩、和平地共处吗?
我更相信如李文亮、如方方者,他们首先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因为做了他们职业习惯的事情,是时代的沙尘暴把他们吹到了高空中,让众人可观,众人可解读,众人可利用。
对方方日记的过分解读和某些利用,加大了本因疫情造成的社会的巨大撕裂。
过度解读,让人无法正常说话。网上流传的那篇文章“我觉得今天北京有点热”,在让人大笑之余,有些莫名的心酸和细思极恐。
网民太有才了!
其实,在我眼里,方方就是一个和我父母一样在家居家隔离的退休老人,有着一样的境遇,只是碰巧她是一名作家,能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心中的焦虑、愤恨和忧郁。
不用惧怕方方日记出版,有心人可以出版一本真正的封城日记,收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普通人的日记,包括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当然,方方日记里最沉重、最犀利、被封的几篇也应在列。就如方方所说的:无数个人的声音,汇聚成时代的声音。
我们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都有认知和经历的局限性。这样一本合集,读者和后人看到的那才是真正的大象,才是一幅全景图,才配得上名为武汉的封城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