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说到仁,自然想到义,因为仁和义变成一个词组仁义,义怎么和仁连在一起呐?
把两者相连的是孟子,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并且把仁和义连在一起,合称仁义,这是孟子的发明。
梁惠王初见孟子开口便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可利于我国的事相告?”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回答梁惠王说:何必言利?还有仁义呐。如果王问怎么利我国,大夫问怎么利我家,庶人问怎么利我自己,上下都这样求利,国将危险啊。孟子劝王行仁义以免上梁不正下梁歪。“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
孟子为何强调义,就是因为人们重利轻义,只看重利益了,而不顾道义。在义和利面前,孟子提倡舍生取义。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
很显然,孟子的标准更高,仁是对人友善,友爱,这点我们或许能做到,但是舍生取义就非一般人能做到了,做到这点就是英雄了。一般人在利益面前能又点良心就很不错了,不要为了谋利,什么黑钱都敢要。现在讲这类东西,人们听了跟没听一样,丝毫不动心,不信儒家,还不信佛家,因果报应总该信吧,如果什么都不信,那这个人就危险了。
关于仁和义,董仲舒有段话可以参考。他是这么说的:“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矣。仁之於人,義之於我者,不可不察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義設人,詭其處而逆其理,鮮不亂矣。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凡以闇於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是故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29》”
董仲舒这段话说得非常在理,仁在爱人,不在爱我,别自爱;义在正我,就是正自己,而不是纠正别人。义是自我修正,自己提高觉悟,而不是要求别人,就是说有没有义,正义完全在个人,没有人要求你这样。但仁却是人们之间一个互相衡量的标准。
儒家的主要思想仁就讲这么多,顺带讲讲义。儒家思想很繁杂,人们又比较熟悉,很多学者比如易中天和鲍鹏山等人都系统地讲过,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这个系列的特色是诸子各家思想比较,重点放在其他诸子上,所以对儒家只做提纲要领式的介绍,而对道家、墨家、法家等将做系统性的讲解。在讲解各家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抽出一些儒家观点相互对照讲一讲。在前面已经说过,各家学派都是在反对儒家的声浪中产生的,接下来就开始讲讲那些儒家的反对者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反对儒家的,在反对儒家时又是如何建立自家学说的。
道家、墨家、法家都是儒家的反对者,如果按照先后次序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儒家的就是墨家,但很多人认为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这样看来首先出来反对儒家的又是道家。所以究竟道家在先还是墨家在先各有依据,按照文化传承我们对儒家和道家最为熟悉,儒道相辅相成,一个出世,一个入世,这两种思想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脑子里,故此讲儒家的反对者还是先从道家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