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但老子究竟是什么时期的人却很模糊,史书上没有老子的生卒年,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去世都不清楚。《史记》记载孔子曾拜访过老子,这样看来老子应该与孔子同一时期,但这个记载没有确凿证据。司马迁写《史记》采用了很多民间传说,比如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赵氏孤儿的故事等等都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民间传说,属于野史之类传闻,不能认定为史实。对老子的记载也属于这类望风捕影的传说故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这也是传闻,不能信以为真。姓李是因为出生在李树下,这纯属胡扯。又说老子的母亲怀胎八十一年而生老子,这更是胡扯,那还是人吗,成妖了。用老这个字称呼老子这个人也是奇怪,很特别。老并不是尊称,当时的尊称是子,等于先生的意思,为何用“老”称呼老子,原因不明。如果是姓氏,确有氏号为老的,比如周国大夫有个人就是以老为氏,叫老阳子。这个老阳子难道是老子的祖先?如果是,那么老子确实姓老,而不姓李。但老子姓李已经成为“铁定的事实”,尽管可能他姓老,人们也不会因此而推翻这个“铁定的事实”。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姓氏名字已经象顺口溜一样已经深入人心,不可更改。如果改为姓老,名叫老耳,人们就不知为谁?所以不管事实究竟如何,我们还是信以为真为好,我们中国人向来就有这样的将错就错的习惯。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出生在楚国,做了周王室的守藏史。很多学者认为这个守藏史就是图书馆馆长,我不这么认为。按着《周礼》上记述的周朝官制,每个官府都设有“史”,这个史不是史官,而是“掌书者”,也即书记员。守藏史相当于“掌书者”,因为在图书馆,也就是一般的图书管理员,进来什么书,出去什么登记一下。那时的书就是竹简,一本书能有几筐竹简,按类整理存放一筐一筐的竹简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如果竹简散落,这是常事,那就更麻烦了,需要一枚一枚竹简阅读对照重新编排。或许老子就是这样读遍周国藏书的。
国家图书馆非一般人所能掌管,老子是楚国人只身来到周王室,非亲非故,怎么可能让他担任馆长这一重要职务。周敬王时王子朝叛乱失败带领一伙同党,毛伯、尹氏等人携带大量周王室图书典籍逃往楚国。王子朝是周王的弟弟,毛伯、尹氏是周王国的世家大族,这等人才可掌管周王室图书馆,将馆藏典籍偷运出国。老子一个外来者身卑位低不可能让他掌管一个王国的图书馆。我们常犯的毛病就是崇拜一个人一定要把其位置抬高,甚至将其神化,对老子我们就犯这样的毛病。当然这个毛病不少并不是来自我们本身,而是来自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我们有推卸的道理,然而我们更有探求的责任。孔子见老子又是个不得不重新考察的事情。这个故事的来源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不长,引述如下: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这是司马迁记载的,但这是史实吗?我不认为这是史实,这只是一段寓言而已。这个寓言出于《庄子》。庄子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大量历史人物编造寓言故事阐释自己的观点,孔子和老子也是庄子用来编造寓言故事的常用人物。在《庄子》一书中多篇出现老子和孔子的故事,比如《天道》《天运》,就有很多老子教导孔子的故事,有一次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归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这个小故事经过司马迁的渲染成为赞老子而贬孔子的一段佳话。这样的寓言故事怎么可能当成史实呐?
老子后来为何不在周国当守藏史了?为何要出关?这又是个不解之谜,无人知晓。有人把老子出走与王子朝叛乱一事连在了一起,这纯属生拉硬扯,百度上就这么瞎说的。(百度上历史条目错误百出,最好不要看百度)那个年代弃官隐居者不少,老子只是隐居而已。但老子的隐居出走也成了神话传说,因为老子骑着一头青牛而出,头上总是盘旋着一团紫气。老子一路西行,快到函谷关时守关官吏尹喜远远见一团紫气东来,他内心狂喜知道来了位高人,于是截住老子,百般纠缠一定要老子留下大道真言,否则不予放向。老子无奈写下洋洋五千言,这就是《道德经》的来历。
老子身世迷踪也给《道德经》无形中增添了神秘色彩,两千多年来对《道德经》的解释汗牛充栋深浅高厚,广饶长短,不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年限都能拓展出新的意境,使得《道德经》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园地,用之国家或用之个人,用之一时或用之一世,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本人才疏学浅,只能浅薄地大略梳理一下道家思想,还望各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