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老子这个人搞不清是什么时期的,但《道德经》这本书是什么时期的还是可以弄明白的。根据《道德经》的内容判定,《道德经》这本书最早编写于孟子之后。因为《道德经》里面有大量的批判仁义的章节。“仁义”是孟子的首先提出来的,批评者肯定是在发明者之后。那么《道德经》一书一定晚于《孟子》。孟子的生卒年是有确凿的历史记录的,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出生时,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战国时代近百年了。战国时代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孟子成名他的观点遭到各家评论批评是在孟子去世后的事了,孟子于公元前289年去世。那么批评他的学说也必定出现在公元前289年之后,这时已经是战国中期,快要进入战国晚期了。所以说《道德经》最早产生于战国中期,如果老子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人,那么《道德经》就不是老子写的。如果是老子写的,那么老子就是孟子之后的人,这游是个历史悬疑,至今也无法肯定。或许《道德经》是后来的什么人根据老子的思想整理出来的。《管子》一书就不是管仲写的,是后人整理编撰的,《黄帝内经》《黄帝四经》也不是黄帝写的,是后人托黄帝的名编写的。《道德经》这部书也可能是后人编写的。不论是谁编写的,《道德经》是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还是看看这部经典古籍到底写了什么。
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道”,这是道家最基本的思想,当然也是《道德经》这部经典最重要的部分,那么请问“你知道吗?”今天这么问就是一句很常见的一句问话,将“知道”作为一个词语问对方是否得知了某事,但在二千多年前,“知道”这个词本身就是个问话,“知”是动词相当于现在的知道,知晓,“道”是名词,指的就是道家的道,意思就是你懂得道吗?你了解道吗?
庄子将对“道”的理解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知道,安道,得道。“知道”是最低层次,但就是这个最低层次绝大多数人也是无法达到的。至于安道,德道之人比那凤毛麟角还稀少。
“道”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难求?我们也只能从《道德经》里寻求一番它展现出来的表层意思。因为“道,不可道。”“道”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原来的道啦,但不说又怎么知“道”呐?还是勉强而说吧。
《道德经》原来称《德道经》,不分章只分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分为81章,《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称《道德经》。虽然分道和德两大篇,但并不是道篇只说道,德篇只说德,而是德中有道,道中有德,除了德和道外还有其它内容。
对于“道”的解释,《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其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这不是混沌初开吗?我们有这样的神话: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夭,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轻者为天,重者为地,道就是混沌初开的样子。混沌初开,有了天下。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都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道就是这么来的。
道没有名字,我们人类强为它取名叫“大”,取字叫“道”。这是按给人取名字的办法给天地之母取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所以为天地的母亲也取字取名。但这个名字却是强加的,“道”本身是不是应该叫道,人类也不清楚,因为“道”这个名字是我们强加给它的,所以“道”这个名字不能象给人取名字那么有固定而明确的含义。
道是它的字,大是它的名。按照古人取名字的方法,字的含义必须与名相符,所以大和道含义相符,我们也可把道称为大道。
大道就是天地的母亲。
我们再看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这个天地母就是一,一生出二,就是天和地,天为阳,地为阴,天和地阴阳二者相合生出三,产生万物,大千世界由此而有。
再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大道是效法大自然的一种存在。自然就是一年四季,风雨雪霜,山川平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这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中找到其固有的规律就是大道。
仔细看这几段话,我们感到有些困惑,老子对大道的解释并不是前后一致的。道是天地之母,道还要效法自然,大自然难道不是道生出来的吗?一生二,二生三如此产生的吗?这不是有点矛盾吗?所以有专家说老子的 “道一身兼数职,既是宇宙本体,又是万物之源,同时还是客观规律。”所以玄之又玄。
我们对道的认识理解不能上升到玄而又玄的神秘莫测的无上境界里去,我们只能把道看成是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包括天的自然规律,地的自然规律。因为大道生出天和地,所以大道分为天道和地道。大道就是天和地总的自然规律。这就是我们可以理解的“道”的含义。如果探寻“道”的最初本意天地之母,那么可能要归咎于宇宙的起源这类问题了,我们还是把道的含义放在由大道分出的天道和地道上,也就是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上,这样还可以使人理解。
道就是自然规律,懂得这个自然规律就是得道,所以《道德经》最开始就叫《得道经》,是得,不是德。“德”字,古训就是“得”字,《道德经》多数版本,比如敦煌版、司马光版等等里面有些段落就是把德,写为得,后人改为德。德这个字底下有个心字,得到就是从心里获得,所以后人把“得”改为“德”,得道就成为德道,反过来就是道德。西晋竹林七贤中的刘伶特能喝酒,写了一篇《酒德颂》,酒用什么德,其实就是写自己喝酒的心得,心得就是德。
所以道德的原来本意是指懂得道。得道之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这里的道德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道德含义截然不同,没有人性善恶品质好坏的意思,仅仅是指领会天道地道自然规律的人。
把道德当成一个人的品性,这是出自人道。前面引语说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这是说有大道,天道,地道,还有人道。什么是人道,在讲儒家的时候已经说了,人道就是根据天道地道制定的人的行为规则。儒家所讲的道德就是指懂得人道的人,这就涉及到了人性的善恶品质,所以有高尚低劣之分。
老子的道德里难道没有一点人道的含义吗?没有。老子主张回归自然,去仁,去义,去礼,去智,而这四点恰恰是儒家的人道内涵。在这特别解释一下,常常有人把仁义道德并提,分不清彼此的含义,所以有必要说明一下。儒家的道德是指一切品德,包含儒家的五个最重要的品德观念,即仁义礼智信,也就是五常。除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外还有中庸之道,其它的修身之道等等。全部掌握了这些道德并以身行之,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少了几项,甚至是不具备任何一项就是缺德。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没有一个人具有全部的道德,有三两个也就很不错了,所以现在的人普遍缺德。在这种普遍缺德的情况下,能有点良心善意,虽然谈不上道德高尚,但能做到这点也是难能可贵了。
老子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老子的道德重点放在自然之道上,但为何玄而又玄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