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之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7

作者:宅中老查  于 2020-5-29 22:3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道德经》第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得道之人什么样呐?“微妙玄通,深不可知”,所以勉强来形容得道之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犹和豫是两个动物,生性胆小怕人。这里把得道之人描述成这个样子,特别小心谨慎,警觉性高,拘谨严肃,质朴敦厚,又象山谷那样旷达。还能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看到这很难理解一个得道之人竟然是这副模样?为什么小心谨慎呐?为何又拘谨严肃呐?上面说了,道就是自然规律,得到了自然规律不该是这个样子吧?

四季变化,刮风下雨,花开叶落,这些是自然规律,古人通过观察这些自然变化制定了历法,有了二十四节气歌,可以指导农业。掌握了这些自然规律会就成了科学家,得道之人是科学家吗?如果是科学家,那么小心谨慎,犹犹豫豫,胆小拘谨这些特征哪里是科学家的特征,如果科学家这样,那么科学就没有发展前途了。得道之人并不是科学家,他们虽然也看到了自然现象,知道自然变化的一些规律,但并不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本身产生兴趣,而是通过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性找出一些内在的含义。也可以说是通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是什么呐?

第三十四章说明了这点。“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世间万物都是由大道而产生的,所以说大道很广泛,大道左右着世界,大道无处不在。万物靠它而生,靠它滋养,需要它的时候,它并不推辞,有了成就并不占有,养育了万物,但并不以此而作万物的主人,它不自以为大,所以才成其为大。

“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才是大道的本质。所谓得道就是通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内存的道理。

再举个例子,“上善若水。”这是通过观察水而得出道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理就是不争。

再举个例子,“大邦者下流。”大国更应该谦虚居下,不要居高凌人,这样才能获得小国的诚服。所以“大者宜为下。”这也是从观察江河之水而得来的道理。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使之持久,而况於人乎? 这也是通过观察疾风暴雨而得出一条道理,干什么都不要急风暴雨那样,那样做是长久不了的,不会有好结果。文革前后大跃进,大炼钢铁,大搞梯田,都属于疾风暴雨式的做法,全都以失败告终。现在这种做法还有,虽然不文革时代那么疯狂,但是跟风随潮流的事情还是很多。

从自然规律中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就是“道法自然”,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就叫有道术。自然界变化万千,从中悟出的道术多些,深些,就是道术高深,深不可测。悟出的少,浅就是道术太浅。

用这些从自然规律中悟出的道术道理去指导人的行为,则形成了一套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行为规范,我们所理解的道家的道或许就止于此也。很多隐士就是属于具有这种道术的高人,但这种人稀而又稀,恐怕早已绝迹了,我们所看到的道就只有官场上的白道,江湖上的黑道,属于混世的道道,骗人的把戏而已。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早就在世间消失了。

尽管如此,“道”所引出的“理”仍是可行可用,但那是“道理”,并非“道”,所以现在我们总是说什么事情有道理,但却不说有道,因为“道”早已消失了,人们根本不知“道”为何物,只知点“道”剩下的“理”而已。“理”不能代替“道”,但“理”却是实用的。“清净无为”即是从“道”引出的一个“理”让人实行遵守,这个道理用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宅中老查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12:5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