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道德经》第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得道之人什么样呐?“微妙玄通,深不可知”,所以勉强来形容得道之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犹和豫是两个动物,生性胆小怕人。这里把得道之人描述成这个样子,特别小心谨慎,警觉性高,拘谨严肃,质朴敦厚,又象山谷那样旷达。还能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看到这很难理解一个得道之人竟然是这副模样?为什么小心谨慎呐?为何又拘谨严肃呐?上面说了,道就是自然规律,得到了自然规律不该是这个样子吧?
四季变化,刮风下雨,花开叶落,这些是自然规律,古人通过观察这些自然变化制定了历法,有了二十四节气歌,可以指导农业。掌握了这些自然规律会就成了科学家,得道之人是科学家吗?如果是科学家,那么小心谨慎,犹犹豫豫,胆小拘谨这些特征哪里是科学家的特征,如果科学家这样,那么科学就没有发展前途了。得道之人并不是科学家,他们虽然也看到了自然现象,知道自然变化的一些规律,但并不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本身产生兴趣,而是通过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性找出一些内在的含义。也可以说是通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是什么呐?
第三十四章说明了这点。“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世间万物都是由大道而产生的,所以说大道很广泛,大道左右着世界,大道无处不在。万物靠它而生,靠它滋养,需要它的时候,它并不推辞,有了成就并不占有,养育了万物,但并不以此而作万物的主人,它不自以为大,所以才成其为大。
“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才是大道的本质。所谓得道就是通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内存的道理。
再举个例子,“上善若水。”这是通过观察水而得出道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理就是不争。
再举个例子,“大邦者下流。”大国更应该谦虚居下,不要居高凌人,这样才能获得小国的诚服。所以“大者宜为下。”这也是从观察江河之水而得来的道理。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使之持久,而况於人乎? 这也是通过观察疾风暴雨而得出一条道理,干什么都不要急风暴雨那样,那样做是长久不了的,不会有好结果。文革前后大跃进,大炼钢铁,大搞梯田,都属于疾风暴雨式的做法,全都以失败告终。现在这种做法还有,虽然不文革时代那么疯狂,但是跟风随潮流的事情还是很多。
从自然规律中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就是“道法自然”,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就叫有道术。自然界变化万千,从中悟出的道术多些,深些,就是道术高深,深不可测。悟出的少,浅就是道术太浅。
用这些从自然规律中悟出的道术道理去指导人的行为,则形成了一套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行为规范,我们所理解的道家的道或许就止于此也。很多隐士就是属于具有这种道术的高人,但这种人稀而又稀,恐怕早已绝迹了,我们所看到的道就只有官场上的白道,江湖上的黑道,属于混世的道道,骗人的把戏而已。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早就在世间消失了。
尽管如此,“道”所引出的“理”仍是可行可用,但那是“道理”,并非“道”,所以现在我们总是说什么事情有道理,但却不说有道,因为“道”早已消失了,人们根本不知“道”为何物,只知点“道”剩下的“理”而已。“理”不能代替“道”,但“理”却是实用的。“清净无为”即是从“道”引出的一个“理”让人实行遵守,这个道理用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