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阴谋家吗----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0

作者:宅中老查  于 2020-6-10 23:4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前面讲无为而治时说到无为是为了有为,但需要先有意地放弃一些东西。这就转换到老子的另一个思想,有人称之为辩证法,也有个称之为阴谋论,据此而把老子称为阴谋家。但老子是阴谋家吗?

《道德经》有一些辩证思想,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个事物都存在两面,都有相反的两个发展方向,从无到有,拥有一切最后又可能变成一无所有,容易的事很可能被搞的复杂难办,再难的事最后也会迎刃而解,有无,难易,长短,上下,左右等等事物都有辩证关系。所以说《道德经》里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哲学。但老子绝不是唯物主义,再者所谓的唯物主义是现代名词,古人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我们用现在人的哲学概念解释古人的哲学理念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之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习惯用现在观念去理解去解释,但往往失之东隅,却未必收之桑榆。就算我们姑且把老子当成是唯物主义者,上面所讲的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哲学,那么我们按照老子的这个思想脉络捋一捋,最后我们再看老子还认为他老人家是个唯物主义者吗?

我们看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是道德经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想必没有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这句名言。遇到灾祸未必不是好事,灾祸里可能就埋藏着福气,福满盆盈也可能埋藏着祸根。物极必反,福满招祸。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而且这个道理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的。儒家讲中庸,处事适中,不骄不躁,贫而乐,富而好礼。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是儒道结合,后来佛教传了进来,我们的思想中又多了佛家。《红楼梦》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结合产物,其中还掺杂着佛家。《西游记》也是这个脉络,试图将儒道释三教合一。

老子不知有佛教,但道德经里有佛教的含义,所以中国人常常以道家来解释佛家。佛家的悟道就是从道家的悟道翻译过去的,但理解为简单的翻译也不对,因为两者还有着一些本质上的联系。前面讲老子让人们从天地中,甚至从天地之母中悟道,不从文字,不从书本上,禅宗也是这样,禅宗没有经文,整天打坐,坐在那里悟。这种悟法与道家的悟道很相似。所不同的是老子悟道最终还是形成了文字,其实这样做很可能不是老子的本意,因为《道德经》很可能不是老子所写,是战国时代一个什么人,可能是老子的弟子,托老子的名而写的。历史上很多哲人都不著书写作,都是弟子们记录下他们的言论传给后人。孔子是这样,苏格拉底是这样,老子可能也是这样。按照老子对道的解释,老子肯定不会亲自写下什么东西,他不主张有文字,他怎么还能留下文字呐?所以《道德经》很有可能只是托老子的名而写。我们接着看老子的“辩证法”: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只有委屈才可求全,屈就才可挺直,低洼的地方才可引水过来,陈旧的反能长出新物来。这和长短相形,有无相生是一个道理,都是在讲事物的相互转变。明白了事物发展的这个道理,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就不要太主动用力。不自见,故明。不要总显示自己,你想干什么,你有什么能耐,大家会自然明了。不自是,故彰。不要自以为是,你的才能会自动彰显出来。有了功绩不要自己吹嘘,你做什么人们都看得见,所以不要主动故意去争什么,天下的事不是争来的。古人所说的“曲则全”,不是虚言,照着做,肯定会全胜而归。

这是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我们越看越感觉我们脑子里老子的思想还真不少,委曲求全,能屈能伸,不自夸,不显摆自己,这些都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而且我们已经将这些教诲付诸行动了,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主动地这样做了。这些观念铭刻在心,成为我们行为的主观意识,这个时候我们还认为老子的这些哲理是唯物的吗?显然不是唯物的,而是唯心的,这些观念在指导我们的行为。老子从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转化这种自然规律转换成一种主动意识,让人们去遵循。虽然这些主观意识来自客观存在,但也是唯心的,顶多前面加上客观两字,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下面这段说得就更明显了。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要合起来,先要张开,要想削弱它,先让它强起来,要废掉,先要加固,要取得,先要给与。

如果前面那些话还有些客观因素,这句话则完全变成主观的,有一种进攻态势,但为了迷惑对方,先顺着对方的意思,先让对方强大,高调,帮助对方迅速达到最高昂的状态,再依照物极必反这个规律,然后轻而易举地将其击溃。

从老子给出这个招术看,老子已经从辩证唯物者变成了阴谋家,不是公开的攻击对方,而是来暗的,这不是阴谋还是什么?有的学者就非常肯定说老子就是阴谋家的鼻祖,后来韩非的很多阴谋理论就是从老子这里学来的,展开的。

再看一段:“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明白了道就像没明白一样蒙昧,前进看上去象后退,走在平坦的路上也要象走在不平的路上一样,德高的人象深谷一样,树立德性好象偷窃一样,纯朴真实的好象浑浊一样,真正的白象黑,大的方是没有棱角的,大的器皿是不成器皿的,大的音是没声的,大的形象是无形的,真正懂道的人是无名的。

这段中的“大器晚成”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成语,根据易中天的说法,“晚”应该是“免”,就是不成。这段话中的,方、音、象的最佳状态都是无,所以器也是无,而不是成,早成晚成都是成,所以这个晚一定是免,就是无。古书中出现错别字也是常事不足为奇。所以应该是“大器免成。”

类似的说法还有: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吶,大智若愚。

什么叫玩深沉,这就叫玩深沉。谁也玩不过老子,老子最深沉。如果再加上最开始讲的得道之人,玄而又玄,深不可测。我们是不是觉得老子故弄玄虚啊?老子是不是故弄玄虚且不管,但不懂装懂,故作深沉人还真不少了,古往今来这种人层出不穷。这也是老子思想所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

这些东西若是用在君王身上就是一种统治术。“大象无形”,君王不该有喜怒哀乐,在臣子面前总是一副表情,就是没有表情,总是一副木然的样子。“大音希声”,君王没有表情,更不该随便发言说话,臣子问什么,君王一律以哼,知道了,作为回答。不露声色,深藏不露,多恐怖,你身边要是有这样的人呢,你心里是不是发毛,不寒而栗。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就是受《道德经》启发为君主出了很多馊巴主意,这样的馊把主意美其名曰为统治术,或叫驾驭术,就是驾驭臣子的权术。

韩非从《道德经》中概括出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套法家理论,普通人从《道德经》中学会一种处事哲学。象能屈能伸,以退为进,以攻为守,这些东西已经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还有“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第五十六章)等等。你说这些东西是好呐?还是不好呐,很难说,有的时候还不得不用上点。但在我看来,这些东西用多了不是好事,会使人变得狡诈。好听点说是多谋善智,说不好听的就是阴谋诡计,耍心眼。从这点上看说老子是阴谋家一点也不冤。

但这里有个疑问,老子本人主张去智,《道德经》说:“民之难治在其智多”,但老子的这些思想又开启人们的智慧,这不是矛盾吗?老子到底是让人们多智,还是少智。韩非从老子的这些思想中总结出统治术,是专门为帝王服务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老子的这些思想也是为帝王服务的,而不是为普通民众的。《道德经》中很多处写着圣人该如何如何,所谓的圣人就是懂道的君主帝王。这样看老子的这些东西也应该只是为君主服务的,让君主多智,而让人民愚昧。

孔子也讲过类似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孔子并没有告诉统治者去玩深沉,装模做样。反倒告诫统治者要爱民,要尊重臣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君臣之间讲礼讲忠好呐?还是讲权术让彼此猜疑琢磨不透好呐?当然是前者好,如果君主对臣下玩深沉玩权术那就造成君臣互相不信任,没有信任怎么能处理好朝政,治理好国家。你猜测我,我琢磨你,互相玩吧。很不幸的是从秦始皇一直到清末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君臣之间就是这么互相猜疑,互相玩权术。当中也有互相信任的,但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老子的这些思想发挥出这样的应用,可能连他也没有料到,始料未及。有这样的效用也许并不是他的初衷,但思想这个东西一旦迸发出来,难以收拾,什么后果谁都无法设想。所以有些东西还是不说为好,说出来未必是好事。

孔子很少言道,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对他的学生很少说道。孔子不懂道吗?不是,孔子非常懂道,却很少言道。这就值得我们好好想想了,孔子为何很少言道?我们都知道孔子罕言乱力怪神。他对这些东西不了解吗?不是,只是不说而已。老子说了一大堆相反的事物,长短,高下,前后,进退,等等。但是结果如何,结果成了阴谋家,权术家,教会了人们耍心眼了。孔子这个大圣人难道不知道长短,高下,前后这样的道理吗?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不说而已。有一首逸诗:“将欲毁之,必先累之;将欲陪之,必高举之。”孔子在删诗的时候不可能没看见这首诗,但孔子没有收编这首诗,我们在《诗经》看不到这首诗。我想原因可能就是这首诗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会使人学会狡诈。上面例举的那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就是从这句逸诗仿照而来的吗?孔子没有选录那首诗,用意不可谓不深,而是深矣。我们也因此看出孔子收录诗歌的标准。

孔子不说神怪,担心人们不能真正理解,反倒学会了装神弄鬼。不说道也是这个道理,说了又怎么样,“天下无道也久矣”,谁又能真正懂得道,这个时候说了也白说,没有人能懂,说出来,很容易被一些浅薄之人,自以为是之人,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了,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说。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得道了,晚上死了也满足了。道早就丧失了,找不到真正理解道的人啦,这种情况还说什么。还是不说为好。孔子是聪明的,孔子的道很深。老子的道也深,老子也不说。《道德经》绝不是老子写的,道是无法说的,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道,但我们所能理解的道,也只有那些说出来的道而已。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宅中老查最受欢迎的博文
  1.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2.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3.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4.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5.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6.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7.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8.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9.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10.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11.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12.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13.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14.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15.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16.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17.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18.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19.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20.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21.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22.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23.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24.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25.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16 20:1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