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实----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5

作者:宅中老查  于 2020-9-14 22:0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纯学术理论的一家学派就是名家。如果不受限制随意发展,名家可发展成纯逻辑学,再进一步可演变成形而上的唯心主义哲学。只可惜这种纯学术的东西被叱为邪端异说而中途夭折,它的纯理论性部分从此不再,它的实用性部分被法家所利用,形成法家的最初雏形刑名学。当法家大备,名的部分随即被淹没,至此名家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两个部分统统湮灭,名家也就消亡了。

名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为何“名”噪一时?为何又“名”誉扫地?它的消亡殆尽说明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名家简单地说就是正名,正是纠正,名是名称概念,纠正名称概念是名家的基本任务,也是名家的初始点。为何要正名?这是因为名称概念乱了,所以要纠正。荀子有一篇《正名》,其中曰:“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这句话说的就是春秋战国以来名乱的情况。名乱的现象之一就是名实不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名不副实,名称概念与事实不相符,因而提出“循名责实”,即以实际情况来核实名称。“循名则实”这是名家一个很知名的口号,这个提法首先出自邓析,他是郑国人,据说与春秋时代有名的政治家郑国的子产同时期,因其“邪说惑众”而被子产所杀。邓析留下一部《邓析子》,现存两篇,其中提出“循名责实”的倡义。据考证此书为后人伪作,如果不是伪作,那么第一个提出“循名责实”的人即是邓析,之后各家纷纷提出相同的观点。比如尹文子,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家,他说:“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与尹文子同期的另一个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也有相同的说法:“其正者,正其所實也。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对于正名论述最多的当属荀子,他写就一篇《正名篇》专门论述正名,其中明确说道:“制名以指实”。最后是韩非在《定法》篇中又次强调“循名责实”,他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如果先前邓析确实说了这句“循名责实”,那么韩非就是引用,如果《邓析子》确属后人伪造,那么这句“名言”就属于韩非首创,不过也是总结前人的说法而已。而更关键的问题是韩非在说“循名责实”的时候已经超出了这句话本身的含义,不仅仅是正名了,而是引申到统治术上面去了。韩非的正名并不是真正名,只不过借用正名而已。真正的正名还是最初尹文子、公孙龙之徒。另外还有墨子也试图正名,他的《经说》定义了很多名称概念,以此纠正乱名。孔子更是有句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不论什么人,也不论哪一家都想正名,说明名称概念的混乱已经造成了人们思维的混乱,到了非正不可的状态。

名称概念混乱到了何种程度,《尹文子》一书中举了若干个“因名以失实”的例子。有一个例子,齐国有个叫黄公的人非常谦卑,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天香绝美佳人,但他常常谦虚对外人说女儿貌丑,于是人人都获悉他的两个女儿长得丑而不愿意说媒,到了婚娶年龄也无人问津。卫国有个死了妻子的鳏夫冒然去说亲,黄公不得已将大女儿嫁给了他。待出嫁那一天,鳏夫领回家一看惊喜万分,没想到娶回家一个大美女。这事传开了,有人又去黄公家将二女儿娶了,一看又是个倾国美女。国色天香,美也,而黄公却以丑名扬之,这就是因名失实,名实不符。

又一个例子,有个打猎者打了一只野鸡,有人问是什么鸟,猎人回答说是凤凰。那人一听是凤凰大喜花十金买下,之后欲献给楚王,不幸那只野鸡过夜而死。那人懊悔不已,但人们都知道他买了只凤凰想献给王,不幸却死了。这事传到了楚王,楚王很受感动将那人召来赏赐他百金。

这两个例子都在说明人们是如何以实乱名的,但真正的乱名还不是这样的几个特例,而是一些名称概念的混淆,究竟混淆到何种地步,我们可以从墨子、荀子等人对一些名称概念的纠正或是重新定义可以看出。墨子在《经说》中纠正或是定义了很多名称概念,比如“狗,犬也。”狗又名犬。比如“平,同高也。”这是定义什么叫“平”,解释为一般高就是平。“行,为也。”这是定义“行”这个字的含义是有所作为的意思,“行为”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再举例“知,材也。”这个知是指“智”,材是才的异体字,意思是智就是有才。

荀子觉得墨子的有些定义仍然很含糊不准确,乃就一些概念重新定义,比如给“知”、“智”、“能”三个概念下的定义是:“所以知人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耐。”“能耐”这个词即是从对“能”和“耐”的解释而来的。再比如,对“行”这个字,荀子重新定义:“正义而为谓之行。”荀子处于战国末期,在诸子中属于最后一波人了。这时语言有所发展,“知”和“智”已经分开,“知”不再代替“智”了,其它名称概念也需要重新定义。但这并不是荀子写《正名》的原因。荀子并不想承担时代发展的重任,把所有名词概念都重新梳理定义一遍,他的目的仍然是正名。语言发展了,名词概念发生了些微变化,这些都属于自然,并没有引起荀子的惊奇,而另一个现象却让荀子感动愤然,那就是“循名责实”已经“离谱越轨”了。本来“循名责实”要求的是名与实相吻合,两者不能相背离,然而名正着正着就正偏了,有一些人将名和实相分离,不再追求两者相符,而是名是名,实是实,两者不相干,从而造成了人们思维的“混乱”。荀子正是针对这种新“乱象”写就正名,其目的就是想扭转纠正这种新的乱名之“怪象”,从而再回到正名的初衷,将名称概念归入正轨。

那么名与实相脱离又是怎么一回事呐?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宅中老查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19: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