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庄子·秋水篇》记载一个故事:庄子有一个朋友名叫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魏国都城去看望他。惠施很紧张,他风闻庄子来,魏王很可能用庄子为相。惠施担心被庄子取代,立刻下令全城搜捕庄子三天三夜,防止他见到魏王。庄子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惠施很是惊愕。庄子却不紧不慢地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凤凰,你知道吗?从南海到北海去,非梧桐树不栖息,非竹子不吃,非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凤凰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恐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恐吓’我吧?”
庄子不求仕途,对惠施很鄙视。与庄子相比,惠施就是一个追求升官发财的俗人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俗人却有不俗的一面,惠施提出了十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意思是说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可以称谓大一,大一最大,没有外部。万物都是由一种叫“小一”的东西构成。“小一”最小,“小一”内部没有任何东西。那时还没有分子,原子等概念,惠施说的“小一”相当于分子。
与之关联的一个命题是“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同样是一个哲学命题,意思是说大的相同事物与小的相同事物相比有差异,这种差异叫“小同异”;但是万物都是相同的,也都是相异的,这叫“大同异”。“大同小异”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这个成语的意思也含糊地体现了这个命题的含义。比如有一句俗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就是毕同毕异,幸福是相同的,不幸是相异的,这就叫小同异。春夏秋冬,生老病死,这些自然现象就是大同异。
还有一个命题“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这个命题是针对墨子对“平”的定义而发的。前面提过墨子对“平”的定义是“同高也”,就是一般高。按照人们的常说,天高地卑,山高泽低,但惠施从他的大宇宙观,即从“大一”这个观点上看,天与地一样卑,山与泽处于同一水平。
还有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太阳一出来就意味着将要落下,物一生成就意味着将要死去。
惠施能言善辩,名家都是能言善辩,故又把名家称为辩者。除了惠施,辩者还有宋钘、邓析、慎到、彭蒙、尹文、鲁胜、吕才、叶适、傅山、程智等人。
辩者的论辩命题也是花样百出.比如“犬可以为羊”。此辩者称,名是人命定的,动物本身并没有名,你怎么就认为狗就该定名为狗呐,狗也可以定名为羊。
“龟长于蛇”。通常认为蛇比龟长,但这是从形体上看,如果从寿命上看龟就比蛇长。
“飞鸟的影子未动也。”人走影子也跟着走,但此辩者称影子未动,影子一直与形体保持静止,所以未动。
“山出口”。这是说山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山的名称都是出自人口。
“白狗黑”,这是将黑白颠倒的一个命题。
还有很多命题,比如“鸡三足”,“马有卵”,“轮不碾地”,“杀盗非杀人”等等。
这些命题在今天看来都有缺陷,我们没有必要逐一进行反驳,再者用今天的哲学观点去批评这些立论的片面性或狭隘性,机械性等等,我认为是不恰当的。我们只有感叹,感叹我们先人的思维是多么奔放。这些立论已经把存在与意识分离,如果任意发展下去,很可能演变成唯心主义哲学,再不济也会发展成为一门逻辑学。然而可惜的是这些立论被斥责为奇谈怪论受到频频打击。儒家批评这些怪论搅乱了名分,道家谴责其偏陋,阴阳家斥责其荒诞。墨子、庄子、荀子、还有邹衍等人都先后对名家予以毫无情面的批评。庄子对公孙龙、宋钘、慎到、彭蒙、尹文等人学说逐一进行点评,批评他们缺漏,偏僻,粗陋。庄子的批评等于嘲笑,讥讽,嘲讽之后并没有给名家指出一条出路。庄子的做法是“见死不救”。荀子则不然,他对名家进了系统性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名家的“问题”所在,同时也为名家指出了一条“生路”,但正是这条“生路”把名家带进了死胡同。那么荀子是如何批评名家的?又给名家指出了一条什么样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