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此人姓姬名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身心端正,忠心耿耿,深得哥哥周宣王信任。周宣王赐予弟弟姬友公爵,并让他担任王朝司徒。姬友尽职尽责,深得王畿领地内的民众爱戴。因此周宣王把郑(今陕西华县东北一带)那个地方赐给了弟弟姬友。姬友因为有了郑这块封地,便被称为郑公,又因他死后被追谥号为 “桓”, 故在史书上称郑桓公,他就是郑国的祖先。郑姓也由此而来。
周幽王胡作非为,郑桓公友心甚忧虑,他预感到王室将有一场灾难降临。作为叔叔,他也规劝不了周幽王,郑桓公友只能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郑桓公的一大帮家人都居住在王都里,如有浩劫,他的家人必连带受难。何去何从成为郑桓公友的急迫问题,他找到太史官史伯,求教太史官指出一条未来之路。这位史官名叫伯阳父,因为他是史官,就称他为史伯。那时的史官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高人,有的史官更神,会看天象,能预知未来,这位史伯就是比较神的一位。史伯见郑桓公虚心而急切地求教,就给郑桓公友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势,为他指出了一条未来之路。郑桓公就在史伯的这番大论中定下了建国方略。
史伯的这番言语非常重要,不仅仅给郑国的建立指出了一个方向,而且还预测了未来二百年的天下趋势,故特节录于此,其原文见《国语》中的“郑语”和“周语”。
桓公友先问史伯:“川竭山崩,这不是好兆头啊。王室将危。周能亡吗?”郑桓公先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史伯答道:“几近亡也。天地运行,秉其气脉,不失其次序,若乱其次序,阳气不能出,阴气不能升,阴阳交迫,于是有地震。今三川皆震,是阳气失其所而被阴气压迫,故川源必塞。水土,民之所依。民失其所依,将缺乏财用,必生乱。昔伊、络水竭而夏朝亡,河水竭而商朝亡。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兆也。今王弃明行暗,去贤任佞,骄奢淫逸,欲废王后而立内,杀太子而立庶子,必遭祸难。王后乃申国之女。申国正强,又与西戎关系密切。王后被废必告母家申国。申国必联合西戎攻伐我王。王室危在旦夕。”
桓公友又问:“没有办法避免此难吗?”
史伯:“恐怕毫无办法。我王一意孤行在所难免。大臣们纷纷在为自己寻找避难之地,君欲避难请速远行。”
史伯看出了郑桓公友求教的真正用意,郑桓公也就不加掩饰直接问道:“是啊,人心慌慌。但不知往哪里去呢?”
史伯说:“若王室遭难必东迁洛邑。以络邑为中心,南有荆蛮、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徐、浦,西有虞、虢、晋、秦、霍、隗、杨、芮,东有齐、鲁、曹、宋、腾、薛、邹、莒。不是王室子孙甥舅,则为荆蛮戎狄之人,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只有济、洛、河、颖四水之间是些子男小国,以东虢和郐国为大。两国地势险恶,两国国君又仗势骄横,不务修德,民忧多怨。君若以避难之由寄家眷于虢、郐之间,两国不敢不许。王室一乱,两国必无礼于君。那时君再奉辞伐罪,无有不可。若得二国,邬、弊等周围小国乃为君之土也。”
桓公又想到了南方问道:“南方不可以去吗?”
史伯说:“荆(楚)子熊严生四子:伯霜、仲雪、叔熊、季训。伯霜死后,国人立季训。季训聪明盖世。臣闻之天之所启,十世不替。凡成天地大功者,其子孙无不显世。商契能合五教,周弃能播百谷,夏禹治理洪水,其后皆有天下。荆楚是重、黎之后,其功甚大,其后必显于世。不可夺也。”
郑桓公友听史伯这么一说觉得南方不可去,又问:“那么东方和西方呢?”
史伯说:“东有姜姓之国齐,乃伯夷之后,如遇有德之君,齐国必盛。西有赢姓之国秦,乃伯翳之后,现不得入时,其后当兴。”
史伯的这番言语使郑桓公打消了去南方、东方及西方开拓的念头,但心中仍存有疑虑继续问道:“若周衰,诸姬之国,谁当兴盛?”
史伯说道:“臣闻之:武王实昭文王之功。文王祚尽,武王其嗣当起。文王之子,鲁、卫是也。武王之子,其在晋国。晋国处于险恶地界,而周围又都是小国。如有明德之君,必当兴起。”
郑桓公友听罢史伯的一番纵论,心里叹服良久。
不久,周幽王不听众臣劝谏终于废掉王后和太子宜臼。郑桓公友按着史伯的指引急忙将家眷送到东虢国与郐国之间。两国欣然接纳,共献出十个城邑供郑桓公家眷居住。从这两国角度上看岂不是引狼入室,当时两国内就有人反对,怎奈天命难违,反对者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狼来了。
王后的母家申国果然联合西戎攻伐周幽王。王城镐京遭到一次空前劫难,西戎兵杀死了幽王,掠去了妃子褒姒,抢夺了大量财物,一把火烧毁了城池,之后扬长而去。
周幽王死后,原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王都已经被毁,周平王只得将王都东迁至洛邑,从此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郑桓公友在这次兵难中捐躯身亡,他的大儿子掘突继承他的职位,继续在王朝任职,史称郑武公。
周王室东迁,郑武公护驾。周平王到达新都洛邑后,郑武公回到了家族寄居地虢郐两国之间,不久即用武力灭掉东虢、郐国,又收附周围十余小国,建立一新国。因父亲郑桓公的原来封地名郑,故将新国都命名新郑(今河南新郑),郑国从此建立。
郑国开始建立的这一年也即是郑武公元年与周平王元年正处同一年,故郑国的建立与东周开始是在同一年,即公元前770年。
郑国尽管不是分封的,而是依靠武力建立的,周平王仍然册封了郑武公,使郑国名正言顺地获得了诸侯封号。但周平王在爵位上仅赐予郑武公为伯爵,相对于侯爵国低了一等,这让郑武公感到很不爽,却也无奈。周王赐予哪等爵位就是哪等,封国无权强索。值得安慰的是尽管是伯爵,也可以称公。这是一种习惯,诸侯国无论何等爵位,一律称公,只是在正式场合下才以真实爵位相称,比如朝觐周王,诸侯盟会等场合。再者爵位低并不影响作为,该称霸照样称霸,郑国这个霸主就是以伯爵压过了所有侯爵国而称雄称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