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郑武公依靠武力建国不久,大儿子出生了。大儿子名叫寤生,据说寤是倒着出生的意思,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脑袋先出来,然而郑武公的这个大儿子却是脚先出来,故名寤生。这种奇怪的出生惊吓了母亲。寤生的母亲姓姜,是郑武公从申国娶回来的正夫人,因为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所以只能以姓氏相称,称为姜氏。史书上也称她为武姜,这是把郑武公的谥号“武”和她的姓连称,这是史书上的一种常见称呼,但只用在当事人死后,人活着的时候不能用。想起电视剧《大秦帝国》里有一幕,当齐威王出场时,有人高喊:“齐威王到。”“威”是死后追封的谥号,只有死后才称为齐威王,人家还没死呐,就喊人家死后的谥号,哪有这么叫的,这显然是犯了低级错误。
武姜由于受到惊吓从小就不喜欢寤生。过了两年武姜又生了个儿子名叫段。这孩子是正常出生,长的又乖,武姜遂喜欢儿子段,更讨厌大儿子寤生,几次要求夫君郑武公把段立为世子。世子是诸侯国君位的继承人,天子周王的继承人称为太子。史书上往往把两者混肴,世子常常也被称为太子。郑武公就是不同意,他坚持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册立大儿子寤生为世子。当郑武公去世,寤生继承君位成为郑国第二代君主,死后被追封谥号“庄”,故在史书中被称为郑庄公。
大儿子寤生已经继承了君位,当上了国君,武姜仍是不死心,还想为她的爱子段谋取君位。按那时的礼规国君的子弟都有自己的封地,所谓封邑就是国君将国都之外的地方封给亲属以及卿大夫使他们世代相守得以生存,这样的封地被称为采地或叫食邑。郑庄公的弟弟段此时还没有自己的封地,武姜便从请求封地开始为她的爱子段谋划。
姜氏对大儿子寤生说:“你弟弟也不小了,该有个安身之处了。你打算把哪个地方封给你弟弟呀?”
“唯母亲所指。”庄公回答道。
姜氏指出一个叫制的都邑。那时的城市不叫城,而叫都或邑,大的名都,小的叫邑。“城”仅指城墙,但为了方便起见还不得不借用现在的叫法称为都城或城。
庄公说:“制那个地方比较险恶。以前虢叔曾死在那里。那个地方恐怕对弟弟有危险,还是不去那为好。其它地方可以。”
“京城如何?”姜氏又说出一个地方。(这里的京城仅是地名,并非“首都”之意。)
庄公爽快地答道:“可以。”
有了自己的封地就等于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根据地,可籍此发展壮大。武姜叫儿子段立刻动身前往京城发展自己的势力。段到了京城不久即开始为夺取君位做准备,他首先增高加厚城墙,因此京城人送给他一个绰号叫“京城大叔”。
大臣祭(音菜)足对此忧心忡忡,他对郑庄公说:“都邑大小皆有制度,国都为大都,城墙每面长高合为九百丈,这叫三百雉。中等都邑为国都的三分之一,其次为五分之一,再次为九分之一。中小都邑城墙超过百雉,将为国之害。今京不守先制,君将难堪。”
祭足是郑庄公的二弟,其母亲不是武姜,而是武公的另一个妃子所生,因排行老二,也叫祭仲,因封地名祭,故以祭为氏族名。
“姜氏想要那样。我有什么办法?”郑庄公一幅无可奈何的样子。郑庄公不管她母亲叫母亲,而是称姜氏,这说明他对母亲有怨言。
祭足愤愤地说:“ 姜氏何厌之有?不早想办法,一旦势已成,恐怕就来不及了。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祭足也不用母亲大人这样的尊称,而是直呼姜氏。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出于此。)
不久,京城大叔段又将西部和北部的两座小邑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告诉两个小邑管事 大夫有事直接向他禀报。
另一位大臣公子吕对庄公说:“国无二君。君将如何? 欲让位给段,臣请服事段。否则,臣请除之。不要使民生二心。”公子吕是郑庄公的庶弟。郑庄公对他说:“不用急,他将自取灭亡。”
又过了些日子,大叔段又将自己的权限扩大至另一城邑廪延。公子吕再次对庄公说:“可以出兵了,再不出兵就晚了,大叔段的势力越来越厚了,厚将得众。”庄公说:“不义则不亲昵,厚将崩溃。”
大叔段一切准备就绪,与母亲姜氏约好了日期,届时将里应外合攻打国都。姜氏和儿子段自以为神神秘秘没人知道,但他们岂能料到看似不经意的郑庄公其实早已在暗中监视了一切。当得知了他们行动的日期后,郑庄公立即派公子吕率兵车二百乘步卒二千人前往京城讨伐大叔段。其实京城人早已看出了段的企图,并不愿意和他一道作出不义之举。正象郑庄公预料的那样“不义之举焉能得众”,真正追随段的也就几个人而已。所以当郑庄公派来的大军一到,京城人便大开城门迎接国军。公子吕几乎是没费什么劲就把大叔段打跑了。
叔段没想到大家并非和他一条心,只得仓皇逃往一个叫鄢的地方。郑庄公亲自率军前往鄢追讨弟弟段,终于将段的追随者彻底消灭。
《左传》上说:段作为弟弟却不象个弟弟,与哥哥为敌。兄弟俩相争如同两个国君,故曰克。最终兄把弟弟克跑了。叔段只身逃去了共国,到这时他才意识到他的行为乃是不义之举,而这样的不义之举都是他的母亲唆使的。叔段因此而憎恨他的母亲,不愿意再见到她,也无脸面再见哥哥郑庄公了。就这样叔段后来便在一直居住在共国,所以他又被称为共叔段。后来他的子孙以段为姓氏 ,遂成为段姓始祖。
郑庄公也同样地恨他的母亲姜氏。讨伐归来,郑庄公气囊囊地叫人把母亲迁出宫去,搬到离国都二百多里一个名叫城颖的南部小邑居住,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
郑庄公将母亲迁出宫这件事立刻传遍了全国,人们议论纷纷:当儿子的怎么能这样不孝呢?郑庄公也感到丢失了脸面,后悔起来“怎么的也是母亲啊,不该这样无情。唉?!”郑庄公后悔了,但又不知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