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鲁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周围一带,是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的封国,现在的君主是鲁隐公,他是鲁国第十三代国君。但鲁隐公只是个代理国君,这是他父亲鲁惠公的临终安排。
鲁惠公先后从宋国娶来三位夫人。第一位是正夫人,叫孟子。孟是女子排行,是老大,后来也用于男子。男子排行老大叫伯,老二、老三、老四男女相同,即仲、叔、季。子是姓,宋国公室姓子。孟子即是宋国国君宋武公的大女儿。鲁惠公娶了孟子,但很不幸,孟子没过几年就死了,也没有给鲁惠公生下儿女。孟子死后,鲁惠公将另一女子作为继室代替死去的孟子。这位女子叫声子。声子是死后的称号。女子也有死后追封谥号的习惯,这是春秋之后开始实行的。声子中的 “声”就是死后的谥号,至于这位女子生前叫什么,我们无法获知。声子中的“子”当然是姓,表示来自宋国。这位声子是和孟子同时嫁给鲁惠公的。按周朝的礼法,国君娶亲一定要有陪嫁女。陪嫁过来的往往是所娶的正夫人的妹妹,或侄女。这位声子可能是孟子的侄女。孟子死了后,声子就成了鲁惠公的夫人,但并非正夫人,鲁惠公没有把她扶正。因为陪嫁女属于妾,按规矩妾不可以转为正夫人。声子给惠公生了儿子,名叫息姑。由于声子不是正夫人,所以她生的这个儿子不能算嫡长子。尽管息姑是老大,鲁惠公仍然没有将他母亲声子立为正夫人。这里有礼规的阻碍,这些礼规在讲周幽王的时候已经说过了。但更重要的是鲁惠公正等待着一位正夫人的到来。
这位正夫人还是来自宋国,是宋武公的二女儿叫仲子。当鲁惠公娶孟子的时候,这仲子还小,没有到出嫁年龄,不能随同姐姐一起嫁过来。鲁惠公只能等待,待到婚嫁年龄再将她娶过来。这种待嫁后娶也是那时侯的一种礼规。然而这个礼规对鲁惠公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仲子出生时手掌上有纹写着“鲁夫人”字样,天生注定要成为鲁君夫人。有这种天赐,鲁惠公岂能不等待。仲子到了婚龄便理所当然的成了鲁惠公的正夫人。仲子给鲁惠公生了个儿子,名叫轨。因为母亲是正夫人,儿子轨便是嫡长子,鲁惠公立即将嫡长子轨立为世子。
嫡子轨刚刚被立为世子,鲁惠公就去世了。襁褓中的婴儿怎么可以当国君呐,大臣们根据鲁惠公的临终嘱托只好先把公子息姑推上君位,让他做摄政君。息姑不是嫡长子,不是由世子转为国君的,所以不算是真正的国君。新君即位按常规史官必须在史书上写上 “君即位”三字,但鲁隐公即位后史官并没有写上这三字,只记载了即位日期“元年春”。为何不写“君即位”三字,《左传》的解释是“不书即位,摄也。”意思是说:没有写“君即位”是因为摄政。
鲁隐公自己也是非常明白这点,不是真的国君,只是代理君,摄政而已,因此做事非常小心谨慎,不张扬不急躁,凡是都求个稳当,再加上他的性格温和,给人一种谦恭而平易的感觉,很受臣下们的拥护。所以在他当国君的那几年里,鲁国一片安宁,没发生什么大事。鲁隐公还善于与邻国友好相处。他任国君不久,就与几个小国,如邾国、纪国等加深了友好关系,不久还与宋国恢复了邦交。鲁宋两国是婚姻之国。鲁国姓姬,宋国姓子,在鲁隐公之前两国常通婚,是亲家,鲁隐公父亲的三个夫人都是来自宋国,这在前面讲了。但本是亲家的鲁宋两国却因一些小事发生过争执,七、八年来一直怨怼。鲁隐公是位平和的人,即位后马上向宋国提出重修旧好的意愿。恰好宋国国君宋穆公和也是个友善之人,见鲁国主动提出修好便对大臣们说:“鲁国,周公之后,礼仪之邦。我们不能结怨弃礼呀。趁我还在解了这个怨吧。”两国随即重新缔结盟约,重归于好。这一举错使周围邻国对鲁国的好感增加了好几个百分点。同等的诸侯国有事愿意来找鲁国帮忙,小国也乐和着前来朝拜。鲁隐公趁着兴致又与戎人建立了友好关系。对中原人来说,戎人是异族,相当于现在的少数民族,但当时其人口绝不是少数,并且也不是都居住在边远地区。很多戎人居住于中原一带,与鲁国、卫国、齐国等非常接近(关于这些以后还将涉及到),成为多数诸侯国的一个隐患。鲁隐公为此心燥不安,但他采取的方法是友好相处,互不侵犯。经过几次接触,鲁国终于与戎人立下盟誓,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签订了友好条约。这一切都说明鲁隐公是个爱好和平的人,喜欢以友好的姿态与邻国相处,对战争则是能避则避。
鲁隐公是这样的一位君主,郑庄公担心他不肯出兵还是有道理的。祭足说“臣知道鲁国不会出兵,这么做是为了将来,君不是打算与鲁国盟好吗?”盟好就是建立外交关系,此时鲁国与郑国并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郑庄公说:“是啊,我有此打算。但现在我郑与鲁国没有签盟,如何请得鲁国?”祭足说:“不能直接请,却可间接请。邾国刚刚与鲁国签订盟约,我们请邾国出兵。邾国小,出不了多少军队,必然要向鲁国求援,这样就间接请得鲁国了。”
郑庄公说:“我们也可以借此与鲁国拉上关系。”
祭仲说:“臣正是这样考虑的。”
郑庄公亲自去王都洛邑请王师,同时派人去邾国借兵。邾国又将如何请动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