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打击了卫国,郑庄公遂开始对宋国展开报复行动。诸侯联军两次讨伐郑国都是宋国带头,必须对宋国进行讨伐。更何况郑庄公还有个更主要的目的,就是送宋国的公子冯回国为君。公子冯不甘心自己的君位旁落他人之手,在郑国居住期间央求过郑庄公可否帮他复国,并答应若是能回国为君将必有重谢。郑庄公为了能使宋国听从自己也是巴不得地想送公子冯回去为君。
郑庄公正准备出兵宋国之际,恰好有人来状告宋国。来告状的是邾国人,声称宋国人侵占了他们邾国的一块田地,请郑国出兵帮助邾国夺回那块田地。郑庄公问:“为何不请鲁国帮助?”邾国使者回答道:“鲁与宋有盟约,怎么可能帮助我这个小国,故才请贵国出面为小国解难。贵国若是肯出兵讨伐宋国,我邾国愿意带路。”郑庄公说:“请告诉你们的国君我们愿意为你们讨个公道。诸侯征伐自天子出,我须得到天子的命令方可出师。你们暂时忍耐一下,我会联合王师一同讨伐宋国。”
郑庄公灵机一动决定再次请王师一起讨伐宋国。郑庄公这么做是有两层含义,名义上是遵守礼法,而实际上是检验自己的卿士职位是否又动摇了。周平王已经去世了,对刚刚继位的周桓王,郑庄公还没有正式觐见,但已经觉察这个年轻的新王对自己很不友好。为此郑庄公决定不亲自去王都请王师,而派大臣祭仲以他的名义去请王师。如果能顺利请来王师,那么就说明这个新王还可敬重,以后可以去王室朝见。
祭足去王都很顺利请来王师,郑庄公心中的石头暂时落了地。王师一到,郑庄公立刻下令进军宋国。
郑国的军队和王室的军队开进宋国,宋殇公有点不知所措,大司马孔父嘉说请赶快去鲁国求援。宋殇公说:“鲁君上次没有答应,多亏公子挥仗义擅自出兵帮忙。这次鲁君能答应吗?”孔父嘉说:“不请,怎么会知道。”宋殇公派出了使者。
郑庄公也担心卫国或者鲁国出兵援助,祭仲说:“卫国已经被打怕了,我想不会出兵。再者卫国的新君似乎心不在此。至于鲁国,恐怕还会象以往那样谁也不帮。”郑庄公说:“如果鲁国这次不出兵,我们该和鲁国修复关系了。鲁君不好战,鲁国又是个知礼的封国,我们郑国需要鲁国这样的盟友。”
宋国的使者到了鲁国。鲁隐公不想出兵援助,故意问宋国使者:“郑国的军队到哪里啦?”宋国使者回道:“郑师已入郛,还没进入国。”那时大都城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称为国,外城叫郛,又称郭。鲁隐公一听来气啦,回复道:“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闻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知也。”
鲁隐公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这句话是两国盟约中的誓词。前面讲了宋鲁两国刚刚恢复盟好签订了友好盟约,估计这句话就是友好盟约中的一条。“同恤社稷之难”,意思是两国如有一国有难,另一国就象自己遇难一样出手救助。这里关键是双方对“难”理解不同。宋国人认为敌方进入国境就算是遇难了。而在鲁隐公看来“师必及国”才算是难。而“师未及国”,还没进入到国内,只是进入了城郭还算不上“难”。鲁隐公咬文嚼字籍此条文拒绝了宋国的请求。
宋国使者带着气回去了,宋殇公大怒道:“鲁君是什么鬼话,师及国还来得及吗?不想出兵就明说,干嘛死扣条文?”
鲁隐公的回答或许说明了春秋时代出兵的一个特征,即分段进击。先入郛,如果不服再入国,如果再不服最后再攻城。从入郛到入国给予被讨伐国足够的时间让其考虑是抵抗还是告输,如果几天没有回应,则视为不服,那么就进军到城下。到了城下只围城而不攻城。春秋时代攻城战很少,尤其是对大都城几乎都是采取围困的方法,而不是强攻。所以等到“师及国”开始围城时再请求援兵都来的及。
按照这个出兵讨伐程序,鲁隐公不出兵援助也是合情合理的,并没有违背盟约,他不想破坏与宋国友好关系,同时也不想与郑国发生摩擦,他的回复的确有点死扣条文。宋国人却认为鲁国不够意思,关键时刻不出手相助。宋殇公很生气,没有援兵,面对强敌压境,只得暂时屈服,令人退回所侵占的邾国田地。达到了慑服目的,郑庄公下令回军,一场讨伐战结束了。
讨伐完了宋国,郑庄公把矛头对准了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