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郑庄公和齐僖公已经到了王室。对齐僖公来朝觐,周桓王异常高兴,因而对郑庄公也不象上次那样横眉冷对了。周桓王与齐僖公、郑庄公还有周公黑肩等王公大臣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周桓王肯定齐僖公为中原和平做出的努力并详细询问了中原混乱的原因。郑庄公乘势将宋国推上了祸首的位置。
“一开始是卫国挑的事,就是那个弑君之贼州吁引发的,州吁被处死了,打头阵就变成了宋国,宋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挑事。要不是齐公出面调停,中原的混乱还将继续下去。”郑庄公适时地告了宋国一状。
周桓王一脸不悦:“宋国也太不象话了。”
郑庄公进一步火上加油:“宋国再不象话,有齐公做主我们还好对付。可是宋国不来朝觐天子,我们可就无能为力了。”
周桓王一听更来火了:“这个宋国真是无法无天,伯舅、叔父都来朝觐余一人,偏偏他宋公不来。”诸侯国君自称寡人,天子自称余一人,秦始皇开始才自称朕。周王管异姓诸侯称伯舅,管同姓诸侯称叔父。
按照周朝的礼制,诸侯必须定期去王室朝拜周天子。多长时间朝拜一次则根据距离远近而决定。距离王室越近的诸侯进王都朝拜天子的次数越多,距离越远的进王都朝拜的次数相对减少,这样朝拜天子的年限从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不等。象中原各国都是在一年或两年的期限内,再远一点的顶多三年。但现在各国不论远近,都不按时朝拜周天子,有的甚至十年了也没有去王室朝拜一次。对周天子来说,诸侯朝拜是非常重要的事,来朝是眼中还有周天子,不来朝就是没把我周天子当回事,无视天朝的存在。按照周礼,诸侯对周王室有两项最重要的义务,一是朝谨,二是进贡。周朝进入东周以后,各诸侯国开始轻视周王室,没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对周王室来说前来朝拜要比进贡更为重要。你可以什么都不带,只要你人来了,看看我周天子,我脸上就有光了,若是你几年都不来一趟,说明你把我周天子忘了,忘了我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所以周天子把诸侯来朝拜看成是关乎到王室的声誉,天子的威望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这时周公黑肩说话了:“宋国对我周王室来讲非亲非故,是客国,先朝遗嗣,对客人要尊重,更何况对待客国。”
宋国是前商朝后裔遗存国,在身份上有别于其它诸侯国。如果比喻成父子,周天子就是父亲,被周天子赐地封国的诸侯们如鲁国、卫国、齐国等国就是儿子。父亲是君,儿子是臣,这就是儒家所谓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关系。但宋国却不在儿子之列,因为宋国是前朝的后裔。再以父子君臣而论,前商朝还曾是周天子的君父,它的遗存宋国在法理上沿袭这个身份故不把周天子当成父君,而自己本身又不是儿子。然而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即所有诸侯国的父君,对前朝的遗存国宋国怎么对待?既然宋国不能再当父君,也不肯当儿子,那就只好将宋国当成客国对待。这就是宋国在周王朝的独特身份,不可与其他诸侯同等对待。大多数封国都是侯爵国,故称诸侯。但唯有宋国的爵位高出一格,是公爵国,这正是因为其特殊身份的缘故。
周公黑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郑庄公不知道还有这个说头,他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说,这时周桓王嚷嚷道:“什么客不客的,在我周天子之下就是我周天子的臣子,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臣子就该来朝拜余一人,不来朝拜就出兵讨伐。”
周公黑肩说:“兵为大事,当慎重用之,不用则已,一动则威。再者,在德不再兵,天子应耀德不示威。我先公旦之颂曰:‘载戢干戈,载藁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修德养性,务利避害。兵不可轻起。”
周桓王不听非要亲自出兵不可。
周公黑肩无奈提出:“我王非要讨伐宋国也可,依臣之意莫不如交给齐侯郑伯去做,先王曾将东方之事嘱咐给齐国,郑伯又是王朝卿士,两君足可以代表天子出征。”
周桓王觉得周公的这个主意也不错:“好吧,那么讨伐宋国的事就交给伯舅叔父二位啦。”
郑庄公心里那个乐啊就甭提了。
“多谢天王信赖,陪臣寤生当尽心全力纠正王法维护王室。”郑庄公语气朗朗地回道。
讨伐宋国的王命就这样决定下来,郑庄公的谋划如愿了。
郑庄公讨得王命伐宋这件事说是郑庄公精心策划的也没有错。而周桓王主动上钩也是出于情势。从周桓王历史记载上看,几件事都显示出这位天子做事毛愣愣的一个特点,遇事冲动,不用脑,不做分析,武断莽撞,总以为自己是天子,大家谁都怕他,不服就打。从他身上一点也看不到作为一个天子应有的德性、胸襟、和明智。这样的一位天子受到臣下的挑动而甘心上钩一点也不奇怪。话又说回来啦,如果周桓王不想重振王风,他也不会受到鼓动而轻易上钩,应该是受鼓动和自己主动各占一半。
周公黑肩是个有原则的人,但当时好象不是一个很有实权的人,所以说起话来份量不足。周公家族从周武王那时起就一直担任朝中要职,这种世袭的职位经过十几代这么长时间的历练磨合多多少少产生了一种惰性。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一个职位上时间长了就会失去了一开始的那种锐气,变得越来越老气了,没有了棱角失去了冲劲,尽管心中还守着先前的理念,但说话的语气却不激昂了。这时候的周公远不是最最开始时的那个周公旦了。
齐僖公这个人前面说过一些,他和鲁隐公一样,基本上属于性情平和的一种人,受人尊敬,却无有大智,遇到象郑庄公这样有心机的人也不是对手,不知不觉就被郑庄公利用了。《左传》上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这是表扬郑庄公,说他携带齐僖公去朝觐天子周王做得非常符合周礼。这里的齐人就是齐僖公,称齐人而不称齐侯显然有贬低之意。齐僖公是被郑庄公邀请去的,不是主动而是被动,这其中的内涵就有被利用之意。但人家郑庄公是合理又合礼的利用,你能说什么呐?只有佩服而已。
周桓王很快向各国下发了讨伐宋国的诏书,刚刚平静的中原地区又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