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伐宋的王命很快遍告各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是春秋史上仅有的一次由天子亲自下达的征伐命。对于天子的命令各国是什么反应呐?是不是都遵命?按理说天子的命令谁敢不服从,但是有的诸侯就根本不把天子的命令当回事,公然违背王命,与被讨伐的对象宋国站在了一起。这些违抗王命的诸侯有卫国、蔡国、许国,还有个小国郕国。这些诸侯不遵从王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周天子的威信确实下降了,已经失去了号召力。二是,这些诸侯可能清楚这道王命的背后是郑国人在搞鬼。但不管王命的背后是否有人搞鬼,这毕竟是天子亲自下达的命令,应该遵从才是,就象后世皇帝的圣旨那样,谁敢不遵命,不遵命就得掉脑袋。但周朝的天子不是皇帝。周朝的天子与后世的皇帝虽然都是天下之主,但实质上并不是一回事。
周朝的天子称“王”,秦以后的天子称“帝”,虽然两者都是天下之主,但一个“王”一个“帝”却大不相同。周朝的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但这个共主实质上的含义多是名义上的、也可视为宗法上的。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对各诸侯国只是宗法上的共主,而不象中央集权制下的皇帝是政权上的共主。所以尽管都是天子,但作为“王”的周天子没法与后世称“帝”的天子相比,“帝”有绝对的权力,而“王”却没有这个权力,“帝”的命令是靠“法”无条件地强制执行,而“王”的命令是依“礼”靠觉悟主动遵行。因此,“帝”的命令必须执行,“王”的命令则可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所以为何对于王命,有的诸侯国就可以不执行,甚至对抗,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政体不同。周朝的政体赋予诸侯国更多的权力,天子对诸侯没有绝对的约束力,所以诸侯对于天子的命令有时候会表现出很大的伸缩性。卫、蔡、许等国之所以敢公然对抗天子的命令其根本原因在于此。
抗命的诸侯与被讨伐国站在了一起组成了对抗联盟,这样遵行王命的诸侯自然就组成了同盟国。故这次对宋国的讨伐战变成了两个联盟间的战争,一方是对抗联盟:宋、卫、蔡、许、郕;一方是讨伐国同盟齐、郑、鲁。两方对垒,春秋时代第一次中原“大战”即将拉开。
所谓“大战”当然无法与战国时代相比,战国时的任何一战都要比春秋时代的“大战”要大,要猛。用“大战”来形容只是表现出当时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春秋时代,尤其是初期以及中期没有战国时期那种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事,象这种讨伐战就算是比较大的战事了。为此,齐、郑、鲁三国首脑决定召开一次“三巨头”碰头会专门商讨这次对宋的讨伐战。到了会期,齐僖公和鲁隐公如约到了会面地点,但郑庄公却迟迟末到。齐僖公和鲁隐公都在纳闷,这郑伯对伐宋最起劲,怎么商量伐宋的事他却迟迟不来呐?难道郑国发生了什么事吗?两位国君正在猜测,郑国来人报告郑庄公来不了啦,因为郑国遭到了北戎入侵。
中国北部和西部多游牧民族,部族种类分为十多种,其中主要有两大类,一个叫戎,一个叫狄,合称戎狄。戎狄大部分部族或近或远与中原各国分离而居,也有相当部分插居在各国之间,如齐、卫、鲁之间就夹居了不少戎人部落。戎狄骁勇好战,常常侵扰中原各国,“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出其不意,防不胜防,各国深以为患。北戎即是戎人的一支,因其居在北部,故称北戎。这次北戎突然大举侵郑,且来势凶猛,郑庄公不得不亲自率军出击,因此而不能如约与会。齐僖公和鲁隐公一听是这种情况,只好各自回国,待郑国退了戎敌,再召开“三巨头”会议。
再说郑庄公将军队开到了北境,即与北戎兵相遇,只见北戎兵黑压压布满了山野。郑庄公叫来祭足、公子突等人一起商讨退敌之策。郑庄公说:“ 戎人多骑马,在山野间行动比我们战车方便。如果他们出其不意地绕到我军背后袭击我怎么办?”
公子突想出一招,他说:“儿臣以为设伏诱敌为妙。”
郑庄公问:“怎样设伏,如何诱敌?”
公子突说:“在三处设下伏兵,使人诱使戎兵进入伏击圈。”
郑庄公问:“戎人怎能轻易入埋伏?”
子突说:“戎兵轻率而无秩序,贪婪而无亲念,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进攻者见有所获,必有跟进者。进而遇我伏兵,必逃奔,而后进戎兵却不会去救。这样,遇伏之戎兵无救兵相助,必被我全歼。”
郑庄公又问:“这诱敌之人很重要,既要勇敢,又要不被敌方看破。”
子突说:“最关键之处正在于此,引不来戎敌,设伏无用。”
郑庄公又问:“那你看应该叫什么样的人去引诱敌寇?”
子突说:“勇敢而不知耻者方能胜任。”
郑庄公看一下各位问:“谁可担任此任?”
当时军中有两位比较勇猛的年轻人,一个叫祝聃,另一个叫子都。原繁推荐子都,祭足说:“子都不行。子都美而好面子。祝聃可以,祝聃勇而不知耻。”
祝聃和子都两人都是郑国公族。所谓公族就是与国君同姓同族的人,不是国君的弟弟,就是国君的儿孙,或是国君弟弟的子弟,总之都是国君的亲属。祝聃是一个以勇猛著称的大夫,由于他乱勇而失礼,所以祭足说他勇而不知耻。子都,名叫阏(音恶),字子都,可能是郑武公的孙子,故又称公孙阏,其姓当然与郑公室同姓姬。他可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一名美男子。郑国有一首诗就是描写人们慕求美男子子都的,诗开头写道:“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诗经 》郑风,山有扶苏。)诗中把子都比喻成荷花,女子想见子都这样的美男子,却遇到了狂愚之徒。子都长的貌美,就连孟子也称赞他:“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娇也。”(《孟子》告子。)
子都长得美又好面子,所以祭足才说不能用他去假装败退诱敌,只能叫祝聃去完成这个任务。郑庄公同意祭足的说法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祝聃。
祝聃果然勇猛,率一队兵车直冲戎兵。战车在戎兵中左冲右击,大批戎兵围了上来。祝聃见此大喊一声:“快撤。”这股诱敌之兵迅速撤出向山坳奔去。北戎兵紧追其后。待将戎兵引到最后一个埋伏地点后,祝聃掉转车头回击。这时,埋伏之郑兵从两侧发起冲击,戎兵被截成三段,慌乱不堪,各自寻路奔逃。郑军全部出击,奋勇直前,一阵厮杀,几乎全歼灭戎兵,余下的戎人落荒而逃。
公子突的计策大败了戎兵,郑庄公心里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这次战事再次证明了公子突的军事才能,担心的是世子忽一旦继承君位会不会遇到来自公子突的威胁。公子突会不会也具有弟段的那种反叛性。郑庄公想到这不禁心里打了个冷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