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齐僖公看出了郑国对许国的意图,这些年自从与郑国签订盟约后,齐国已经对郑国给予了相当大的协助,调解了郑国与他国的纠纷,而后为帮助郑国报复宋国又不惜废弃掉刚刚签订的和平条约跟在郑国身后四处讨伐。齐国对郑国已经很够意思了,现在郑国不仅仅要树威了,其野心进一步想要扩地,这让齐僖公感到郑国有点做得过分了。那个小小的郕国我齐国都没占领,现在你郑国却想占有许国,这怎么可以呐,但该如何让郑国打消这个意图呐。齐僖公想到这立刻说道:“鲁公为了王命不辞辛苦一路奔走,有劳了,我看莫不如就将许国归为鲁国吧。”
鲁隐公一听赶忙起身说道:“不可,不可。许国不遵王命,故此随君前来讨伐。目今许国已经伏罪,虽然齐君有意让许与我鲁国,寡人不敢接受。”鲁隐公不接受许国,但也没表示应将许国让与谁,很明显鲁隐公不想让许国被别国占领,有意保存许国。其实,鲁隐公谦让故是很仁义,若是许国归鲁国所有也是个很麻烦的事,因为许国远离鲁国中间还隔着宋国、曹国等,不便于掌控。许国离郑国最近,几乎贴近郑国的边境,所以只有郑国才具有占领许国的天然条件。齐僖公当然也清楚这点,既然鲁隐公表示不接受许国,那么只有郑国不但有资格更有便利条件占有许国,唉,算了,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是郑国确实占尽天时地利,不归郑又归谁呐,干脆点吧好人做到底。齐僖公再次发话道:“既然鲁君谦让,我看许国就让给郑国吧。上次伐宋,郑君将两座城邑让给了鲁国,这次许国归郑也算是很公平。”
郑庄公就等着这句话。这里有个小小细节必须交待一下。这次王命讨伐,虽然郑国最卖力到处打头阵,但主导国是齐国,而不是郑国,就是说齐僖公是领头的,是总指挥,其他国都是听命服从的。因为只有齐国有天子的讨伐令,可以代天子行讨,所以别看郑国出力最多,但郑庄公并不是总指挥,重大事情还须等待总指挥发言。就拿现在如何处理许国来说,尽管郑庄公一心想占有,但他不能先开口提这个要求,只能等待齐僖公说出这个意思,他才能接茬往下说。齐僖公也不是一般人士,既清楚郑国的意图,也明白这个场合该如何处理。既然一开始已经提出将许国让给鲁国,鲁隐公不接受,那么就应该接着让,让给郑国,看郑庄公如何反应。
郑庄公岂是吃素的,他立刻看出了齐僖公内心深处的一种不悦,对我郑国不放心啊。 看来,一步到位吞并许国的打算实现不了啦,只能慢慢来。郑庄公此时在齐僖公面前绝不能把事情做绝,必须留有余地,若是一不小心得罪了齐国,那么郑国将失去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只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郑庄公想到这,说道:“天降祸于许国,鬼神不惩而假手予我,怎敢把许作为功劳据为己有?寡人有弟段,尚不能和谐相处而使他糊口在外,有群臣不能相谐共安,怎么能久有许国?许国,四岳之后,我岂能争夺?还是请许人为其君守国,扶柔许民,我派人扶助而已。若寡人一旦离世不在,许公悔过,愿使许公重新奉其社稷,两国如旧亲戚,相互依从。我先君新建国于此,又逢王室衰卑,功业日失,寡人岂能再与许争地而失礼?我派人协助许国也是为了巩固我边疆,不使他人进逼此处。天不灭许,我岂能独有?”
这番话说得非常动听,鲁隐公听完赞道:“郑君真乃仁义之人啊。”
齐僖公也不得不佩服郑庄公说得漂亮。齐僖公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看错了人,错怪了人家郑君。看看人家郑君是多么地仁慈,而自己却在猜疑,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对人要真诚不能这样啊,齐僖公立刻符合着鲁隐公说:“是啊,是啊,真没想到郑君是如此仁慈的一个人。许国就应该由你这样的人看护,才能顺天应人不灭禋祀。”
郑庄公回道:“但愿上天能知道我的苦心。”说吧,郑庄公叫过来一位郑国大夫公孙获对他吩咐道:“你住许城西边,许大夫百里扶持许叔居许城东边,协助许人管治许国,凡一切应用之物皆取自我国,不要加累于许。我若是死了就离开许国,不要与许人争。”
郑国人从此占据了许国东城,许国人只能偏居西城,许国开始了“一国两制”时期。
《左传》在此有段君子评语,说:“郑君真可谓知礼啊。礼乃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对许国有罪伐它,服罪扶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啊。”(成语量力而行,相时而动出于此。)
不管郑庄公是真知礼还是假仁义,这个时候并没有吞并许国也确见其仁德的一面,或许是受到齐僖公没有吞并郕国的影响,或许是认为时机未到,郑庄公此时做得是非常小心谨慎有礼有节。可惜的是,郑庄公这种刻意的举措却给后人留下了不断的麻烦。许国这个小国后来又受到楚国的威胁,郑国当然不甘心,于是这个小国在郑与楚之间的争斗中苟延残喘,几经迁移,带死不活地生存着,最终还是被郑国灭掉。那是二百年后的事了。若是郑庄公此时不顾舆论不考虑自己的形象,吞并许国,齐鲁两君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顶多心里埋怨几句而已,但却免除了后来的诸多麻烦。从后来那些霸主的行为来看,郑庄公做得的确有点太仁慈了。
交代完毕,留下守军,齐、郑、鲁三军撤出许国。回到本国,郑庄公开始追查颖考叔的死因。颖考叔是个有功又有恩的人,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郑庄公叫军中每百人出一只雄猪,每二十五人出一只鸡或狗,杀之以血诅咒射死颖考叔的人。他已经听说颖考叔不是被对方射死的,而是背后中箭倒下而死。有人说是子都干的。颁发兵器时的争夺也使郑庄公怀疑是子都干的。但没有当场抓住,也没有证人,没法将其法办,只能用这种迷信的方式诅咒凶手死去。有人因此而怀疑郑庄公故意包庇罪犯。这个理由也充分,毕竟子都是公族出身,那个颍考叔不管怎么有恩,但一扯上亲属关系那就疏远了。
《左传》写到此又有个评语是这样说的:“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咒之,将何益矣!”
这句话是说郑庄公这么做是失政失刑。政是用来治民的,刑是用来纠正邪行的。政治上既无德绩,又不严守刑法,以至于有邪恶的行为发生。有了邪行不惩办却用迷信的方式诅咒,会有什么益处。
奉王命讨伐至此结束,郑庄公在这一连串的讨伐中可谓是大展身手。郑庄公这么用心用力虽然首先是为了郑国本身地位的提高,但也确实把天子的命令贯彻得彻彻底底毫不含糊。郑庄公本该受到周天子的奖赏,然而出乎意外,周天子不但没有丝毫奖赏,甚至一声夸赞都没有。代天行讨不是为了表扬,不是为了邀功,周桓王没有给予表扬,郑庄公并不计较,但天子周桓王的下一个行为却把郑庄公惹怒了,气得他差一点骂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