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郑国与周王领地比邻接壤,周桓王没有与郑国商量强行与郑国交换土地,将郑国境内的邬、刘、蒍、邘四邑划入周领地,把周领地内的温、原、樊、向、盟、州、怀等十二邑土地归入郑国。看上去好象划入郑国的土地多共十二个邑,而归入周的土地少只有四个邑。其实不是这样,周给郑的土地零散且每邑小,而且并不是整个邑都划入郑。但是强行归入周的郑国土地却是整个邑全都归入,大而完整。所以整体上郑吃亏,周占了便宜。而且,周给郑的十二邑还存在着 “土地纠纷”,全部归于郑国,还需郑国做出一番努力。
原来那十二邑土地是苏氏的采邑。据说苏氏的先祖叫苏芬生,(这是苏姓可查找的最早的一人)曾是周武王时的司寇,这十二邑是周武王封给苏芬生的采邑。近些年苏氏家族与王室发生矛盾,为此周平王已经收回了苏氏的若干个采邑,到了周桓王时,矛盾仍没有解决,周桓王气恼之下决定再收回苏氏家族的一些采邑。但这些采邑是苏氏祖祖辈辈的世袭产业,收回来也是的烫手山芋。再者,苏氏家族岂能甘心,一定会与王室据理力争夺回这些采邑。如果这样,因为这些土地争来争去实在是个麻烦事,周桓王想我哪有闲心管这类破事,但如果不管,又该怎么办呐?周桓王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何不用苏氏的采邑与郑国易地,所有的纠纷麻烦不就转移到郑国了吗?
土地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命根子,周桓王说夺地就夺地,岂不是视土地这等大事如儿戏?虽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也不能这样随心所欲,乱行王权,而且还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将土地纠纷转嫁到他人身上,这个周王也够缺德的了。《左传》在此写道:“君子是以知桓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予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通过这件事君子知道周桓王失去郑国了。做事要宽恕,要遵守道德,这是礼的根本。自己不能拥有,却给予人家,人家不来朝拜,不也是应当的吗?
周桓王己弗能有,而以予人,与郑强行易地,转嫁纠纷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另外还隐藏着一个小小的原因,这个小原因表现出周桓王心胸狭窄的特性。还记得,郑国人到周地去抢夺麦子的事吗?这点小事可能已经被人忘记了,但周桓王仍记忆犹新不能忘怀。这次周给郑的土地中就有那年抢夺麦子的那处田地,就是温地。去温地抢夺麦子那事已经过去七、八年了,周桓王仍还记恨着那点小事。正是七八年前抢夺麦子的那件小事触动了周桓王的神经使他萌发了与郑易地的想法。作为一个天子,周桓王的心眼是多么狭小。
用那时的语言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用现在的俗语说就是远亲不如近邻。这个一般人都懂的道理,周天子却根本不在乎,对郑国这样的邻居完全可以处好,但他却是怎么与邻国处不好就怎么来。对这样的天子,诸侯们真是没法尊敬他,郑国人对这位周王也就只有怨气了。但天子这样,臣下又能对他如何呐?郑国毫无办法,郑庄公只能忍气吞声,在心里暗骂。尽管周桓王失郑了,但郑庄公还不想失去周桓王,就象儿子对父亲那样,尽管父亲毫不道理地打骂儿子,儿子还是将父亲当父亲对待。从这个角度上讲,郑庄公做得还算孝顺,没有因为父亲给一巴掌而还手。但当父亲变本加厉进一步欺负儿子,非逼着儿子打一仗的时候,儿子在这种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还手了。
周桓王可能光想着怎么欺负郑国了,对讨伐宋国情况似乎没做出任何反映。这么兴师动众的征伐进行完了,按理说得把这次王命的实际执行人,齐僖公、郑庄公、还有鲁隐公召到王室得开个“表彰会”,大张旗鼓地表扬,再颁发点奖品,比如礼服,车马等等。如有可能把宋国国君一道“押”到王室,周王再对宋君来一番谴责,以此警告那些不守王法的诸侯们。如此高调地搞一次“惩恶扬善”的“样板秀”,再以文件形式将其内容下发至各国,其后果一定是鼓舞人心的,很可能掀起一阵拥护天子周王的热潮。然而,周桓王做事虎头蛇尾,善始却不能善终,这样的一次维护王室尊严,很可能重振王风的机会他却没有利用好,对代王命讨伐的主战国齐、郑、鲁没有做出任何嘉奖,甚至也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样做事岂不令人寒心。周天子做出一种天下共主姿态,却不知如何维护这个姿态,周王威信又怎能不下降呐。
郑庄公这个时候又想起了讨伐宋国时谦让城邑的事,想到了分占许国的事不由哀叹一声,我顾虑重重不敢把到手的土地归为己有,而天子可倒做得豪迈,根本不考虑我郑国的利益,说换地就换地,唉,这个天子太专横,做天子王国的邻居尽挨欺负,哪个诸侯国能象天子这样专横不讲理随意与邻国易地?郑庄公感到非常憋屈,这个时候又想到了鲁国,我与鲁国换块地那么艰难到现在也没有换成,可天子竟然换地换得这么轻易。郑庄公想到这决定再派人去鲁国恳请鲁国易地。正在这时却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鲁君被弑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