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6 [2020/05]
- 赏与罚----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4 [2020/09]
- 什么是刑名----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3 [2020/09]
- 韩非的术之三---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2 [2020/08]
- 为何要了解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 [2020/04]
- 韩非的术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41 [2020/08]
- 紫气东来·老子的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5 [2020/05]
- 尚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4 [2020/06]
- 尊天----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6 [2020/07]
- 义字何在?----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4 [2020/05]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9 [2020/05]
- 仁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3 [2020/05]
-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之二----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 [2020/04]
- 明鬼----先秦诸子百家系列27 [2020/07]
- 礼,礼治,礼乐制度之四----先秦诸子百家系列11 [2020/05]
- 孔子画像·不要以貌取人--先秦诸子百家系列5 [2020/04]
- 法家的用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8 [2020/08]
- 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2020/05]
-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2 [2020/07]
- 帝制不除,历史必将重演 [2018/07]
- 法家的逻辑之一-----先秦诸子百家系列33 [2020/07]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三十五章鲁桓公命名 [2022/04]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十九章郑世子忽迎亲 [2022/03]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五章郑卫之怨 [2022/02]
- 郑庄公初霸春秋,第二十章鲁隐公命氏 [2022/03]
天子讨伐郑国失败,跟从天子讨伐的从属国也自然放弃了反郑的立场。卫国先前经过齐国调和不再与郑国为敌,天子伐郑又给卫国一个反悔机会。天子伐郑失败让卫国人又懊悔起来。经过这次败北,卫国人彻底放弃了一惯的反郑立场,不得不诚服。中原各国这才真正重归于好,迎来和平。然而好景不长,中原各国又陷入一场战争。这次战争不是发生在各国之间,而是共同对抗外敌。北戎又一次大肆入侵,这次不是侵犯郑国,而是入侵齐国。
中国北部和西部多游牧民族,其种类有十多种,北部的称戎人,有山戎、犬戎、西戎、混戎、骊戎等等,在西部的则称为狄人,有白狄、赤狄、林胡、猃狁等等。戎和狄大部分或近或远与中原各国分离而居,也有相当部分插居在各国之间,如齐、卫、鲁之间就夹居了不少戎人部落。戎狄骁勇好战,常常侵扰中原各国,“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出其不意,防不胜防,各国深以为患。
戎人以游牧为生,居无长所,迁徙往来,善于骑射,性野好斗,常常侵袭中原各国掠夺财物,抢占女人。如何面对戎人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鲁国为了能过个安稳日子,多次与戎人进行和谈,郑国最近十年遭到过戎人的两次入侵。燕国最靠北,时常受到戎人的侵袭。卫国当然也是避免不了戎人的骚扰。戎人对中原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些外敌,有没有一项来自“中央”的总的对外政策?春秋时代的“中央”与秦汉以后的“中央”显然不是一个政体。秦始皇的政策是筑长城抵挡那些游牧人,汉武帝的政策就是倾全国之力大举出兵给予痛击。春秋时代的周王室则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力,人力去修长城,去深入敌区打歼灭战。但是周天子们不是没有对策,据说有一项很完美的制度,若是大家都能按这项制度做,天下将是祥和一片,戎狄也不会来侵,抢劫杀人放火这样的事也不会发生。这是一项什么制度啊,这么好?
这项制度叫做五服制。据说这项制度是周朝的开创者制订的。五服制的具体做法是以天子所在的王国为中心,之后向外按距离远近将天下五分。五服的意思就是五个地区都得诚服于天子。五服的划分依次是:王国之外五百里为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服外五百里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
五服当中靠近王国的甸服和侯服属于王朝内的各诸侯国,按当时人们的概念就是中国。从绥服算起,要服和荒服地区就是中国以外的地区。当时的人们将中国以外地区赋予了各自的名称,南部称为蛮,东部称为夷,西部称为狄,北部称为戎。即所谓的东夷、南蛮、西狄、北戎,这四部分又合称为四海。
五服在地理上的划分显然是理论上的,实际上王国并非在中国的中心地带,各国也不是以王国为中心座落于四周。但中国与“四海”的划分还是基本上符合地理状况,蛮夷戎狄多数是散落于中国四周。
五服制的意义何在?
五服制的主要意义是朝贡,即上贡王朝,朝拜周天子。按规定离天子王国越近的诸侯进王都朝拜天子的次数越多,距离越远的国君进京朝拜的次数相对减少,这样朝拜天子的年限从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不等。在这种规定下,远离王国的要服、荒服地区的蛮夷戎狄也被视为天朝的一个成员,也要定期去王都朝拜周天子,可以十年去一次,也可以三十年去一次。不论多长时间,心中有个周天子就是四海之内都是一家人。
这种制度应该执行过,要服荒服地区的戎人也曾进王都朝拜过周天子,但是后来由于周天子失礼得罪了戎人,戎人就不来朝拜了,渐渐地开始与周朝各国为敌了。《国语周语》有个记载说明戎人为何不来朝拜天子,那是周穆王时的事。
周穆王是个喜欢东游西逛的人,以到处巡游闻名。天子巡守诸侯国昭示天子威风无可非议。但他东巡,南巡完了,觉得北面还没有示以天威,就决定北上讨伐犬戎。当时有一个叫祭公的大臣说了一大堆的话,例举先王们是怎么以德服人的道理劝谏穆王不要无缘无故去征讨。可是穆王不听,还是率领军队耀武扬威地去了北方征伐戎人。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带回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天子出征如同打猎,这不是玩吗?周穆王自己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如同儿戏,但是结果是很严重的,从此后荒服地区的戎人不再来王都朝拜周天子。
戎人朝拜周天子,《左传》上也有记载。隐公七年讲到:“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这段记载是说,当初,戎人进周王都朝拜,向各位公卿大人发放礼物,接到礼物的公卿大人都对戎人给予了礼节上的回应,唯独凡伯没有。戎人认为凡伯无礼,瞧不起他们戎人。这年冬天,周王派凡伯去鲁国访问,回来之时,戎人在楚丘劫持了凡伯。
上面两段记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戎人确实曾经朝拜过周天子,从而证明上面所说的五服制应该存在过。二是戎人本性纯朴敦厚,你不招惹他,他不会侵犯你。两起事件都是中国人无礼在先,戎人无法在后。但是事到如今,谁是谁非,谁先招惹了谁,追根刨底已经毫无意义,事关紧要的是现在的戎人越来越无法无天,公然与中国为敌,肆意侵袭,烧杀抢掠,搞得各国不得安宁,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敌人。尽管中原各国彼此有隔阂有摩擦,但面临共同的敌人则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这次齐国遭到北戎侵伐,正恰逢中原各国放弃前嫌重归于好之际,曾经的主要对手郑、卫、鲁、宋四国第一次被集结在一起共同对抗外敌。
这是春秋时代第一次出现中原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场景,当第二次出现这种景象的时候则要等到齐桓公出场之后了。
郑庄公派世子忽率军援助齐国抗击戎人,却没有想到引出了一件麻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