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了要打包

作者:重返伊甸  于 2019-3-7 08:4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杂谈|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7评论


今年元旦这天,离开公司有一段时光的L兄组织几个老同事小聚。选在“四初”之日到旺顺阁吃大鱼头,其用心可见一斑。菜一上桌,作副主宾的六哥就说“今天菜肯定点多了”。我很自然地接口说“吃不了打包。”看到L兄吃惊的眼神,我说“这两年我一直是吃不完打包,我觉得这是美德。”话是这样说,但当时暗下决心,改天腾出手来要写一篇关于“打包”的文章,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看到这篇文章,进而理解、支持并且践行“吃不了要打包”。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偏僻农村,村里的土地以山岭为主,地力十分贫瘠,农作物产量也就不高,懵懂时还记得三叔家的墙上挂着两串树皮,据说是灾荒时准备当饭吃,所以一直没舍得丢。十二岁进城前,我既在烈日下撒过化肥,也曾在半夜时擦过地瓜干,因此真切地知道“一米一粒,来之不易”,对“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感触特别深。虽然谈不上对食物敬畏,但节俭的意识我从小就养成了。

十二岁后随父母工作调动,全家迁居到县城。县城是孟子的出生地,往北二十里就是孔子的出生地,因此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著称,请客吃饭讲究礼数,常以多少盘子、多少碗(就是多少菜)来衡量待客得热情程度,攀比之风甚盛。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的一家大型煤矿集团工作,煤矿工人收入相对较高但工作环境相对艰苦,虽说企业安全水平在国内领先,但因煤矿事故死人的事情时有耳闻,因此在有消费能力而又没有绝对安全感的双重影响下,煤矿工人比当地人更注重吃喝,每次请客吃饭如果不剩半桌子菜似乎就不叫请客,就是小气、吝啬、“铁公鸡”。我最初到基层进行劳动锻炼,周围的工友似乎一个比一个豪爽、大气,每次外出吃饭都要剩很多饭菜,但从来就没有人打包。看到那么多饭菜白白浪费掉真是心疼,虽说我早就听二十四孝里讲陆绩打包橘子给自己母亲的故事,但想想人家打包是为了母亲是盖棺定论的大孝子,自己打包虽说是避免浪费但未必没有占小便宜的嫌疑,因此每次吃完饭即使看到浪费掉很多饭菜也不敢打包。

参加工作四、五年后,我招聘到报社工作,实现了从基层到机关的攀升,周围的同事构成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句话就是“劳心者”多了“劳力者”少了,随着这一变化我发现大家对“打包”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当时一同招聘到报社的有位C兄,为人豪放、才华横溢,以诗歌见长,曾斩获《星星》诗刊年度大奖、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等诸多奖项。但令我肃然起敬的却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到报社没多久写的一篇《吃不了兜着走》的杂谈,在这篇文章里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吃不了要打包”的观点和倡议,个人认为在那个时代、那个年龄发出这种声音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不久后随当时的总编Z老师参加一次宴请,更是让我对“打包”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Z老师容貌婉约气质典雅,写得一手好散文,是中国煤矿作协的副主席,真的是“秀外慧中”,我在鄙作《行走在新闻边缘》里曾写到“Z老师是我此生见过最美丽的女子”。这样一个“女神”级的领导,家境也是非常优渥,父亲手下管过十几万职工,她本人和老公都是处级领导,可以说是“大家闺秀”。但没想到就是那次饭局结束时,Z老师大大方方地说:“剩了这么多饭菜太可惜了,我打包带回家。”那一刻,我觉得Z老师真的是非常美丽。

2003年,我离开家乡到济南工作。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当时参与的商务宴请比较多,但那时家人没有随迁到济南,平时我一人生活也没有开火,因此一开始也不打包。后来一次看到上来的水煎包没有怎么吃,想到公司值班的门卫,就全部打了包。送给门卫时我小心翼翼地说:“这些水煎包都没有动,非常卫生,我觉得浪费了太可惜,而我一个人又不开火,你看你们是不是回头就热热吃了?”当看到他们欣喜地接过打包盒时,我才将忐忑的心放下。从那以后,只要出去参加饭局有能打包的我就尽量打包带回去交给门卫。一来二去,办公室的同事都形成了给门卫打包的风气。

其实我觉得打包只是“事后补救”,重要的是在点餐时就要量力而行。LJ是我在北京分公司时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居士,对食物有着深深地敬畏,他经常给我说“人这一辈子能吃多少饭是有定数的,一定要节约粮食”,每次吃饭前他都要念一遍《饭前供养偈》,一开始我觉得他这一举动挺好笑,但次数多了,渐渐只有尊重。当时他的夫人在一家外资银行做省公司副总经理,因此两个北京的“假单身”经常晚上一起聚餐,每次我两聚餐基本上都能做到盘干碗净。前年他的夫人给我打赌说如果我一年看完50本书就请我吃饭,因为我读书向来囫囵吞枣非常快并且把读书当成消磨时间的主要形式,不到十月份我就看完了50本书,所以那年年底他们全家到我的新居请我吃饭。那时LJ已经离开公司有一段时间了,我说虽然我赢了但你们到我家了哪能让你们请客?必须我请客。那天我选了一个不错的饭店,拿了两瓶好酒,并且邀了当地公司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兄作陪,形式虽然很隆重,但那天四个大人一个孩子我只点了八个菜,饭后还将没吃完的一份笨鸡炖蘑菇打了包。临分手时,LJ忽然抱着我说:“你是我在公司最好的朋友之一”,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一致让他临别时产生了这种感慨,但我想最起码这是因素之一吧。

虽说我深知锦菜丰食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主人的好客、豪爽,但我更知道饭菜的丰俭真不是衡量感情的唯一标准。一年冬天,在某省公司作副总的P兄到北京开年会,那天碰巧我陪外地的同学到人民大会堂看演出。看完演出赶到他住的西直门宾馆已经夜里十点多了,我们两就随便拐进宾馆旁边的一个沙县小吃铺里开喝。一直喝到凌晨一点多两人才依依惜别,那晚我两喝了四瓶小二、吃了五个菜,总计花了78元钱。这些年参加的饭局已经是难以计数了,但这次聚会却历久弥新,并且每每想起总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几年,承蒙山东、北京两地圈里的朋友信任,给我封了个“秘书长”的民间职务,虽然“秘书长”无职无权无资源,但我乐此不疲。因为一则我很认同“助人者自助”这句话,相信在帮助别人的“人生孤岛”搭建桥梁的时候,也在丰满自己的人生。二则当了“秘书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点菜权”拿在手里,因为我的很多朋友尤其是山东籍的朋友请客时总爱点很多菜,不是一般的浪费。但每次我认为点得足够了,喝到一半一不小心,他们又跑出去加菜了,这方面尤以山东籍的X兄、Z兄为甚,害得饭后总要打很多包。每每在饭局上能“慎初”而不能“慎终”,这也是促使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

时光荏苒,C兄已从当年的见习记者成为了报社的副总编。前几天给C兄打电话,问他还有无《吃不了兜着走》的电子版发我看看,并问他目前“打包”坚持得怎样,当听说他坚持得不好时我很自豪地说我这两年坚持得不错。衷心希望行走半生的C兄,不会忘记当年那个纯净、阳光少年,我深知,今天在报社位高权重的他的“一行”,远胜于当年职微言轻他的“无数呐喊”。

   文章该结束的时候,忽然想到我很赞赏的一个行动---“光盘行动”。上网查了查,今年应该是第五个年头。坦白地讲,随着这些年“光盘行动”得开展,“拒绝浪费,珍惜粮食”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但让“光盘行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估计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再过十天就是第五个“光盘节”了,这篇随笔也算是为第五个“光盘节”做得一个小小的贡献吧。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2 回复 tea2011 2019-3-7 23:26
只有和自已家人,或闺蜜二人,才打包,其他聚会不打包,不卫生。
1 回复 重返伊甸 2019-3-8 00:20
tea2011: 只有和自已家人,或闺蜜二人,才打包,其他聚会不打包,不卫生。
除非是分餐自助,问题是很少有分餐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4-13 17: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