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听雨,并不像我们现在这么惬意

作者:MayDaySun  于 2019-5-12 14: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推荐|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来看万俟[mò qí]咏的《长相思·雨》: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

空阶滴到明。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词人听了一夜的雨,也叹了一夜的人生。

 

开篇是两组叠字——“声声更更,既可描摹雨声,又增强了词的音乐美感。

 

窗外芭蕉窗里灯句,烘托氛围。窗外的芭蕉在雨中发出阵阵的声响,仿佛每一声都在倾吐着一个字。而窗内的灯下,坐在一个不眠的愁人,人与影儿相对,更显寂寥,故曰此时无限情

 

情曰无限,恐怕不止孤独这么简单,否则,作者为什么又感慨道梦难成,恨难平呢?

 

万俟咏,生于北宋末年,擅作新词,以诗赋著称,但与绝大多数有才之士一样,他屡试不第,常年漂泊。或许,本词即写于异乡的一个秋雨之夜。

 

这里的梦,可能是归乡之梦,又或许是及第之梦,但无论如何都是难以实现的。

 

由此,恨难平的原因,也容易理解了。

 

末句空阶滴到明,将人的心情与雨声浑融一体,营造出一种十分伤感、幽美、空灵的意境。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中,有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句子,很明显,万俟咏在这里直接借用了温词,表面都在说台阶空无一人,实际上在写听雨人空洞孤寂的心境。

 

到了南宋末年,一位优秀的词人也爱极了听雨,他在《虞美人·听雨》的最后,也化用了雨滴空阶的意境,写道: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个是唐末的温庭筠,一个是北宋末的万俟咏,一个是南宋末的蒋捷,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也各异,但在某个情境中的心境却是相通的,而古诗词正是其中的灵犀,或许这也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吧。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3 14: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