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的两面性魔鬼及使者

作者:yongbing1993  于 2022-4-8 21: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3评论

基督教文化的两面性魔鬼及使者



圣经启示录12:9有关于魔鬼的最明确的定义,“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圣经又说魔鬼是堕落的天使–跟随撒旦背叛了神的天使。以赛亚书14:12-15和以西结书28:12-15描述了撒旦从天堂坠落。启示录12:4似乎表明撒旦犯罪摔下去时带走了三分之一的天使。犹大书6节提到犯罪的天使。因此,魔鬼就是那些背叛神跟随撒旦的天使。基督教文化的两面性是从魔鬼入侵人类开始及又来所谓的天使者再来救赎示人。

魔鬼撒旦和它的使者时时寻找机会摧毁和欺骗那些跟随和敬拜神的人(彼得前书5:8;哥林多后书11:14-15)。这些堕落了的灵体被称作邪灵(马太福音10:1),污鬼(马可福音1:27),和撒旦的使者(启示录12:9)。撒旦和它的使者欺世骗人(哥林多后书4:4),攻击基督徒(哥林多后书12:7;彼得前书5:8),与圣洁的天使争战(启示录12:4-9)。魔鬼是灵的存在,他们能以人形显现(哥林多后书11:14-15)。魔鬼/堕落天使是神的敌人–他们是被神打败的敌人。那在我们里面的神,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约翰一书4:4)。天使神不拯救“魔鬼,又叫撒旦", 而天使为了拯救人类就产生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特点是容不下别的教,  就如从基督教分裂出的摩门教也被基督教称之为邪教。对伊斯兰教、佛教等更是容不下。加拿大历史上存在的黑暗一页就足以证实:所谓基督教寄宿学校的原住民孩子是帮助原住文化融入还是对原住民的灭绝?加拿大的这段黑暗而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逐渐暴露在阳光下的原住民儿童公立寄宿学校丑闻。请注意: 这些都是《原住民儿童被从父母身边强制带走送入寄宿学校》的。基督教曾几何时,以文化融入、归化为由,原住民儿童被从父母身边强制带走送入寄宿学校……多年之后,那些早已关闭的校址地下发现一个又一个无名集体墓穴,据信墓冢埋的是孩子的尸骸。而加拿大的这些政客都是基督教的信徒。

随着基督教分裂成为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基督教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基督教文化的扩张遇到了伊斯兰文化的阻碍, 人们越来越清楚,人类居住的世界,是由千百种不同的文化构成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不一致,价值观念也不相同。现代的世界文明,已使全球变成一个庞大的村庄,其实这表面上越来越相同的世界,乃是一个万族汇聚的大杂会,其中包含着千百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信仰。即使在一切都趋向统一的美国,竟为五十个以上的少数民族。在印度的孟买城中,基督徒居然有十七种不同语言的聚会。 因此,现代的思潮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权过自己传统的生活。每一种文化,都有不可侵犯的尊严和不能被否认的生存权利,宽大容忍的态度,成了现代思想的标志,因此凡是人群认为"好"的事物,也就变成了"对"的事物。美国的基督教文化并不是"普世价值"。

回顾早期的十字军东侵。就从东侵的缘起说起。1089—1095年,西欧连续七年旱灾,哀鸿遍野。当时该地区广泛实行长子世袭制,这使得人数众多的非长子的贵族不能继承父辈的遗产,只能成为骑士。他们有的凭军功能够挣得一点狭小的领地,有的则一无所有,成为“光蛋骑士”,穷困潦倒,部分人甚至干上打家劫舍的勾当。他们热切盼望着能有一场掠夺性的战争,以便发家致富。

 日渐沦为农奴的农民也不甘心受封建主和教会的压迫和奴役,他们中的许多人走上了打劫封建领主和教会的道路,更多人则幻想着去外面的世界寻找土地与自由。

恰在此时,由东方而来的塞尔柱突厥人于1071年攻占拜占庭帝国的心脏——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位于亚洲的半壁江山几乎全部落入这群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教徒”手中。拜占庭帝国无力抵抗突厥人,皇帝亚历克塞一世只好向信奉同一宗教的罗马教皇及西欧各国求援,这正好为野心勃勃的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所利用。

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两大教派:西面是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天主教,东面是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历任罗马教皇都计划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以罗马教皇为首领,重新统一两派。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曾给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歇尔七世写信,要求恢复罗马教会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联合,并以罗马教会为基督教的首领。格列高利七世的这一要求被拜占庭帝国及东正教教会断然拒绝。格列高利七世对此耿耿于怀,于是积极筹划让西欧国家的所有“圣彼得信徒”参加对东方的“圣战”。

现在,拜占庭帝国的求援信来了,对乌尔班二世来说,真是天赐良机。他可以乘机把西欧社会上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转化成为击败东正教,夺取东方财富的有生力量,并利用这个力量压制世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巩固和确立罗马教廷的无上权威,乃至建立起“世界教会”。

1095年11月27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召开声势浩大的全欧范围内的动员大会。他声嘶力竭地鼓动说:“市民们!突厥人侵占了我们的圣地———耶路撒冷,他们在大肆蹂躏上帝的国度,毁坏基督教堂,掳杀虔诚的上帝子民,污辱贞洁的妇女,贪婪地饮着受洗儿童的鲜血。主亲自勉励你们,一切有封爵等级之人都必须迅速给东方基督教徒以援助,把凶恶的民族赶出我们的领土。”“让我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为主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远征吧!”“耶路撒冷,如同《圣经》所言,是上帝赐与以色列后代的,遍地流着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和忧愁,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们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们抱着孩子的尸体,悲痛欲绝。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乌尔班二世还承诺,参加远征者如死在途中或战场上,其生前罪愆可获赦免。

克勒芒演讲成为东侵的号角,西欧每个角落的人都组织起来,浩浩荡荡地向东方进发,去“讨伐异教徒,解放圣城耶路撒冷”,实现自己的淘金梦。

充满血腥的第一次东侵

原本规定东侵出发的时间是圣母升天日,也就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这一年的2月份,就已经有一支队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他们的领袖是法国亚眠修道院的隐士彼得。

彼得很有宣传鼓动的才能,他在法国召集了一支约两万人的队伍向莱茵河地区进发。这支队伍几乎全是由农奴和贫农组成,欧洲各地的农民也纷纷涌来追随彼得。他们衣衫褴褛,上面缀着一个十字。他们认为,参加十字军,就可以安居乐业,就能够逃避债务,不管是杀人或被杀,灵魂都将直升天堂,这样的好事还能上哪儿去找呢?

就这样,大约有8万人云集在莱茵河畔。尽管搞不清楚通往圣地的路在何方,但他们还是怀着一腔对信仰的热忱和对财富的追求,分五批出发了!

渡过莱茵河之后,穷人十字军们才发现他们面临着一个大难题:队伍没有任何补给!于是,这支“上帝的队伍”就像强盗一样开始沿途烧杀抢掠,自多瑙河向东的路上便充满了血腥味———在匈牙利,十字军攻占了塞姆兰,夺走了钱财和4000多匈牙利人的生命;在拜占庭的国土上,十字军洗劫了贝尔格莱德和尼什郊区。然而,当地人民顽强的抵抗也使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塞尔维亚总督用武力教训了这群不速之客,十字军在战斗中损失近半。

1096年秋天,十字军终于抵达拜占庭的帝都君士坦丁堡,此时只剩下3万人左右。拜占庭皇帝亚历克塞一世早就对这支队伍充满了厌恶,他拒绝让他们进城,并且很快就送他们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让他们到小亚细亚去打塞尔柱突厥人。

长途跋涉之后十字军已疲惫不堪,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只是怀着对“异教徒”的仇恨,就向塞尔柱突厥人的重镇尼西亚(今伊兹尼克)扑去。经过两场如同屠杀游戏的“战斗”,十字军被突厥人的剑矢击溃;侥幸保住性命的,在彼得的带领下,由亚历克塞一世安排返回欧洲。

在这次穷人十字军行动中,绝大多数人战死,还有一部分是病死或被俘当了奴隶,残存者不足3000人。

就在穷人十字军溃败的同时,由西欧封建贵族统领的队伍也出发远征。

1097年春,以法国贵族为主的骑士十字军分兵四路东侵。约3万人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西亚,翌年攻占埃德萨(今乌尔法)、安条克(今安塔基亚),分别建立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099年7月15日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疯狂的十字军士兵,开始了大规模的抢劫和屠杀。在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1万多名无辜的男女老幼被杀,鲜血流成了小河。十字军在宫殿、寺院和民居搜掠金银财宝。他们居然定下这样一条规矩:谁先闯进某家宅院,谁就是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军将士人人都发了大财,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

变味的十字架

第一次十字军东侵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惨死他乡。但是,封建贵族却战果辉煌。一些参加“圣战”的骑士回到家乡,受到英雄凯旋般的欢迎,并带回大量抢掠来的财富;而更多的参加了“圣战”的骑士则留在了当地,得到了分封的土地。

被金钱刺激得发昏的西欧人,没有看到大多数人付出的血腥代价,只看到少数人获得的无数财富。一批又一批的人,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踏上东侵之路,于是便有了第二、第三……第八次东侵。

1147年,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再次率德、法十字军开始第二次东侵。同年10月,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突厥人击败。翌年7月,法国十字军在大马士革被击溃。两国的十字军溃败时遭受饥馑和疫病,生还者无几。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在海廷之战中大败十字军,继而攻占耶路撒冷。这使一心想统治基督教世界的教皇乌尔班三世痛心不已,震惊而死。1189年,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与英王理查一世再次率军东侵。次年6月,德皇渡河时溺水而死,德意志十字军大部折返。英、法两国君主进军中战略不一,矛盾重重。1191年,法王率军回国。英军无力夺取耶路撒冷,遂与萨拉丁议和撤军,基督徒获准可前往“圣城”巡礼。

第四次东侵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于1204年4月13日攻占君士坦丁堡。十字军烧杀洗劫数日,3天熊熊大火使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一座废墟,不计其数的历史文物和珍藏的文献书籍被毁。

以后,随着东侵规模越来越小,组织更加无序。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东侵,进攻目标皆为埃及,第八次东侵进攻北非突尼斯,均告失败。此后,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地先后被埃及攻占;1291年丧失最后一个据点阿卡,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侵宣告结束。

在东侵过程中,最悲惨的还是“儿童十字军”。东侵的失败让基督徒们怀疑,是否上帝认为他们罪孽太深而无法承担这神圣的使命。于是,一个12岁的牧童自称耶稣附身显灵,号召各国儿童组建十字军东侵。一些老年修士也从中鼓动,说唯有天真的儿童才有能力收复失地。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骗、煽动下,3万多名儿童参军。他们大多是农家孩子,年龄不超过12岁,被送上木船渡海“东侵”。结果,有的船遇风暴,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儿童全被船主卖为奴隶。在德国,有两万儿童受骗参军,饿死了一大半,剩下几千人到了意大利,又被拐卖掉不少。“儿童十字军”一共坑害了6万名天真无辜的孩子。

十字军东侵的影响

十字军东侵给东方世界带来的是灾难,包括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等大城市在内的许多城镇被洗劫,遭屠杀的伊斯兰教徒无数。同时,这场断断续续进行的近200年的十字军东侵,不仅给东地中海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西欧人民付出了重大代价。

八次十字军东侵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威尼斯和热那亚等航海商业城市,由于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实力削弱,威尼斯等城市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优势从此确立。

十字军东侵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某些有利于西欧文化发展的影响,但对双方代价太大,不仅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欧洲有所缩小,而且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教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美国和北约在狂轰滥炸伊斯兰教国家之后,  又开始继续东侵。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全球人类都基督教化。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3 回复 浮平 2022-4-8 21:57
您回顾和学习历史真的不错,特别是学习西方历史(包括宗教和哲学)的资料更全,更方便,也给咱的学习带来一些启发。

从中是否可以看到这几点(当然远远不止) ----

第一,人有精神自由的时候,大致有四个层次的选择:知善行善,知善行恶(以善的名义),知恶行善(了解恶果),知恶行恶 (不顾恶果)

第二,人不是神,人都有认知局限性。一旦被神化又掌握了集权之后,就容易不受约束的将行善作恶的影响和效果放大,包括了造成悲剧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 反思和面对自身历史事实真相(包括正确与错误)的重要性,是自身文明进步的必要途径,防范重复性的错误。从社会层面而言,是认知因果能力的提升和共同知识的积累 (collective knowledge)。

另外,信仰,宗教,哲学,科学这些不同领域中的分类分支分离,以及相关相联,与政治的不同性在哪里。又可以 motivate 更广泛深入的学习思考。还可以问问,what ‘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0:37
浮平: 您回顾和学习历史真的不错,特别是学习西方历史的资料更全,更方便,也给咱的学习带来一些启发。

从中是否可以看到这几点(当然远远不止) ----

第一,人有精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五四精神。
3 回复 浮平 2022-4-9 00:50
yongbing1993: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五四精神。
可以分析每个政治运动的目的意义,是以什么精神特征为宗旨,但不需要反过来将人性精神特征,更普遍的属性去冠名化,狭隘化。

试试看,这样说是否也行:五四运动体现了独立自由思想的精神?

由多个具象事物引深抽象层面的思考,再将其中有普遍涵义,意义,规律,共识的因素成分归纳总结出来,就进入了哲学思维,更宽阔的空间。从而建立以哲学层面思考为基础的价值观。避免将偏见带入道理之中。

普世价值就是这样来的,一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原则依据建立,二是普遍性的(非强迫性的)共识认知建立。不再依照具体的人,权力者,权威者的主观意图而随意变换,但可以用此价值原则来分析具体的人和事。如同物质世界价值建立的规律相似,金子是衡量物质价值的标准,那么毛主席手上的金子,邓大人手上的金子,美国人手上的金子的价值判断依据相同。这就叫做共识度高的客观价值标准建立。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36
浮平: 可以分析每个政治运动的目的意义,是以什么精神特征为宗旨,但不需要反过来将人性精神特征,更普遍的属性去冠名化,狭隘化。

试试看,这样说是否也行:五四运动
“普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基督教东、西两派为争夺在整个罗马帝国的影响力而提出和使用的。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37
浮平: 可以分析每个政治运动的目的意义,是以什么精神特征为宗旨,但不需要反过来将人性精神特征,更普遍的属性去冠名化,狭隘化。

试试看,这样说是否也行:五四运动
二战以后,以杜勒斯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家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从此“普世价值”具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成了美国历届政府实施和平演变的思想武器。杜勒斯说,必须用“和平的方法”,即“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把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解放”出来,“只要把脑子搞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尼克松认为,应该制订一个在铁幕里面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里根上台执政后,利用苏联、东欧面临经济困难之际,对外采取大步进攻态势,开展同苏联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和平竞争”,声称自由民主事业在向前挺进的途中将“把马克思主义抛进历史的垃圾堆”,进而提出在现今世界上正在进行的这场斗争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核弹和火箭,而是意志与思想的较量”。1989年7月,布什提出,要用二、三十年时间,打一场“无硝烟的新的世界大战”,届时我们将有可能融化掉社会主义,从而建立起一个以我们西方文明为指导的新的世界,最终解决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历史性较量”。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37
浮平: 可以分析每个政治运动的目的意义,是以什么精神特征为宗旨,但不需要反过来将人性精神特征,更普遍的属性去冠名化,狭隘化。

试试看,这样说是否也行:五四运动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推销“普世价值”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征服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其中,西方“普世价值”“功”不可没。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38
浮平: 可以分析每个政治运动的目的意义,是以什么精神特征为宗旨,但不需要反过来将人性精神特征,更普遍的属性去冠名化,狭隘化。

试试看,这样说是否也行:五四运动
这些年来,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报刊影视、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以及扶持“西化精英”等手段,明里暗里对中国进行“普世价值”渗透,目的就是要按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改造中国的政治制度,企图废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终实现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塞缪尔·亨廷顿说:“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一语道破了西方“普世价值”推销的本质。所以,“普世价值”推销,“销”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推”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不听话”国家的政权,是彻头彻尾的意识形态征服战。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39
浮平: 可以分析每个政治运动的目的意义,是以什么精神特征为宗旨,但不需要反过来将人性精神特征,更普遍的属性去冠名化,狭隘化。

试试看,这样说是否也行:五四运动
西方国家把民主、自由、人权等奉为超阶级、超国家、超时空的“普世价值”,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39
浮平: 可以分析每个政治运动的目的意义,是以什么精神特征为宗旨,但不需要反过来将人性精神特征,更普遍的属性去冠名化,狭隘化。

试试看,这样说是否也行:五四运动
所谓“普世价值”,就是具有永恒性、世界性、普遍性的价值,是对所有时代所有人都适用的价值。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普世价值”具有超时空、超阶级的适用性,适用于所有人;二是“普世价值”具有绝对的永恒性,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但是,在现实中,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根本不同制度并存的意识形态领域,这种只有普遍性而没有特殊性、只有永恒性而没有变化性的绝对抽象价值,是不存在的。

第一,价值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是以主体为尺度的主客体统一的状态,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和意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这里的客体指的就是与主体有关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所以,价值关系是一种客观关系。价值观,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因而是具体的。

第二,价值是变化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决定了价值观也是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超时空、永恒不变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都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又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现代自由民主观念,古希腊的民主与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第三,价值是相对的。由于价值是以主体为尺度的关系,而不同主体具有不同需要,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需要也各不相同。这样,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便具有不同的价值,同一主体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价值判断也不尽相同。这就是说,价值具有主体性,是相对的。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不存在什么绝对的自由、民主、人权。

第四,价值共识不等于西方“普世价值”。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价值共识源于主体的共同需要,反映的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追求,是人的社会性和相互依存性,是不同的人、民族、国家之间的共性。价值共识是分领域、分层次、有差别的,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国家和民族,只能适用于特定时期、地域,只能存在于具体的价值关系中。西方国家推销“普世价值”时总是披上价值共识的外套,其目的就是制造话语陷阱,利用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布设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魂阵”。如果你默认或者接受西方“普世价值”,则正中其下怀;如果你反对西方“普世价值”,他就直接给你带上不民主、反自由、反人权等帽子。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40
浮平: 可以分析每个政治运动的目的意义,是以什么精神特征为宗旨,但不需要反过来将人性精神特征,更普遍的属性去冠名化,狭隘化。

试试看,这样说是否也行:五四运动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总是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对别国指手画脚,可他们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宪政国家,也是最早实行议会民主选举的国家,然而当时英国700万人中,有投票权的只有25万人!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革命中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响彻云霄。然而,《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就是男性白种人,不包括妇女、有色人种和穷人。美国独立时喊得最响的就是“人人平等”。然而包括华盛顿在内的众多开国之父们大多是奴隶主,蓄有黑奴。在刚开始通过的美国宪法中,确立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举议员,而南方蓄奴州的黑奴在当时被视为奴隶主的固定资产,没有投票权,因而只能按3/5的人口数计算。美国独立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英国和法国原始积累的一幕再现美国。这期间,对所有的工人罢工一律镇压。现在的“八小时工作日”和“五一”劳动节就是芝加哥工人用鲜血换来的。二战后,美国已成为全球头号强国。然而,美国国内仍然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所有的公共场所,甚至教堂、墓地都要分黑人、白人。

时至今日,在西方国家内部,“选举”这一被西方政客标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实质上却是“富人的游戏”和“钱袋的民主”;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缺陷;斯诺登事件彻底揭穿了西方自由的真实面目;“占领华尔街”运动更是对西方社会所谓“公正”的极大讥讽。尽管西方“普世价值”头顶着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耀眼的光环,但西方国家用自己的行为戳穿了其“普世价值”的谎言。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40
浮平: 可以分析每个政治运动的目的意义,是以什么精神特征为宗旨,但不需要反过来将人性精神特征,更普遍的属性去冠名化,狭隘化。

试试看,这样说是否也行:五四运动
西方“普世价值”自诩“美好”,实际效果如何呢?从那些接受或被迫接受西方“普世价值”国家的情况看,这些国家要么发展缓慢,要么四分五裂,要么社会动荡。西方“普世价值”为什么给这些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呢?根本原因在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发展到现今阶段,既不具有先进性,更不具有人民性,其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既不可能解决好发展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好和平问题。加之,由于资本主义的“丛林法则”,先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早已占据国际体系的中心地位、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控制后发国家既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有这个条件和能力。这一点西方资产阶级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们才要费尽心机对其意识形态进行包装和抽象,用欺骗的手法向世界推广。对于这一点,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国际政治学者汉斯·摩根索说:“所谓普世价值根本不存在,那只是强者美化自己、削弱别国的一种策略。美国应该不断地以自己发明的普世价值去蒙蔽别国,同时极力防止对方的蒙蔽。”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不切实际地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普世价值”,只能是取乱之道、取祸之道。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41
浮平: 您回顾和学习历史真的不错,特别是学习西方历史(包括宗教和哲学)的资料更全,更方便,也给咱的学习带来一些启发。

从中是否可以看到这几点(当然远远不止) --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就告诉我们,价值观作为人们对好坏、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和态度,总是根源于经济基础并受经济基础制约,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利益和需要的反映。而经济关系最集中地表现为人们在所有制中的关系和地位。所有制不同,人们在经济关系中的实际地位就不同,实际地位不同决定了人们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利益的不同决定了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离开所有制来谈价值观,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全体人民共同占有或集体占有生产资料,成了一个密切联系、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公有制,消除了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分裂、对立、冲突的基础,决定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无论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不是仅仅从个人出发的,而是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出发的,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准则。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源上讲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的反映。

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私有制的经济关系,决定了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成了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产者和无产者在所有制中经济地位的不同,最终也决定了自由只能是资本的自由,平等只能是资产阶级财团内部的平等,民主也只能是有钱人的民主。对此,马克思曾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生产者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不能获得自由的。”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2:42
浮平: 您回顾和学习历史真的不错,特别是学习西方历史(包括宗教和哲学)的资料更全,更方便,也给咱的学习带来一些启发。

从中是否可以看到这几点(当然远远不止) --
目的反映动机,目的宣示立场,目的展示形象。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为最广大人民谋解放、谋利益、谋幸福,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所谓“普世价值”的试金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真正英雄的根本立场,字里行间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调的是没有国就没有家,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人民幸福之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强调的是建设一个秩序井然、富有活力的社会,是人民幸福的条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只有人人胸怀报国理想、坚持道德操守、激扬蓬勃朝气,从自己做起,才能积小我为大我,将人生带入更高的幸福境界。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观,就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的的价值观。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体现,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区别的一个鲜明特色。

资本主义所谓“普世价值”,尽管把“自由、民主、人权、博爱”标榜为全人类的普遍利益,但由于其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无法掩盖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去盘剥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事实。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格雷德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美国,35%的土地、房屋、股票、债券等净资产被1%的家庭所拥有;80%的社会财富被1/5的人所拥有。……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超过了20世纪20年代灾难性的财富聚敛程度。”所以,资本主义所谓“普世价值”本质上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和重要工具。

归结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作为两个思想概念,它们之间的原则界限泾渭分明,性质目的根本不同,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企图混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就是妄想通过“偷梁换柱”,抽空我们的精神支柱,销蚀我们的共同理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向邪路,最终达到改旗易帜、西化中国、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目的。这样说,绝非危言耸听。当年,戈尔巴乔夫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崇“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即“普世价值”,无视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客观存在,无视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复杂而尖锐的斗争,逐步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结果使苏联走上了一条亡党亡国的不归路。教训启示我们,西方“普世价值”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毒剂,必须高度警惕,决不能任由西方“普世价值”来转化我们的精神基因,消解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回复 浮平 2022-4-9 02:48
yongbing1993: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推销“普世价值”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征服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推不推销是一回事,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先将这两者的概念分开。

普世二字的意义在于自动,自愿,自然,自主的接受,而不是被勉强被强迫。

比如,是否接受金子为物质的价值衡量依据。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可以另起炉灶把某个月球新元素 zzz 作为新的价值衡量依据,愿意接受的就加入,不愿意接受是否被勉强就是哲学观的选择问题了。

马列主义还不是被推销了几百年,有几个接受的呢,算不算普世你自己可以判断。

你还不是可以搞个新教,新思想,新主义,新理论到处推广推销,能不能普世是另一回事。

牛顿定理,在使用范围内判断对错,反应大概率因果关联的依据,就不分东西南北中,没有一个与它相矛盾的普世定理。

哲学价值观也一样,在人文领域里判断是非对错的价值依据,要么建立不了,瞎变乱变,今天白是黑,明天黑是红,尺子本身是弹簧;要么与此相矛盾而普世不了,关键在于与平等价值观相矛盾的等级价值观存在自相矛盾而不知之。这就是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应用又是不同概念,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话题。以后者搅乱前者是抽象思维的细分程度不够造成。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3:00
资本主义所谓“普世价值”,尽管把“自由、民主、人权、博爱”标榜为全人类的普遍利益,但由于其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无法掩盖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去盘剥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事实。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格雷德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美国,35%的土地、房屋、股票、债券等净资产被1%的家庭所拥有;80%的社会财富被1/5的人所拥有。……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超过了20世纪20年代灾难性的财富聚敛程度。”所以,资本主义所谓“普世价值”本质上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和重要工具。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3:01
西方“普世价值”自诩“美好”,实际效果如何呢?从那些接受或被迫接受西方“普世价值”国家的情况看,这些国家要么发展缓慢,要么四分五裂,要么社会动荡。西方“普世价值”为什么给这些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呢?根本原因在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发展到现今阶段,既不具有先进性,更不具有人民性,其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既不可能解决好发展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好和平问题。加之,由于资本主义的“丛林法则”,先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早已占据国际体系的中心地位、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控制后发国家既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有这个条件和能力。这一点西方资产阶级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们才要费尽心机对其意识形态进行包装和抽象,用欺骗的手法向世界推广。对于这一点,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国际政治学者汉斯·摩根索说:“所谓普世价值根本不存在,那只是强者美化自己、削弱别国的一种策略。美国应该不断地以自己发明的普世价值去蒙蔽别国,同时极力防止对方的蒙蔽。”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不切实际地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普世价值”,只能是取乱之道、取祸之道。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3:03
塞缪尔·亨廷顿说:“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一语道破了西方“普世价值”推销的本质。所以,“普世价值”推销,“销”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推”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不听话”国家的政权,是彻头彻尾的意识形态征服战。
3 回复 浮平 2022-4-9 03:21
yongbing1993: 塞缪尔·亨廷顿说:“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一语道破了西方“普世价值”推销的本质。所以,“普世价值”推销,“销”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
你要引用别人的言论,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就得根据他谈的内容中对政策和方法提到的具体事项,也就是用平等价值观在应用方面去衡量分析因果关系所形成的具体观点,或者叫做他的理论。

各人的政治观点多了去。

你又将具体内容,政治层面的东西去笼统化作为哲学观层面的某个依据,将普世价值观和自定义的“普世主义”这些用词方面混淆模糊化。人家找到了具体问题的原因后时刻用普世价值观来衡量,公开讨论辩论得到一定的共识后就不断改进方法。

你想评论他的观点和理论就单独评论。一个个的问题说清楚。扯太多了就扯不清,找谁的话都不方便作为你想说明自己观点的依据。不是一回事。层次不够清晰,目的意义与方法没对上号。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9:09
“普世价值”论一直以普遍的人性、普遍的人权的存在作为其意识形态宣传的预设前提,在此前提之下,“天赋人权”“自由”“人性”等人道主义的标榜成为“普世价值”论者对攻击目标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击的理论武器。“普世价值”论者所宣扬的普遍人性、普遍人权预设了超越具体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人,也就是预设了抽象的“共同人性”作为人的本质。离开具体的时间去谈论抽象的人性并且将这种超文化的人作为价值主体,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理论幻象与理论欺骗。

人的本质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生成的,并不存在一个先天的、不在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的“共同人性”。“普世价值”论立基于“共同人性”而罔顾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塑造人们对于“人的本质”“人性”的理解上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一种理论上的贫乏和实践上的软弱。实质上,“普世价值”论的真正理论意图并不在于探讨是不是存在普遍人性、普遍人权,也并不是为了争论“共同人性”的内容是什么,而是非西方国家要不要照搬西方价值观的问题、要不要用西方制定的“人权”标准来衡量非西方国家的发展方向、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普世价值”论者所持的“共同人性”实质上是西方自己制定、自己打造的“单边戒尺”,他们据此去丈量其他文化类型、其他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否合乎西方“规则”。“普世价值”论者所最终要求的并不是实现所有人的“普遍人权”、充分张扬人性,而是要充分张扬西方国家自己的“人性”。

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历史的、具体的人在不断地实现着人性、生成着人性。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不断解决和克服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在对旧世界的不断改造中实现人的本质。据此,“普世价值”论者实质上是把要实现的目标(人性充分实现)作为前提来立论,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因此独断地创造了一个抽象的人,一个超文化的、不存在的人。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4-9 09:10
价值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是一个具有强烈主体性的概念。价值关系并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但凡关涉到价值,都蕴含人的维度、主体尺度,也就是说,价值是人的需要、意愿、目的在客体中的对象化,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关系当中的主体尺度是一个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范畴。价值客体是否有价值、有何种价值,是随着主体的实践深度、广度而不断变化与推展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价值主体的价值判断会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

“普世价值”论预设了一个超越文化背景与时代条件的价值主体,这在理论上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应当承认,作为人,总是会具有许多共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这些共同性会塑造人类的一般需要,这种“一般需要”的共同性会产生出人类的“一般价值标准”。但这种“一般价值标准”也是人类共同生活条件下的产物,它同样具有时代性。比如,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恐怖活动、核威胁、毒品走私等全球性问题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那么相应的,就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价值要求,如保护生态环境、反对恐怖主义、控制核扩散、打击毒品走私犯罪等。但显然,这些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价值要求的基础并不是什么“共同人性”“超文化的价值主体”,而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共同的生活条件,是具有时代内容的人类共同的实践需求。

“普世价值”论刻意抹平价值主体的历史性、文化差异性,其目的是通过价值观念的“引诱认同”而达到对西方价值的认同,最终使非西方国家的人们投入其价值体系的怀抱。由此可见,这种“普世价值”论深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输送的意图,它通过对非西方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最终为西方资本和商品的全球自由流动扫清障碍。在此目的之下,西方国家将西方价值观念体系装扮为对全人类有效的“普世价值”,以具有欺骗性的“普世”来促进非西方国家的人们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

但是,“西方价值观的对外输出和普遍化对外武装入侵扩张一直受到非西方国家人们的反对和抵抗,从而不断引起各种价值观之间、特别是西方价值观与非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冲突起缘于西方国家要将“西方价值观”这种特殊价值体系假扮为适用于任何民族、任何类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引诱认同,实际上是一种借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社会方面的优势而进行的价值观念强制认同,它危及非西方国家、各民族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使非西方国家的人们在精神世界产生动摇与混乱,甚至引发战争这种外部冲突。当前,西方国家输出的“普世价值”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已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抵抗。举例来说,美国的“9·11”事件实质上就是价值观念激烈冲突的后果,它代表着民族文化价值观对于西方价值逻辑的激烈反抗。这种反抗本身就代表着在特定的文化、宗教、民族背景下的价值主体的价值判断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方“普世价值”的不普世。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yongbing1993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2.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3.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4.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5.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6.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7.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8.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9.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10.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11.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12.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13.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14.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15.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16.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17.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18.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19.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20.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21.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22.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23.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24.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25.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26.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27.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28.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29.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7 14: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