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起落中如何使用汪东兴

作者:yongbing1993  于 2022-12-29 22:1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8评论

邓小平在起落中如何使用汪东兴



汪东兴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邓小平在《落》的时期可以使用汪东兴来传话、带信、办事。而且还一定能办成。没有汪东兴在这个职位上,还有李东兴、张东兴存在。邓小平就不会使用汪东兴了。这是重要的。

先看一段走资派邓小平在《起》后的时代先逼走华国锋,邓小平篡权成功后刚上台,有一次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生活会的时候,邓小平对汪东兴就破口大骂:“汪东兴几乎每一次开会都要出来唱唱反调,已经充当了我们中心工作转移和平反冤假错案的绊脚石了。对任何问题都要说三道四,好像你汪东兴什么事情都知道似的…”。汪东兴在这个职位上,所见所闻可不是什么事情都知道一点吗,只是己经判变投降的汪东兴在会上发表一些不同意见而已。然而在邓小平眼里己经是绊脚石了。不久之后汪东兴被邓小平连骂带逼地下台了。想当初帮助邓小平的事刚过。却不知走资派邓小平是个实用主义者、机会主义者、利己主义者。想使用你的时候不择手段,没有使用价值了就翻脸不认人。即使是对邓小平有恩之人,一旦伤到邓小平利益时,邓小平是一个必定会将你致以死地而后快之徒。

在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首次向公众展出了邓小平1970年10月17日、1971年2月3日致汪东兴的两封信。一封是请求将被迫害致残的儿子邓朴方留在医院继续治疗,一封是请求将邓朴方接到江西护理。

邓小平在其中一封信中写道:“东兴同志:又为我的大儿子邓朴方的事麻烦你。邓朴方现在的情形,我的妹妹邓先群最近去看了他,把情形写信告诉了我们。现将她的来信附上,不赘。我上次给你写信,希望邓朴方能够继续治疗。现在既然无法继续治疗,清河疗养院的条件又是如此,我们做父母的,在情感上不能丢去不理。所以我和卓琳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邓朴方接到我们住地,同我们一块生活较好。当然,把他接回来,我们三个老人在护理上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上下床都要人帮助搬动的。如果组织上能批准我们,有一个人帮助我们买买东西,做些什务,同时护理一下邓朴方,那我们是非常感激的。如果组织上认为这个要求不合理,那我们夫妇也愿意自己料理邓朴方,因为这是我们不应回避的事情。不管领导上是否批准有一人帮助我们,我们决心请求组织上照上次的决定,派人把邓朴方送来南昌,恳请领导批准。如果领导上批准,请早点告诉我们,好做准备,免得临时仓猝。静候你的指示。”

邓小平给汪东兴的另一封信:“东兴同志,好久没写信了。由于主席的关怀和你的帮助,我的两个最小的孩子毛毛和飞飞上大学的事已经解决了,毛毛进南昌医科大学,飞飞进南理工科大学,学无线电专业,学校选拔通知二十天前就收到了……两个孩子得到这样的照顾,我们只能对主席和党表示由衷的感激!我们的情形一切照旧,不过我的继母三天后就要去天津帮助我的妹妹生产和带小孩,她七十几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几年来,在我们家里很劳累,所以我们劝她去天津住一时期。她走后,两个孩子上学了,家里就剩下我和卓琳,照护一个残废大儿子,因此,我暂不能去工厂劳动,必得在家做事(卓琳身体也不好)。我们想请一个人做做饭,特别帮助照顾残疾人,已向领导提出。据说找人不易,工资较高(三十元以上),且看找的结果如何。没有别的,就怕我和卓琳万一有一个人生病就难办了。我的大儿子邓朴方接过来近一年了。一年来的观察,他的腰身以下虽然完全没有知觉(大、小便也不自由),但机能似乎并未完全消失。据说,在医院诊断时也对此存疑,并曾有施行大手术、打开看看的拟议,后因送到救济院而未果。

我们总希望还能有一次医治的机会,如果有可能再送回医院治疗,或施行手术。对此,我实在不好意思向党提出请求。至于我自己,我仍然静候主席的指示,使我能再做几年工作。在生活上,我希望能在北方了此余年,这里的夏天,对我们都太不习惯了……。“

1970年2月9日,邓小平在给汪东兴的信中写道:“12月上旬,我的小女儿毛毛回来了。1月初,我的小儿子飞飞也回来了(他们即将回到劳动的地方去)。我们同他们两年多不见,一旦相聚,其乐可知。本来,我们曾希望两个大的孩子(邓林和邓楠)也回来聚一下,她们没有请准假。好在她们回来的机会是有的。”

“我的大女儿邓林来信说,他们学校即将分配工作,她已向领导请求改行(即不做美术方面的事,因她本人搞美术是不行的),要求分配到一个工厂中工作。我们对她也是这样希望。加之她已有28岁,本身条件差,至今还没有对象,本人一身是病,所以在农村是很困难的,即使在工厂顶班劳动八小时,也似有困难。如能分配一个技术性的工作,如收发、文书、保管之类,对她的身体比较合适。这件事,在北京时曾向你说过,如有可能,恳请予以帮助,至为感激!

再,如能将她分配到同我们靠近些(如果我们长期在南昌的话),则更是我和卓琳的最大奢望了。”

“从今年1月份起,中央给我们的生活费是每月205元。1月份,曾请省革委会负责同志向你请示,这个数目是否是我们今后长期的固定的生活费用,未见复示。前几天,又收到2月份的,还是205元,我们当即了解这是新的规定。我们当照此规定,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当然坦率地说,这个数目对于我们这个九口人之家(我们夫妻,我的继母,五个孩子,还有一个卓琳姐姐的孩子也是我们供给的)是不无困难的,因为除邓林已有工资外(她本人病多,最多只能自给),我的大儿子邓朴方在医院每月需要35元左右(吃饭25元是医院规定的,抽烟及零用约10元),两个大学生每月30元左右,三人即需约90至100元。我们在南昌的三个人,只有100元开支。此外,我的小女儿毛毛、小儿子飞飞在公社劳动所得,只够吃饭,其他需用也要适当补助。再者,我们还得积点钱作为孩子们回家的路费(路远,每人来往约需100元左右)和回来时的伙食费(回家来总要改善一点伙食),以及每年总要补充一点衣物、日用品。这样算来,当然是紧的。但是,党既然作了这样统一的规定,我们没有理由提出额外的请求,自当从我们自己用的100元中,每月节约二三十元,积起来作为他们每年回家一次的路费。新的生活总会习惯的。”

“小孩子回来一次花钱太多,也很不容易。将来希望能先将毛毛调到能够靠近我们一些的地方。”

1970年9月13日,邓小平在给汪东兴的信中,又一次提到了儿女们的事:“我和卓琳的情形,同过去告诉你的完全一样,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晚上,读书、学习、看报、听广播,还做些家务劳动。除了去工厂外,未出院门一步。每天上工厂,有干部黄同志跟同。我们的生活日用,由黄同志和一战士帮助,所以没有什么困难。劳动成了我们最大的一种需要,虽然在盛暑,我们也坚持到工厂。在自己院里,还种了点菜蔬。我们对外没有别的来往,只同几个小孩通信。在医院的大儿子邓朴方,据说治疗方面有一点进步,过去非用人工挤掏,不能大小便,现在能自己小便,勉强能大便了。这使我们很高兴。他的生活由中央办公厅直接照顾(据说每月30元,伙食25元外还有5元零用,很好了)。大女儿邓林仍在河北宣化,他们学校还在搞运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分配。如果分配工作的时候,我们夫妇仍希望你能给以帮助(上次信提及此事)。其他几个孩子,都在农村劳动,一个在山西忻县,一个在陕北富县,一个在汉中宁强县。”

1970年9月,邓小平突然接到通知,说组织上认为邓朴方病情有所好转,决定出院,由一护理人员送来南昌同他们一块儿生活。

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太突然了。儿子病情究竟好转到什么程度、是否还需要继续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写信给汪东兴。

1970年10月17日,邓小平给汪东兴的信:“从邓林那里得知,邓朴方治疗确有进步,已可以自己小便,虽还很困难,但勉强可以自己大便。但是据我们揣想,他下半身还是完全瘫痪的,一切行动还要人搬动,不会好得这样快。如果邓朴方还是瘫痪的,行动必须有人帮助,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现在是三个老人,我的继母七十几岁了,我67岁了。卓琳虽只有55岁,病很多,身体还不如我们,高血压较严重(最近低压又由100上升到116,高压180),心脏病也在发展。我们是没有能力照顾他(朴方)的。更严重的是,我们深切地期望,邓朴方能够治好。现在病情既有好转,如可继续治疗下去,必能渐见大效。所以,我们恳切地希望他能在现在的医院里继续治疗下去。以我们现在的条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要求你的帮助,要求党的帮助。”

从信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当时焦虑的心情。如果儿子真来江西,不但他们三位老人无力照顾,儿子唯一获得治疗的权利也将丧失。

几个月后,邓朴方还是被赶出三〇一医院,送进北京社会救济院。得知此消息后,邓小平再次给汪东兴写信。

“东兴同志,又为我的大儿子邓朴方的事麻烦你。邓朴方现在的情形,我的妹妹邓先群最近去看了他,把情形写信告诉了我们。现将她的来信附上,不赘。我们上次给你写信,希望邓朴方能够继续治疗。现在既然无法继续治疗,清河疗养院的条件又是如此,我们做父母的,在情感上不能丢下不理。所以我和卓琳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邓朴方接到我们住地,同我们一块生活较好。当然,把他接回来,我们三个老人在护理上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上床下床都要人帮助搬动的。如果组织上能批准我们,有一个人帮助我们买买东西,做些杂务,同时护理一下邓朴方,那我们是非常感激的。如果组织上认为这个要求不合理,那我们夫妇也愿意自己照料邓朴方,因为这是我们不应回避的事情。不管领导上是否批准有一人帮助我们,我们决心请求组织上照上次的决定,派人把邓朴方送来南昌,恳请领导批准。如果领导上批准,请早点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好作准备,免得临时仓促。静候你的指示。”

1971年夏天,邓朴方获准到了江西。1972年,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和小儿子飞飞被分别安排进江西医科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学习(原文如此),令邓小平和家人喜出望外。4月22日,他再次提笔给汪东兴写了一封信。

“东兴同志:好久没有写信了。由于主席和你的帮助,毛毛和飞飞进学校的事情已经解决了,毛毛进南京医科大学,飞飞进南昌理工科大学(学无线电专业),学校选拔通知二十天前就到了……两个孩子得到这样的照顾,我们只能对主席和党表示由衷的感激!我们的情形一切照旧,不过我的继母三天后就要去天津帮助我的妹妹生产和带小孩,她七十几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几年来,在我们家里很劳累,所以我们劝她去天津一时期,比较松动一点。她走后,两个孩子上学了,家里就剩下我和卓琳,照顾一个残废的大儿子。因此,我暂时不能去工厂劳动,必得在家里做事(卓琳身体也不好)。我们想请一个人来帮助做做饭,特别帮助照顾残废人,已向领导提出,据说找人不易,工资较高(30元以上),且看找的结果如何。没有别的,就怕我和卓琳有一人生病就难办了。我的大儿子邓朴方,接回近一年了。一年来的观察,他的腰身以下虽然完全没有知觉(大小便也不自由),但机能似乎并未完全消失。据说,在医院诊断时也对此存疑,并曾有施行大手术、打开看看的拟议,后因送到救济院而未果。我们总希望还能有一次医治的机会,如果有可能再送回医院治疗,或施行手术。对此,我实在不好意思向党提出。”

1976年后,邓小平对卓琳说:“因为我们的事连累了孩子们,今后我们要对他们好些。”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8 个评论)

0 回复 浮平 2022-12-30 01:12
邓也好,汪也好,有不同意见也好,交流方式不够理想也好,不都应是管理层的合作关系吗,搞得像个战争时期的敌后武工队似的,满脑子的“判变投降”啊,你死我活啊,总是一种两极化的敌我思维。 这些均反应出专政集权制度不透明不文明的主观政治结构和方式,正是需要改变的落后性。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26
“落”后的邓小平,1969年10月,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下放到江西南昌,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住在南昌步兵学校将军楼(现南昌陆军学院一号楼)。1973年2月,邓小平恢复工作,离开了工作生活3年零4个月的新建县。
1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27
邓小平旧居与劳动车间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望城镇,包括“小平楼”、“邓小平小道”、“小平车间”及“小平广场”4处,2000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28
邓小平旧居与劳动车间之间的小道被称为“小平小道”。“小平车间”为邓小平当年劳动的车间,现陈列有他使用过的工作台、劳动工具、机床设备等。“小平广场”建在新建县麻棉厂前的一块空地上。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29
这就是文革中走资派邓小平住的”牛棚“。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0
1972年9月,邓小平向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希望能到井冈山、赣州老区考察。经江西省革委会请示中央,本月底得到批准。江西省革委会安排:邓小平外出按省级干部对待,配备伏尔加轿车,所去地方由省里先打招呼,以便接待。

  11月下旬,邓小平从吉安回到南昌。得到可以外出参观不受限制的通知后,决定再下赣南,到原中央苏区参观。

  1973年2月7日,邓小平和卓琳离开南昌前往景德镇。进入进贤县时,他向陪同人员提出要求见见在进贤县中共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劳动的原秘书王瑞林。四天后,邓小平夫妇从景德镇返回南昌途中,得到中共中央同意他见王瑞林的通知,当天中午,邓小平到达进贤县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向干校负责人提出带王瑞林回南昌住两天,得到同意。
1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1
在江西省会南昌市西南方向,有一片丘陵,因为地势较高,可远南昌城区,故被称作"望城岗"。附近有所绿树环抱的某军区步兵学校("文革"开始不久步兵学校调离,校址由某炮团驻守)。在校园内,有一所二层小楼,人称"将军楼"。

将军楼的住户,迎来了在这里生活的第一天。起得很早,这也许是多年戎马生涯中养成的习惯吧。只见他披着上衣走下楼梯,然后穿过一楼客厅向楼外走去。在院子里,他伸开双臂,活动活动筋骨,就迈开脚步,快步地顺着院内的竹篱笆墙散起步来。大概是觉得在小院落里环绕散步,不如到院外去好,所以想到外边看看。突然,他往外走的脚步一下子停住,锐利的双眼落在院门口站岗的两名解放军战士身上。他看到了两双警惕的眼睛正望着自己。转过身来一看,戎装整齐的黄文华正站在楼门口,一双眼睛也在注视着自己。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4
此时此刻,邓小平明白,居住环境虽然幽静宜人,但他们仍然是"囚徒",是住在将军楼里的"囚徒"。想到这里,邓小平转过身来,继续在院内散起步来,把所有注视他的目光远远地甩在身后。
1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5
邓小平有经常散步的习惯,但是,由于不得随意外出,不得与外人接触的管理规定,他就只能在将军楼的院落里走动。天长日久,就在院里踩出了一个环形的平整小道。历史的见证人黄文华曾感慨地说:"邓小平同志在这条小道上,来回走过千百次,他留下的足迹将使这里的人们永远怀念和他一起度过的那些岁月。"

每天早晨起来,邓小平总是径直走下楼,在院子里散步。特别是睡完午觉醒来,则必须围绕着院子走上几十圈,这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夏,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他散步的姿势也很特别:头略低着,左手插在裤兜里,右手作前后摆动,胸膛挺直,完全像一个斗士,决不是像一般人双手背后,悠然踱步。他迈动的步幅也很大,而且走得十分急促、敏捷,相当于行军的速度,决不是像常人散步时的四方步或八字步。

后来到邓小平身边生活的女儿毛毛,在回忆父亲散步的情形时说:"他沉思不语,步伐很快,就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着。……看着他永远那样认真、永远那样沉静的神情,看着他向前迈出的快速而稳健的步伐,我想,就在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随着前进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确,更加坚定起来。这些思想的蕴蓄成熟,是否已为日后更加激烈的斗争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呢?"

作为邓小平夫妇的"管理秘书",实际上的监护人黄文华,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生中将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

黄文华是一个连级干部,曾在江西省某军分区宣传科任干事,当过"文革"初期"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的教员。他是在回家探亲时被急电招到省军区报到的。受领监护和监管任务后,他确实感到过为难。不过,作为军人,他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一任务。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5
当天晚上,黄文华听说邓小平找自己有话谈,就来到二楼邓小平房间里,等他在客厅沙发里坐好,邓小平就直截了当地讲:"你就叫我老邓,不要叫别的,这样还自然。"黄文华答应了。这样就解决了当时他怎样称呼邓小平的问题。

邓小平夫妇又忙碌了几天,待生活用品准备大体就绪,就提出要去附近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黄文华来到修造厂,又详细地了解了工厂准备情况。

其实,在邓小平来江西以前,就有了邓小平夫妇到这家工厂"劳动改造"的安排,当时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兼保卫部长陈昌奉就曾专程到该厂交代了三项具体任务,通过"长期参加劳动,改造世界观"。

该厂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罗朋是广东人,曾在刘伯承、邓小平麾下工作过,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后来随军南下,全国解放后,担任过海南岛公安局局长,1956年上调公安部任某局副局长,1959年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中被降职下放到江西省,"文革"初期,又被下放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任职。很显然,由罗朋这样的"老公安"、"老部下"来安排邓小平夫妇"劳动改造"的具体事宜是经过反复考虑的,也许是为确保邓小平夫妇人身安全,也许是让罗朋"戴罪立功",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

受领任务后,罗朋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具体布置迎接邓小平夫妇来厂劳动的各项准备工作。除了了解工厂职工思想情况,规定保密制度,整理厂容,撕去"打倒刘邓陶"标语、大字报以外,还决定把邓小平夫妇劳动地点定在老工人多、人员素质好的修理车间。车间主任陶端是厂党支部委员、老工人,执行任务很坚决、可靠。

了解完上述准备情况,黄文华又专程到省革委会核心小组去请示邓小平夫妇现在能否去工厂劳动,获准后,他又赶回步校将军楼,面见邓小平。

邓小平又催促说:"我离开北京到江西时,汪东兴找我谈过,让我来这里长期住下去,通过劳动搞点调查研究,改造思想,现在来了几天了,你看什么时候开始劳动?"当黄文华讲明天不下雨就可以去时,他连声说行。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6
1969年11月9日上午,邓小平夫妇穿好了新做的劳动服,由黄文华陪着,走出步校大门,下了坡岗,沿着一条沙土大路,向拖拉机修造厂走去。

途经长途汽车站时,引起了等候汽车和过往行人的注意。他们虽然不敢走近观看,但却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确,一对老年夫妇身着劳动服,身后跟着名年轻军人,自然是引人注意。

这情景使监护人黄文华格外不安,因为他对邓小平夫妇的安全负有绝对责任。在当时动荡的年代里,如果邓小平来江西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的消息传开,不要说"造反派"前来揪斗,兴师问"罪",就是在途中被群众围观也是很危险的事情。他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罗朋。

罗朋做过公安工作,对安全问题十分敏感。从见到邓小平夫妇第一天起,更增强了他的这种责任感。作为老部下,看到老首长消瘦憔悴的面容,感到十分辛酸。但在当时,他也只能以默默的行动表示对邓小平夫妇的照顾。

邓小平夫妇来工厂的那一天,听完罗朋关于工厂情况的简明叙述,邓小平没有言语,不过,他对安排给他们的休息室表示满意,说了声"好"。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6
当他看到厂房周围和各车间里不仅没有大字报、标语,而且打扫得很干净时,用惊奇语气询问:"这里没有红卫兵?"

罗朋答道:"没有红卫兵,也没有造反派。这个工厂老工人占多数,都是农村来的,是很本分的工人。"听完回答,邓小平点点头,表示理解。而邓小平的问话,却引起了罗朋的深思。他想:邓小平、卓琳每天往来于步校和工厂之间,如果走大路,要绕个大弯,多走一里多路,特别是要经过长途汽车站。邓小平年已65岁,"文革"初期遭受巨大冲击,心情极不愉快。如果在大路上再遭到些无理取闹的人胡搅蛮缠,势必给他以更大刺激。所以,得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7
随后,罗朋、陶端到工厂后院仔细观察,准备把厂区围墙开个小门,经过山坡和田埂,只需要20分钟左右,走一公里,就可到达步校。经过黄文华同意,罗朋等带领工人做好门框,门上配了锁。又沿着西侧山坡修了条小路,铲除荆棘,移开乱石,加宽田垄,遇到坑坎就填满铲平。几天后,小道修好了。

从此,邓小平夫妇去工厂劳动方便多了,既节省行走时间,又避开了行人。这样,每天早晨7点45分、中午11点半,邓小平夫妇都在黄文华"陪同"下,走在这条新修的小路上,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小路变得平整、坚实。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7
不幸的是,一天中午从工厂回来时,走在小路上的邓小平脚下绊了一下,跌了一跤。对他这样一位60多岁的老人来说,这一跤很重了。但是,邓小平没等别人上来搀扶,就马上自己站起来,拍了拍身上沾的土,顽强地一瘸一拐地走了回去。第二天,他没能到工厂劳动。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38
当工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很不安。罗朋等又带领工人们把小路又修了一遍。他们实在不愿意这位不幸的老人再遭遇到什么不幸。

这条由工人们修整的,印满邓小平夫妇足迹的小路被称为又一条"邓小平小道"。它是邓小平夫妇含辛茹苦的记录,是工人们关心爱戴邓小平的历史见证。

  这位将军楼里的"囚徒",在"邓小平小道"上急速行走着。跌倒了,站起来,又跌倒,再站起来,"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43
工人们对邓小平如此之好。而邓小平却让终身制的工人下岗了。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47
在邓小平出发之前,周恩来亲自给江西省的领导打电话,要求对邓小平给以保护照顾。住房要独门独院,确保安全;劳动要挑些轻活;住处跟劳动的地方不要距离太远,远了派车不太好,步行太久或坐公共汽车也不安全。
江西方面按照总理指示,作了很好的安排。到南昌两天后,邓小平被送到了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住在福州军区步兵学校院内的一处独家楼院——将军楼。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47
这座楼是上世纪50年代末仿苏式建筑建造的两层楼房,楼前种着山茶花、桂花等树木,楼后有一片菜地,可以种菜改善生活。环境幽静,没有人打扰。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47
邓小平一家住在二楼,秘书、警卫等人员住在一楼。邓小平夫妇的卧室,在楼上一个整洁的房间内。
0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12-30 01:48
邓小平夫妇劳动的单位,是住处附近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厂里的负责人罗朋,是邓小平在二野时的老部下,正好方便关照。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yongbing1993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2.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3.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4.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5.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6.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7.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8.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9.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10.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11.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12.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13.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14. 邓小平在反右文革中做了什么? [2021/10]
  15. 蒋介石国民党的贪污腐败 [2021/07]
  16.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17.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18.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19.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20.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21.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22.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23.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24.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25.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26.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27.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28.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29.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7-21 05:3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