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资派强迫下岗工人中的女工们

作者:yongbing1993  于 2023-5-13 20:4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37评论

走资派强迫下岗工人中的女工们




真相求索不管对以前的观众还是现在的观众,都具有强大吸引力。对于走资派邓小平朱裕基对国有企业的解散美其名曰“改革“,早已蜕化变质为复辟资本主义私有化铺路,成了古今中外最大的谎言和忽悠,对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背判,是反动,是复辟,是伪改革,所以工人阶级尤其是下岗工人强烈反对。

走资派邓小平朱裕基们的伪改革意味着几千万熟练工人一刀切地失业,强迫几千万工人下岗。走资派邓小平朱裕基们的伪改革意味着新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被强迫解散,成为一盘散沙。走资派邓小平朱裕基们的伪改革意味着新中国的工人们昨天创造的财富和已有的福利全部强行被剥夺。走资派邓小平朱裕基们的伪改革意味着新中国的工人们的生活负担在加重,不少工人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少被强迫下岗工人中的女工们无奈为生存出卖肉体当了妓女。走资派邓小平朱裕基们的伪改革意味着权贵和富人们对公共财产和国有财产的瓜分与掠夺,四十多年来让少数人先富制造了无数资本家。

就是走资派邓小平朱裕基们的伪国企改革时代巨变中工人阶级中的每一个下岗工人的剧痛下。走资派邓小平篡权上台后不久就开始所谓的“国企改革“已经来临,而懵懂的工人们还不知情,他们还沉浸在厂区里工作生活。但被安排好的生活和优越的福利一旦失去,更让工人们无所适从……。或者他们也隐约感觉到了崩塌的前奏,但不愿意去相信,一辈子依靠信任集体,怎么能接受被抛弃。

据报道仅97—98年东北就有12%的工人下岗,冰冷的数字背后全是血泪,没有工资也没有福利了,吃饭都成了问题,那个年代多少东北男人自行车后座上载着卖淫的妻子……实在无以为生了,只好出卖最原始的肉体。《漫长的季节》这部电视剧中也还原了这一悲哀场景。中年下岗的巧云去坐台,陪酒间隙给孩子唱《小星星》,实则她内心的光已经全部熄灭,而生活的压力还是如影随形……。

转载《“铁饭碗”砸碎后,一代工人的沉浮与迷茫》

《阴云下的女性与家庭》

2002年,社会学家潘绥铭、黄盈盈等人曾在东北进行了一次关于东北小姐的调查研究。在他们访谈的103位小姐中,拥有城市户口的人占到95%,她们大多在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下岗后,又做过美容美发、按摩、保姆、小商贩、服务员等活计,最后在工作带来的收入、声望、权力等综合回报的考量下,选择了性服务行业。和民谣里唱的一样,上有老、下有小是这些下岗妹的普遍处境,为了家计,她们不得不出来工作,为了颜面,她们不得不到离家远一点的地方上班,最后又为了能时常回家照料老人孩子,首选离家50公里以内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下走出家门,参加劳动。“男女都参加工作,共同挣钱养家”成了许多中国人对男女平等的朴素理解,也是中国家庭普遍采取的经济策略。另一方面,女性又需要勤俭持家,承担家务劳动。

走资派邓小平朱裕基们强迫解散国运企业,让几千万的熟练工人被迫下岗,在下岗工人中的女工们下岗之后,被迫破坏了她们获取经济收入的渠道,却没有减轻其养家的负担,在生计与家务的双重重压下,女性大多只能就近找活路。

提供性服务看起来像是一种自暴自弃式的对抗,但从潘绥铭的研究来看,性工作恰恰是出于理性计算,女工们并非从骄傲的工人一坠为堕落的小姐,而是从稳定体面的单位跌入缺乏尊严与保障的非正式就业,在洗碗工、小商贩与小姐之间进行转换只是一种“职业平移”现象。因为性的关系,东北小姐的困境显得尤为突出,事实上,还有很多下岗女工都面临着相似的处境。

女性工人们在1970年末,城市劳动年龄内妇女的就业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而在90年代下岗人员中,女性却占大多数,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数据显示,这一比例在2000年达到57.5%。同期,社会上又刮起了一阵“妇女回家”的风潮,女性再就业比率远低于男性,仅占再就业群体中的38.8%。

要求妇女回家,一来对人们的情感和观念造成冲击,二来,这种看似回归家庭内部传统性别分工的做法实际损害了许多普通双职工家庭的利益,它打破了这种家庭生计的策略,也打破了原有的家庭关系、女性的尊严感和意义感。

1990年代中期,出现了“二保一”、“一家两制”的说法,意思是双职工家庭下一个、留一个,一个进市场,一个保体制。总体来说,双职工家庭保工资更高的丈夫,让妻子下岗,下海经商创业的也是丈夫较多,妻子要么留在家中,要么尽力挂靠在体制内,给家庭一个收入稳定的象征和安全兜底。

女性工作的意义逐渐从“劳动光荣”、“自立自强”下沉为“养家糊口”。对比第一期和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调查”数据,1990-2000的十年之间,为维持家庭和个人生活而工作的女性上涨了13.6%, “经济上自立”、“充实生活”、“发挥才能”等动机全部呈负指数下降,“为社会做贡献”一栏甚至从40.1%跌落至5.8%。与此同时,2000年,有37.3%的受访女性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甚至于许多当过领导、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赞同此种说法。

蒋永萍和美国明尼苏达圣克劳德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左继平于2005年到2007年间,在北京、上海、兰州等城市就城镇妇女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了调查访谈。她们的采访对象大多都经历了下岗潮,其中已婚妇女按对家庭和工作的投入多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回归家庭型;兼顾工作和家庭型;倾向工作和事业型。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女性往往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追求,较强的社会家庭支持帮助她们冲破了充满性别歧视的就业和工作环境。这部分女性是少数,更多的还是为了家庭不得不工作,或者在职场大环境对女性不友好情况下退守家庭的妇女,她们的家庭婚姻关系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动荡中经受着挑战。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周舒璇对下岗工人婚姻状况的大体印象。她告诉界面文化,下岗人群中离婚率普遍很高,一是家庭的困难增加了夫妻双方的争吵概率,二来,为家庭生计,夫妻双方往往异地而居,在不同的地方打工或照顾老人孩子,分居离异的案例非常多。

丈夫经济能力强,妻子安心在家相夫教子,也未必能家庭美满。蒋永萍至今记得自己在兰州采访过的一位家庭主妇。黄女士原本所在的单位连续几年走下坡路,2005年,她终于下定决心买断工龄,回家操持家务和子女教育。一方面她的儿子上学离家较远,成绩也不太好,黄女士想花更多时间照顾辅导他,另一方面,自己的丈夫是电视台编导,收入不错,一直在积极鼓励她回家。黄女士在采访之中反复强调相夫教子的必要性,可是又对自己买断工龄的决定感到后悔,长期居家后,她发现自己在社会交往上变得笨嘴拙舌,面对婚姻,又有极深的恐惧,害怕自己越来越配不上步步高升的丈夫。有一次,她问丈夫出差带几个记者,男的还是女的,丈夫只回了她一句话:“你好无聊。”

猜忌、冷漠、贫困、家暴,很多下岗家庭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这些问题,比这更普遍的,是隐秘难言的暗流涌动。考上市重点中学的李默和双雪涛享受着镀金的夏天,骑着自行车满世界借钱凑学费的母亲被他们有意无意地抛在脑后。那是介于儿童和少年之间的年龄,对时代大震荡的一种迂回反馈——目视自己如新星升起在两个行将淘汰的老工人头顶,陶醉于肩上的重担与厂房外的无限可能,同学的哂笑、老师的冷眼、身上的旧衫、父母的命运、旧居的乡愁,通通延迟至夏日的尽头,而停驻进生命的长河。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37 个评论)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0:56
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下走出家门,参加劳动。“男女都参加工作,共同挣钱养家”成了许多中国人对男女平等的朴素理解,也是中国家庭普遍采取的经济策略。另一方面,女性又需要勤俭持家,承担家务劳动。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0:57
关于东北小姐的调查研究。在他们访谈的103位小姐中,拥有城市户口的人占到95%,她们大多在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下岗后,又做过美容美发、按摩、保姆、小商贩、服务员等活计,最后在工作带来的收入、声望、权力等综合回报的考量下,选择了性服务行业。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0:58
走资派邓小平朱裕基们强迫解散国运企业,让几千万的熟练工人被迫下岗,在下岗工人中的女工们下岗之后,被迫破坏了她们获取经济收入的渠道,却没有减轻其养家的负担,在生计与家务的双重重压下,女性大多只能就近找活路。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0:59
提供性服务看起来像是一种自暴自弃式的对抗,但从潘绥铭的研究来看,性工作恰恰是出于理性计算,女工们并非从骄傲的工人一坠为堕落的小姐,而是从稳定体面的单位跌入缺乏尊严与保障的非正式就业,在洗碗工、小商贩与小姐之间进行转换只是一种“职业平移”现象。因为性的关系,东北小姐的困境显得尤为突出,事实上,还有很多下岗女工都面临着相似的处境。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0
女性工人们在1970年末,城市劳动年龄内妇女的就业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而在90年代下岗人员中,女性却占大多数,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数据显示,这一比例在2000年达到57.5%。同期,社会上又刮起了一阵“妇女回家”的风潮,女性再就业比率远低于男性,仅占再就业群体中的38.8%。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0
要求妇女回家,一来对人们的情感和观念造成冲击,二来,这种看似回归家庭内部传统性别分工的做法实际损害了许多普通双职工家庭的利益,它打破了这种家庭生计的策略,也打破了原有的家庭关系、女性的尊严感和意义感。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1
1990年代中期,出现了“二保一”、“一家两制”的说法,意思是双职工家庭下一个、留一个,一个进市场,一个保体制。总体来说,双职工家庭保工资更高的丈夫,让妻子下岗,下海经商创业的也是丈夫较多,妻子要么留在家中,要么尽力挂靠在体制内,给家庭一个收入稳定的象征和安全兜底。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1
女性工作的意义逐渐从“劳动光荣”、“自立自强”下沉为“养家糊口”。对比第一期和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调查”数据,1990-2000的十年之间,为维持家庭和个人生活而工作的女性上涨了13.6%, “经济上自立”、“充实生活”、“发挥才能”等动机全部呈负指数下降,“为社会做贡献”一栏甚至从40.1%跌落至5.8%。与此同时,2000年,有37.3%的受访女性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甚至于许多当过领导、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赞同此种说法。
2 回复 浮平 2023-5-13 21:02
yongbing1993: 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下走出家门,参加劳动。“男女都参加工作,共同挣钱养家”成了许多中国人对男女平等的朴素理解,也是中国家庭普
你得有工作给男女双双啊。毛时代整天搞运动,搞阶级斗争也叫工作?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2
蒋永萍和美国明尼苏达圣克劳德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左继平于2005年到2007年间,在北京、上海、兰州等城市就城镇妇女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了调查访谈。她们的采访对象大多都经历了下岗潮,其中已婚妇女按对家庭和工作的投入多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回归家庭型;兼顾工作和家庭型;倾向工作和事业型。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女性往往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追求,较强的社会家庭支持帮助她们冲破了充满性别歧视的就业和工作环境。这部分女性是少数,更多的还是为了家庭不得不工作,或者在职场大环境对女性不友好情况下退守家庭的妇女,她们的家庭婚姻关系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动荡中经受着挑战。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2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周舒璇对下岗工人婚姻状况的大体印象。她告诉界面文化,下岗人群中离婚率普遍很高,一是家庭的困难增加了夫妻双方的争吵概率,二来,为家庭生计,夫妻双方往往异地而居,在不同的地方打工或照顾老人孩子,分居离异的案例非常多。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3
猜忌、冷漠、贫困、家暴,很多下岗家庭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这些问题,比这更普遍的,是隐秘难言的暗流涌动。考上市重点中学的李默和双雪涛享受着镀金的夏天,骑着自行车满世界借钱凑学费的母亲被他们有意无意地抛在脑后。那是介于儿童和少年之间的年龄,对时代大震荡的一种迂回反馈——目视自己如新星升起在两个行将淘汰的老工人头顶,陶醉于肩上的重担与厂房外的无限可能,同学的哂笑、老师的冷眼、身上的旧衫、父母的命运、旧居的乡愁,通通延迟至夏日的尽头,而停驻进生命的长河。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3
丈夫经济能力强,妻子安心在家相夫教子,也未必能家庭美满。蒋永萍至今记得自己在兰州采访过的一位家庭主妇。黄女士原本所在的单位连续几年走下坡路,2005年,她终于下定决心买断工龄,回家操持家务和子女教育。一方面她的儿子上学离家较远,成绩也不太好,黄女士想花更多时间照顾辅导他,另一方面,自己的丈夫是电视台编导,收入不错,一直在积极鼓励她回家。黄女士在采访之中反复强调相夫教子的必要性,可是又对自己买断工龄的决定感到后悔,长期居家后,她发现自己在社会交往上变得笨嘴拙舌,面对婚姻,又有极深的恐惧,害怕自己越来越配不上步步高升的丈夫。有一次,她问丈夫出差带几个记者,男的还是女的,丈夫只回了她一句话:“你好无聊。”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6
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工人们在1970年末,城市劳动年龄内妇女的就业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06
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下走出家门,参加劳动。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10
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体系

妇女解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解放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妇女运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妇女解放的正确道路并进行理论的概括,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毛泽东是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始终重视妇女的解放发展,重视发挥妇女的作用,对妇女运动和妇女解放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和科学总结,形成了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体系,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妇女解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武器。

关于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即四条绳索。1927年毛泽东到湖南5个县考察后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中专门分析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指出,中国的男子普遍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利的支配,即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支配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基础上,结合中国私有制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四条绳索”理论,更加鲜明和形象,由此便抓住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奠定了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思想的基石。

关于妇女解放的前提——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既然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封建宗法制度,实质是阶级压迫,因此,毛泽东提出“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即只有推翻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广大劳动妇女才能摆脱四条绳索的束缚,摆脱阶级压迫。毛泽东同时又指出,经济斗争是推翻四种权力束缚的基础,革命的顺序是先进行政治斗争,并随即开展经济斗争,“至于家族主义、迷信观念和不正确的男女关系之破坏,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关于妇女解放的根本条件——经济解放、经济独立。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参加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的思想,提出妇女解放首先要取得经济解放,获得经济独立,基本途径是参加生产劳动,认为妇女不参加生产劳动,就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其他一切方面的平等地位都是空话。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夫权这种东西,自来在贫农中就比较地弱一点,因为在经济上贫农妇女不能不较富有阶级的女子多参加些劳动,所以她们取得对于家事的发言权以至决定权的是比较多些。”

关于妇女解放的主体力量——广大劳动妇女。确定主体力量问题在妇女解放中至关重要。毛泽东一贯主张妇女自己起来解放自己。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指出,“烈女祠、节孝坊要由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妇女遭受的歧视是社会的歧视,不是两性间的问题,妇女遭受的压迫是社会的压迫,也不是两性间的问题,因此,无论男女都要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汉奸、顽固分子、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妇女同胞更应自己站起来,打破那种社会的歧视与社会的压迫。妇女要同男子一样,有自由,有平等”,妇女要求得解放,“必须依靠妇女自己的努力争取权利”。毛泽东深刻指出了妇女解放必须唤醒妇女的主体意识,推动妇女去斗争,去争取权利。在这一思想引导下,中国妇女解放从狭隘的从男人那里争取权力转向投身民族民主革命洪流,妇女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支强大力量。

关于妇女解放的道路——与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在争取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中实现妇女解放。走何种道路是中国妇女解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由中国国情和妇女发展状况决定的。毛泽东在1932年6月签署发布的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6号训令中指出,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的胜利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女生队成立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责任,不但男同志应当承担,女同志也要承担;如果中华民族不能解放,妇女也得不到解放。”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明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指出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社会解放,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解放动,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真正求得社会解放,就必须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来参加;同样,要真正求得妇女自身的解放,妇女们就一定要参加社会解放的斗争。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阐明了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指明了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

关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最终实现——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阶级社会消灭后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关于妇女究竟解放了没有,社会上有很多讨论。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推翻了压在妇女身上的三座大山,男女平等也得到了宪法保障,妇女已经获得了彻底解放。1956年10月,毛泽东在同来访的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谈话时指出,宪法只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实际的执行同宪法条文还有差距。妇女的权利在宪法中虽然有规定,但是还需要努力执行才能全部实现。这就明确指出了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和现实中的男女平等还存在差距,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切实落到实处,还需要长期努力。至于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毛泽东认为“只有当阶级社会不存在了,笨重的劳动都自动化了,农业也都机械化了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关于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是决定革命和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力量。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时就注意到了妇女的作用,指出:“妇女是一个伟大的力量,不可不加注意。”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次赞扬妇女在革命中的伟大作用。1929年,毛泽东在为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起草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妇女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一个力量的观点,指出:“妇女占人口的半数,劳动妇女在经济上的地位和她们特别受压迫的状况,不但证明妇女对革命迫切的需要,而且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一个力量。”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农村进行了大量调查后,进一步认识到,妇女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在苏区是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在查田运动等各种群众斗争上,在经济战线上,在文化战线上,在军事动员上,在苏维埃的组织上,都表现出她们的英雄姿态与伟大成绩。关于妇女参加抗战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半数的女同胞积极参加,就不能彻底成功”,“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要是没有女子参加,就做不成气。我们打日本,没有女子参加,就打不成;生产运动,没有女子参加,也不行。无论什么事情,没有女子,都绝不能成功”,“妇女的伟大作用之一在经济方面,没有她们,生产就不能进行”,“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等等,由此提出了“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1964年,毛泽东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同青年谈话时指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妇女是决定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是社会革命“酵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理论上,深刻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在实践上,激发了广大妇女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热情和力量,一代又一代妇女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妇女自身解放前赴后继,不懈奋斗。

关于妇女解放与婚姻家庭的关系——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是妇女解放的严重障碍,破除旧的婚姻制度,建立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是妇女解放的重要任务。五四运动前后,特别是1919年11月长沙赵五贞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而自杀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在12天内连续发表10篇相关文章,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旧道德、旧礼教和包办婚姻,强调婚姻问题是个社会问题,赵五贞自杀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的不能自由”造成的,根源是万恶社会,号召全国青年男女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针对中华苏维埃政府废除买卖包办、实行结婚离婚自由的民主主义婚姻制度,1934年毛泽东在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向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称赞这种婚姻制度打破了数千年束缚妇女的封建锁链,建立了适合人性的新规律,使广大群众在男女关系上得到解放,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之一。

关于妇女组织和妇女工作——重视妇女工作,健全妇女组织,培养妇女干部。毛泽东认为,妇女解放不仅要靠妇女个体的觉醒,还要走组织起来的道路。毛泽东阐述了妇女组织起来的意义及作用,指出,“女子有力量,还要加上一条结团体”,“妇女同胞结团体,为的是什么?是为了争取妇女们的自由与平等”,“没有团体,这种力量是散的、零碎的”,“有了团体,心就齐了,力量就结合起来了,就能齐心合力干大事”,“全国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同胞,都结成了团体,这个力量更大了;全世界十万万的妇女们,都结成了团体,大家都懂得了世界上的事情,都懂得了世界上的道理,齐了心,那么,就成了更雄伟的力量,谁敢欺侮,谁就在她们面前毁灭。”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主张保护妇女儿童利益,把妇女组织起来,以平等地位参加有益于抗日战争和社会进步的各项工作,实现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

毛泽东非常重视妇女干部在妇女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没有一批能干而专职的妇女工作干部,要开展妇女运动是不可能的”,而“我们历来最缺少的干部是妇女干部”,因此提出必须补救这个缺点,并提出不仅要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干部,而且要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干部。

关于妇女工作,毛泽东强调妇女工作应从生产入手,要重视提高妇女在经济、生产上的作用。1940年,在给中央妇委一份报告的复信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妇女的伟大作用之一在经济方面,没有她们,生产就不能进行,而边区妇女工作之少成绩,我看主要在没有注意经济方面。”进一步阐明了妇女工作只要重视提高妇女在经济、生产上的作用,其他一切政治上、文化上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他批评党内外歧视和轻视妇女的思想,主张全党支持妇女工作。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妇女工作的思想,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重要思想,为党进一步加强对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的领导提供了理论支撑。

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实践性。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将妇女解放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推动妇女解放运动融入民族民主革命,与中国革命相辅相成。同时,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始终是基于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妇女运动实际的广泛深入调查和深刻分析,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同时又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妇女运动实践中,不断检验、总结和丰富,是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11
在毛泽东时代,女性被赋予“可以顶半边天”的角色,“大跃进”和“上山下乡”时期,女性承担和男性同样的体力劳动,女性的公共社会地位得到认可。

与此相比,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收入上整体落后于男性,女性社会地位下降;而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政府回归家庭的号召下,女性成为家庭维稳的中坚力量,社会角色被边缘化。
2 回复 浮平 2023-5-13 21:11
你得有工作给男女双双啊。毛时代整天搞运动,搞阶级斗争也叫工作?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12
与旧社会相比,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提高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到建政过程中,许多女性的贡献和地位得到认可和尊重。例如1925年加入中共的邓颖超,在党内享有高威望,宋庆龄担任中国的国家名誉主席,肯定其在国共合作、联俄联共、团结抗战、携手建国、共商国是、共筑和平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被写进宪法,从法律上认可女性地位。除此之外,1950年中国通过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女性被允许自由离婚,对经历过旧社会的女性来说,这是改变人生的重大决策。

建国初期,中共对妓女进行改造。1949年的北京,有237家妓院被关闭,1303名妓女被送进生产教养所改造。此后上海等地效方,妓女改造波及全中国。

彼时民间流传的“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中国将鬼变成人”则贴切概括了妓女改造的情况。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3-5-13 21:17
毛泽东时代:“妇女能顶半边天”。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8年,1957年全社会高举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旗,力求全面解放妇女,进入妇女大跃进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更引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提倡女性与男性一样进行劳动生产,一同建设社会主义。

“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当时指女性潜力巨大,凡是男性能做到的,女性也一样可以。在中国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一人要顶两人干,妇女要赛过男子汉”的口号。

山东姑娘郝建秀因摸索出改进整个纺织业产量,而受到时任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接待。郝建秀也成为“铁姑娘”典型中的一员。彼时“铁姑娘”被认为是对女性坚毅品格的赞誉。但这同时也是建国后,女性去性别化参与生产建设的例证。

郝建秀后来受中共培养成为正部级官员,是为数不多的女性高官, 彰显中共对”铁姑娘“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生育,从1949年到1953年间,中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人口新增一亿人。许多生育多的女性被授予“英雄母亲”、“光荣母亲”的称号。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yongbing1993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2.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3.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4.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5.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6.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7.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8.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9. 邓小平在反右文革中做了什么? [2021/10]
  10.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11. 蒋介石国民党的贪污腐败 [2021/07]
  12.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13. 质疑病毒外泄 美国民众要求白宫公布化武基地关闭原因 [2020/03]
  14. 从军长到伙夫都是一样苦但胜了 [2021/11]
  15. 毛泽东的方向,是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 [2020/04]
  16.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17.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18.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19.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20.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21.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22.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23.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24.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25.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26.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27.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28.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29.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30.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8-10 22: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