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邓小平在反右文革中做了什么? [2021/10]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面对强敌!毛泽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当时普遍存在于人们脑海里的几个疑问,这几个疑问我们归纳总结一下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
第二:如果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
第三:如果确定了是持久战,那么这场持久战具体该怎么打?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当时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就产生了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亡国论,一种是速胜论。
“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论持久战》
这种观点体现在某些高层身上,就可能会出现妥协、投降的种种举动,比如后来的投降派代表——汪精卫。同样的,速胜论的观点也有极大的危险性,它同样会牵扯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比如,如果你认为中国可以速胜,那么对于是否还需要广泛的发动游击战争这个问题,你的答案可能就是否定的,因为马上就可以速胜了嘛,对不对?那还有啥必要去发动敌后游击战呢?所以,对于“亡国论”和“速胜论”就有加以驳斥的必要。
毛泽东是如何分析这场战争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论》
《论持久战》首要分析的,也是日本和中国两个方面的特点,只有把双方都分析透彻了,你才能看到矛盾的发展趋势和前途,也就是说的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和前途。于是《论持久战》正式拉开序幕。
首先日本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强表现在其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能力三个主要方面。第二,它的战争是退步和野蛮的。
其退步性表现为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是其国家内部矛盾积累到不得不举行大规模的冒险战争的背景下发动的,它是一场侵略其他国家的战争,不仅遭到被侵略国的举国抵抗,而且还会遭遇日本本国人民的反对。
其野蛮性表现在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因此其侵略手段带有极强的暴力和野蛮。
这种野蛮性,又激化了中日矛盾,以及日本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由此使得自己最大程度的陷入孤立。
日本强而不大。这种强而不大,体现在其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军事力量的补充几个方面,这决定了其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这一个特点,也为毛泽东预测日本将来必将继续南下,占领西太平洋提供了依据。
日本虽然能得到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是必将遭到更为强大的反法西斯力量的反对,且后者力量会不断增长,逐渐抵消前者的援助力量。
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以上几点,是《论持久战》总结的日本方面的四个特点,其后所有的战争形态都是由这些特点发生和衍变出来的。
而中国方面呢?也有四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弱国,这种弱体现在我们的军事力、经济力、政治组织能力,皆不如日本,且差距很大。第二,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
我们的正义性体现在我们举行的战争,是反对侵略的战争,这个战争必将得到全国所有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的全体支持,能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甚至得到日本本国人民的同情。
而我们的进步性,体现在已经开始觉悟起来的全体中国人民。这种进步性与一般的进步性有质的不同。之前,我们说太平天国是进步的,辛亥革命是进步的,北伐战争是进步的,这没有错。
可是这种进步只有量的积累,却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这是因为中国最为广大的群众无产阶级还没有觉醒。
直到共产党以及由它领导的军队出现,中国的广大群众、无产阶级才开始觉醒起来,才逐渐的被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广泛的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统一战线。
第三,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撑起长期的战争。
第四,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够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这是由于它的正义性和进步性规定的。
以上日本、中国不同方面的不同特点,是刚好对应和矛盾着的。
这些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场中日战争,其实背后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中,将逐渐依据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的现象层面的东西,就由这些基本特点发生和衍变出来。
比如,日本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能迅速占领上海、南京、太原等地,几乎可以说已经占据了半个中国,这一点就是由于它是一个军力、经济力、组织力极强的国家的特点决定的。
但是呢,它只能占领某个省的主要城市,而在城市周围的广大农村地区,它却无论如何无法占领了,这是因为它虽然是强国,但同时又是小国,兵力严重不足的原因。
而在日本所占领的华北、山西等地的广大农村,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开始蓬勃发展,这是因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进步性,决定了广大群众已经开始觉醒和被组织起来,并且由于中国地大物博,给了游击战争以广大的生存空间。
这种现象,也是双方特点的不同衍变形态。所以啊,一切的现象层面的东西,背后都是其本质特征的不同形态,抓住了本质,我们就能更好的识别现象,判断现象。
由上面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战争持续下去,日本强、中国弱的特点,决定了中国想要战胜日本,速胜是不可能的。
同时,由其他几个特点,即: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和野蛮的、其失道寡助而得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援助。
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其战争史进步和正义的,其得道多助因此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从这些对比的特点去看,中国就存在着胜利的可能性,只不过这种胜利一定不是速胜,而是持久战。
能准确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说,如果中国的抗战要胜利,那一定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但是至于到底是不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则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来。
因为,强而小的国家,消灭大而弱的国家,不是没有先例,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元朝灭宋,清朝灭明的历史存在,在世界上,英国将印度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先例也是有的。
处于民族觉醒的进步国家,不一定就能战胜处于退步状态的帝国主义国家,正义性和进步性也不是万能钥匙。其中,是否决定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根本,还在于对双方不同特点,衍生出来的量的估计。
这种估计是非常之困难的,也是《论持久战》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所在。如果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到它是一场持久战这里,那么可以说是完全不够的。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高明之处却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它能判断持久战打下去,为什么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这场持久战到底该怎么打?该怎么组织?该怎么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战术?
这就不是当时的任何其他人可以提的出来的了。看一下《论持久战》原文:“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论持久战》
所以,《论持久战》提供的是战争中的胜败衍变依据,持久的依据,是配套的战略战术,而这种理论依据的分析,全部用的是矛盾分析法,配套的战略战术也全部是早期红军内部形成的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战术。
这不是任何人可以复制的,是马列主义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逐渐发展和衍变出来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只要你稍微读一下原文,就能立马识别出来。
结论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持久战。而且,《论持久战》还描绘出了整个持久战中,不同阶段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也就是著名的持久战中的三个阶段预测。这些预测,纷纷被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其准确性。
《论持久战》原文:“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
原文也有分析:“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敌人方面,陷在中国泥潭中的几十个师团抽不出去。广大的游击战争和人民抗日运动将疲惫这一大批日本军,一方面大量地消耗之,又一方面进一步地增长其思乡厌战直至反战的心理,从精神上瓦解这个军队。”——《论持久战》
实际上,不管是持久战还是什么战,都必有有人依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策略、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论持久战》
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论持久战》
大体上可以作如下总结:
在军事上: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改革军队,实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动员而不是强迫人民参加抗日。
在政治上:发动群众,改善群众生活,改善教育,给予人民政治上抗日的自由。
在战略战术上:实现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在战役实施上:保证战役和战斗中的主动性、计划性、灵活性。
在战术方法上:坚决采用运动战、游击战结合的方针,其最终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在战略战术目标中:尽一切可能打歼灭战,只有歼灭战才能给予敌人最大的消耗,同时给予我方最大的补充。
在每一局部战役和战斗中:坚决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消灭敌人的方针,并乘一切敌人之隙,造成敌人的错误,给予打击。
在决战问题上:避免一切不利条件下的决战,争取一切局部战役中,有把握条件下的决战。
在兵源问题上:民兵是胜利之本,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设游击队,然后又逐步发展游击队成为正规军,变游击战争为规模性的运动战。
以上是整个持久战中,我们为应对这场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战术,政策方针的总和。
持久战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自身是极弱的,而对手是极强的。
这里我们所说的对手,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你也可以当做是面临的巨大困难。
也就是说,在本身极弱的情况之下,而要面对的困难,却又是极强大的背景下,我们就可能会用到持久战。
所以,这一点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很多人都一定会遇到,也一定会经历。
因此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适合于很多人。
那么,到底需要哪些条件,我们才能打持久战呢?
持久战的第一个条件,是进步性。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战争,这种进步性的体现,就在于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
持久战的第二个条件,是有回旋的余地,没有这种余地,可能直接就被打倒了,还谈什么进步性?
当时中国可以打持久战,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在于中国地大物博,这一点很重要。
也就是说,即使日本拼尽全力,我们还是有生存空间,有活下去继续发展的希望。
持久战的第三个条件,是有根据地。
没有根据地的一切战争,都有沦为流寇的风险,那时候谈什么积累,进步,都是假的,你可能连生存都困难。
主观的条件,就是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促成的了,比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号召群众武装起来的运动,帮助群众分田分地的斗争,组织军力同日本进行游击战争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做的事情。
如果现阶段,还打不了持久战,那么我们可能需要回到第一卷温习一下《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可以先把如何建设根据地,如何寻找希望,如何找到一个起点先学习和运用起来。
这也是我们一直读毛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