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农业现代化必须走人民公社道路
如何正确总结和评价农村人民公社制度,需要注意一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并且要把他们综合起来考虑得出的结论,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农村人民公社的道路。
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视角。
这是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即如何看待人民公社体制对农业现代化的适应性。如果仅从农业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上看,那么不但人民公社的组织规模太大,而且,连生产大队的组织规模都是大的。
但是,如果从生个农业产业体系的角度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首先是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在比村更大的范围上进行组织。
其次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不能在每一个村级组织上独立完成。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贸易、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合作金融(信用社)等等都需要在社一级来组织。
第三,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有生产队这一级就可以了。所以,三级体制中,各级职能不同,又不可缺少。解散公社的理由是农业生产适合家庭经营。
那么,对照上面三个方面,只有最后一点能对上号,而生产以外的环节就避而不谈了,这能讲的通吗?
如果说最初的互助合作是贫苦农民直接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那么,后来的合作化、公社化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则完全是为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农业要发展,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要对我国传统农业的自然物质条件进行全面改造,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打井、灌溉渠道、农田排灌系统等;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田间道路、山区建设梯田等;还包括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耕作条件。
很显然,这些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在规模较小的合作社的基础上会受到了局限,于是产生了并社的需求。这是人民公社在并社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原因。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彻底改造,也恰恰是在人民公社体制时期完成的;中国人民的吃饭温饱问题,也恰恰是在70年代后期就已经基本解决的。
实际上,后来的人民公社不但完成了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而且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也已经配置完备,每个公社都有了供销社、信用社、收购站、粮站、科技推广站、兽医站、以及水利、电力、农机、良种、植物保护等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员,在农业上已经完成了由落后的、分散的小农农经济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
从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的视角。
如果从整体上讲人民公社与我国工业化的关系,那么,首先,在国家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是为国家工业化起步提供原始积累,同时解决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其次是在第二阶段开始农村的工业化进程。第三,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如果说合作社是为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那么,人民公社则已经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需要,也就是后来提出的农村工业化的需要。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包括生产方式上的工业化改造和社会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即由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这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完成工业化转型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人民公社问题上,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她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忽视了人民公社恰恰同时又是对农村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毛泽东主席之所以产生这一思想,是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得来的。
实际上,在1956年毛主席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在谈到你并社问题时,就已经考虑到小社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局限性。毛主席在1958年谈到1956年讲十大关系的问题时说:“我为什么讲十大关系?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是否还可以找到别的办法,能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我们知道,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一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农村搞的是集体农庄,不能搞工业。毛泽东主席认为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化不能只靠国家一条腿走路,在农村还要有人民公社的工业化。
这也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不同意有些地方并社以后叫集体农庄的原因,认为叫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可以是农、工、商、学、兵的综合体。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主席的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是他整个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实际上确定了我国城市的、以国有经济形式为载体的国家工业化和农村的、以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经济为载体的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这才是毛主席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坚持人民公社制度的根本原因之一。
否定人民公社的人根本不敢正视这个问题,他们只是拿农业的问题来说事,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以农业不适合集体劳动为由,就把人民公社否定了。但是,历史的进程并不支持他们的短视。人民公社后期社队企业的发展和后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强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主席的“光明灿烂”的战略远见。只是他们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是私有化改革的胜利成果,却不知后面巨大的陷阱会接踵而至。断送了人民公社体制,也就断送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条腿,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必然变质,蜕变为国际资本主导和控制下的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庸型买办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视角。
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具有很大的制度调整和完善的过渡空间。一方面,队为基础,更适合于农业的生产过程,甚至可以容纳统一经营条件下的家庭承包。但是,农业产业中生产过程以外的各环节,就不再适于家庭承包了(大家可以看看毛泽东时代老电影【伤疤的故事】就全清楚了)需要大队和社一级统一组织。另一方面,从农民增收的来源、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看,又需要更多的在社一级进行组织和统筹。
这就是三级体制的好处,它兼顾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能容纳不同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自身调整和过渡空间很大,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发展战略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过渡,由基本队有到基本社有,最终发展到全民所有制。
毛主席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毛主席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他在强烈反击“一平二调”的“共产风”的同时,曾经反复叮嘱党的高级干部,在体制过渡问题上不能急,不能靠“一平二调”。他还说:“我们将来实现这个转变的一个决定性的条件,是社有经济的收入占全社收入的一半以上。在转变的时候,是队共社的产,而不是社共队的产。社员在这种‘共产’以后,比在这种‘共产’以前有利。”
在人民公社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公社体制内的生产和分配主要在生产队一级,大队和社一级经济实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当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公社工业化进程逐步展开,随着多种经营和社会企业的发展,这种格局必然会逐渐发生变化,形成社和大队经济实力逐渐反超生产队的格局。
这时,人民公社三级体制逐步过渡的功能就会发挥作用,以适应生产力的新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新变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公社工业化进程是其内部体制提升的决定性前提条件,而公社制度本身又是公社工业化进程的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这一趋势的进一步演变,特别是公社工业化的充分发展,在国家宏观计划的指导下,必然使国家和公社的两个工业化进程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形成规模有大中小、产业有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合理分工和布局,使城乡经济逐渐走向融合和一体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毛主席的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加上人民公社的三级体制逐渐过渡升级,是一个宏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不是仅仅早看了五十年,而是更远,甚至可以说是百年战略。因为毛主席认为,就是过渡到公社核算,也不能马上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公社之间还要有差别,还要发展一段时间才行。如果联系到他的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和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划分,可以说在公社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以前都是不发达阶段,那么,这不是需要近百年的奋斗吗!?
传统农村社会转型的视角。
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不但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化、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等问题的体制安排,同时还是解决传统农村向现代化转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问题的体制安排。
现在炒的混乱不堪的城市化、城镇化问题,实际上就是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变革问题。从一般理论上讲,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必然是传统农村社会的城市化或城镇化。但是,以资本为主导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剥夺农村的,是迫使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后备军、雇佣劳动者。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广大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贫困,正是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结果。
毛主席对此非常清楚,他十分关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把巩固工农联盟作为党的重要的政治基础和施政内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最困难是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如何把几亿农民带进现代工业文明的问题。所以,在制度设计上,不但要解决产业经济上的工业化问题,而且要解决社会结构的转型问题,解决好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问题。通过什么途径、什么组织形式和体制安排来解决?毛泽东主席的答案是人民公社制度,而不是现在炒的火热的、混乱不堪的城市化。
1958年,在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也曾指出: “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政权的基层单位。----现在也可以预料,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公社将仍然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注意,毛泽东主席并不把自然分布的村落作为未来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而是已经考虑到公社工业化将导致的农村经济和人口的相对集体的趋势,这难道不是一种以公社为载体的小城镇吗?所以,毛主席一般不讲城市化,毛主席要的是人民公社化。
城镇化问题,指出真正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毛泽东的公社化。但是,在乡镇企业大面积私有化以后,小城镇建设又到哪里去了?农村失去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以后,农民不是大规模进城了吗?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房地产开发拿走了农民的土地,养肥了一批资本家,又有几个农民工买得起房?城市化也好,城镇化也罢,一旦失去了国有经济和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支撑,就必然走上资本主义的老路,陷入深刻的社会矛盾。这才是毛泽东主席比大师们看的更远、更明白的根本所在。
包括其他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也都是在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框架下逐步解决。不论是公社化的初期,还是后来的五七指示,都已经包含了这些思想。
1960年1月5日,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国营人身保险是劳动者在遇有不幸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抚养人死亡时得到物质保证的形式之一”这句话时,毛泽东主席批注:“公社办起来了,就保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