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人民公社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
1965年,毛主席在阅读了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室上报的华西村大队书记吴仁宝创办集体企业的报告上批示:“这是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而同样是这个报告,其他的领导人只是划了圈,没有任何批示意见。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再次明确提出:“农民以农为主”,“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关于人民公社工业化的论述有很多。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毛主席的许多讲话、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笔记等文献,都有很多关于公社工业化问题的记载,大家可以自己查。可以说,毛泽东主席从公社化运动最初形成的公社工业化思想,直到他老人家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975年10月,还在批示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办工业材料。
早在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一文。
十个月以后,即1975年10月11日,为了配合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人民日报》又转载了这篇文章,题目是:《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文中用“公社要办工业”、“公社能够办工业”、“ 公社办工业的道路”、“社队工业作用巨大”为标题,报道了巩县回郭镇公社办工业的事迹。
据河南参加写作的同志介绍,这篇文章之所以十个月以后又被《人民日报》转载,是因为毛主席做了批示。而毛主席之所以批示,是因为当时浙江金华地区的部分银行干部在看了《河南日报》报道后,认为农村发展工业企业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旨,说到了他们的心窝里。于是,他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推举该地区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执笔,在1975年9月5日,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建议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对社队企业的领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兴办各类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接到来信后,于1975年9月25日以“来信摘要”的形式,摘录了周长庚来信的主要内容,并附上原件(注:指浙江给毛主席的信、华国锋给湖南省委的一封信和《河南日报》的报道)送呈毛泽东主席批阅。毛主席于27日审阅,并写下:“小平同志:请考虑,此三件(两封信及一篇报道)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这就是《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的背景,说明毛泽东主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他还关怀着人民公社工业化的问题,还在支持公社工业化的发展。
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发展的阶段性!
关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理论认识的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忽视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说:“事物发展的长过程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在对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认识上,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一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这里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建立人民公社制度是为了实现农村的工业化,那么,在农村实现公社化之后,能不能马上大规模发展农村社队企业呢?历史告诉我们,不行。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1958年确实出现了“左”的倾向,急躁冒进,打破平衡。还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原因大家都知道。结果,造成后来的三年困难时期。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过关,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产生的新的需求,特别是粮食。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国家再不敢放松粮食生产。这和斯大林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工业化时期遇到的问题类似。这个曲折的过程,恰恰说明国家的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不可能同时起步,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太低,我们整体上还处于短缺经济时期,需要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彻底改造农业的物质生产条件,保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顺利实现。
所以,人民公社在一定时期内必须首先解决农业问题,必然是坚持以粮为纲,必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是政社合一,必然是城乡二元体制,必然是高积累、低消费等等。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农业是基础,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工业化也难以实现,这是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最近在整理历史资料室,发现在1960年6月30日,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的一个讲话。他提出郊区要以粮为主,近郊要把菜搞好,强调劳动力要首先用到农业上去。他批评把劳动力都调去搞别的,弄得大田草比苗高的现象,说这不是个小错误,是方针上的错误。在谈到社办工业时,他说:公社工业化要搞,但首先要吃饭吃菜,这就要考虑什么能搞,什么不能搞。工业占用的劳动力是5%还是10%,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真正发展社办工业,只能在机械化以后节省出劳动力才能搞。不能不管农业搞得好不好而去搞其他的。这说明,在公社化初期,在公社内部的工业和农业确实还是一个矛盾,处理不好要出问题。
这说明,毛主席所规划的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必须分阶段、分步走的。这个工业化战略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将其称为三部曲:
第一阶段:国家建设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农村则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第二阶段: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后,农村开始由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拓展,起步公社工业化,进入国家和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公社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公社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具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带动农村城镇化,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