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这种新的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结构,既能够满足国家的计划指导的需要,也能适应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是人民公社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必然选择。所以,那种认为人民公社体制不需要改革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左”的僵化的看法。而那种认为凡是现在还肯定人民公社制度的人就是想简单回到过去的旧体制的看法,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偏见。
看看现在几千个仍然在坚持集体经济体制村,哪个没有搞公司制,又有几个还停留在过去生产队的组织形式!?所以,如果做一个最简单的概括,那么,真正坚持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真正作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绝不是简单地解散人民公社,而是在政社分设的基础上,将农村人民公社的经济职能公司化。
走资派邓小平八十年代的农村私有化的复辟,不是按照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的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反而一刀式地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解散了,这是对新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个颠覆性的错误。北京郊区的实际情况是,政社分开以后,原来的社一级的经济组织职能并没有简单撤销,因为还有一大批企业,所以乡镇一级普遍设立农工商总公司,总公司管理下属一大批直属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乡镇联合社与公司企业的双层经营。村级普遍改为经济合作社,农业承包以后,各村也办了很多企业,形成了村级社区集体与企业和家庭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后期,才由于集体企业私有化以后最终取消。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农村人民公社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改革开放后走资派们现在讲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其所属的公司企业组织,是两类不同的组织形式,不能混为一谈。这是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与股份制企业组织的区别问题。
进入人民公社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后,除了人民公社本身的体制和组织形式必然会发展变化外,在国家的宏观计划管理上也会发展阶段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国家由原来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控制逐渐转向放松管制,给市场调节机制留出更大的发挥作用空间,这是由短缺经济发展到供大于求以后的必然趋势。
首先,在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后,随着农村集体多种经营和社会企业的发展,即公社商品生产的发展,必然增加肉、蛋、菜、奶等一般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当这种供给基本达到市场需求的时候,国家原来通过各种票证进行计划调控的措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计划管理。所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始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
其次,国家的计划管理的范围和手段也需要不断调整,把更多的一般商品的生产交给市场调节,而指令性计划管理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如国家骨干产业、高新科技领域、国防领域、基础设施等。国家对农村公社的管理,也由过去的直接计划调控(如粮、油、菜等播种面积、产量等指标)转为只调控一些基本指标(如耕地总量控制等),更多的则转向靠市场机制。
第三,计划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使国民经济不断处于产业升级的动态发展进程中。这种产业升级使更多的原来由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断地扩散到农村公社的社队企业,使国家的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逐渐走向一体化。
最后,人民公社社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两个趋势,一是产业和技术上的不断升级换代,提高工业化的质量水平,一个是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局,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园区或基地,使人民公社成为毛泽东主席所希望的农村本土的经济中心,同时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为农村的城镇化集聚提供产业支撑。
农村人民公社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带动两种形式的城镇化。
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动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所以,在一般意义上,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的社会结果是农业人口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这种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集聚,必然导致很多传统自然村落的萎缩和减少。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背景下,这一过程就是资本剥夺小农和农村衰落的过程,是农民由小私有者沦为雇佣劳动者的过程。
中国的问题在于,因为农业人口的基数太大,靠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解决不了农民的城市化转移问题,在农村土地大量被资本兼并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即失去土地,又难以在城镇立足的失业大军,从而破坏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使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断,这已被解放前民国时期的历史所证明。
而毛主席开拓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但要从根本上避免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陷阱,而且,也是避免走资本主义的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并最终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完成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简单说,毛主席开拓的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带动的是两种形式的城镇化,即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转型。
国家的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发展大、中城市,靠国有经济带动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进入城市并转为城市居民。这是一种本来意义上的农民城市化,这一进程实际上在改革前已经开始。
70年代国家就已经开始从农村招工,很多最初是合同工,几年以后大量转为正式职工。这种城市化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和国有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农民从农村集体经济进入城市国有经济的进程。
农村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带动的农村城镇化,具体表现为农村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一进程的基础是公社一级企业和事业的发展,社一级经济总量的增长,使公社的中心地区形成工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并通过对传统村庄的改造建设城镇化社区,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
所以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的结果,使社办的企事业成为农民本土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化集聚的载体。
随着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移以后,原有的传统村庄必然面临整合集并的问题,那时,根据农业生产的区域规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传统村落进行整合,建设规模适宜的新型农村社区,与中心区小城镇形成一体化格局,这就是传统农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城镇化过程。
195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教科书中说,发展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
毛主席对此评论说:“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毛泽东年谱:1949-1976》260页)
可见在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战略里,一开始就没有把农业人口的转移仅仅依托在国家的、城市的重工业化的发展上,而是更多地考虑依赖公社工业化的带动。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等一大批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农村城镇化的道路。
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城镇化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