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十三个小学生遇难以及贵族学校
一方面对农村:一学校宿舍发生火灾,13个小学生遇难。一个受伤。(此次火灾的英才学校一间宿舍住30人左右)。“撤点并校”实施20年(从2001年到2020年),全国的小学校数从491273所减少到162601所。20年间,小学数量缩减了三分之二,平均一天消失45所小学。
遇难的均为小学3年级男生,没想到,现在3年级的孩子,也就八九岁,都开始住校了。出事宿舍疑似为教室改建,宿舍里的床还都不一样,除了上下铺的钢制床外,还有部分为木制床,宿舍内住着小学三年级的30多名男生。没想到他们的住宿条件这么差。出事的独树镇砚山铺村英才学校,是一家私立学校。
很多私立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学生住校。这意味着更严格、更高压的管控,相应的,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类拔萃。英才学校就是这样的学校,什么“先进单位”,什么“文明学校”,密密麻麻的奖状,贴满了一墙。当家长不得不背井离乡,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不如交给学校:封闭式的管理,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而能提升成绩,又满足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
成绩,是私立学校的生命线,没有成绩,私立学校就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学生成了学校提高成绩的工具。至于你的情感需要,你的精神状况,甚至你的物质需要,都会因为耽误成绩,而被家长和老师刻意忽略。
另一方面对权贵: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2010年至2019年,这十年中预计建校346所,其中公立学校国际部131个,民办国际化学校193所,外籍子女学校22所。这是中国国际学校遍地开花的10年。公立学校的教育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父母对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切身感受使得他们更渴望改变下一代的教育成长路径,于是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变得尤为强烈。公立国际班,民办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中国大型城市生根发芽。
河南南阳,一学校宿舍发生火灾,13人遇难。在几天前,河南还发生了一起事故,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二矿发生一起事故,遇难人数也是13人,另有3人失联。
转发《13名小学生火海遇难背后,是农村撤点并校的难与痛》
离放寒假仅剩一周,离过年不到一个月,一个周五的晚上,14名三年级小学生,在学校的宿舍里遭遇一场无情的大火,13名孩子遇难,1名孩子受伤。
这起火灾事故背后锥心的伤痛,完全不敢想象这些孩子在火海之中的绝望挣扎……
20年前,我也曾是农村学校的寄宿学生。当时我读初一,整个学校400多名学生里有大约50人寄宿,学校抽出两间大教室分别给男生女生作为宿舍,高低床也没有,搭的通铺,一间屋里住20多个孩子。防火设施,根本不存在的。
2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孩子因为上学路远而只能寄宿,而且还是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小学生……。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场全国范围内持续了20多年,至今仍在推行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行动。那些原本在学生步行范围内的农村小学、初中,因生源持续减少或政府教育规划调整等原因被撤销,学生被集中到乡镇中心或县城里更大的学校上学。
以南阳市和方城县为例,在寄宿制乡镇中心学校已经比比皆是的基础上,市县两级政府仍然在大力推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
方城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动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中心化、寄宿制,初中高中向县城集中,每个乡镇建设1-3所寄宿制学校。这也是为什么南阳的这所英才学校会让3年级不到10岁的孩子寄宿。实际上,不止是南阳,全国范围内的撤点并校一直在高速推进中。
据教育部网站公开信息,“撤点并校”实施20年(从2001年到2020年),全国的小学校数从491273所减少到162601所。20年间,小学数量缩减了三分之二,平均一天消失45所小学。
地处镇中心的英才学校离农村的家太远,这里上学的孩子没法每天回家,甚至没法每周回家,所以学校采用的方案是每10天给孩子放假4天用于回家团聚,所以才会出现周五的晚上孩子们还住在学校宿舍的情况。
这和高中寄宿学校的学业紧张不一样,和自主择校去上寄宿制贵族学校也不一样,这些小学生只有这一所“最近的”学校可选,而“离家最近”的学校也只能两周回家一次。
造成13个孩子不幸遇难的火灾事故原因还有待调查,管理责任当然也会被追究,但全国范围内还有数百万因撤点并校被迫寄宿的中小学生,他(她)们的处境大概很难因为这起事故的教训而有所改善。
据《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发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农村共有327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其中寄宿制的小学生高达1100万人。最新的数据我没查到,但当下的农村寄宿小学生至少也在500万以上。
撤点并校导致的寄宿学生,是比农村留守儿童更严峻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家里起码有老人照顾温饱,打理卫生,孩子身体上有点不对劲的地方能及时被发现,身边每天能见到至亲之人,心理上的安全感总归还有个依托。
可是寄宿学生,连这些基本的身心健康保障都很难拥有。
四年级的男孩,手上长了冻疮,指甲里全是黑泥,你猜他会不会向老师求助?你猜,一个人要管50个孩子的生活老师能不能发现得了?
六年级的女孩,月经初潮弄脏了内裤,你猜她会不会去问老师自己这是怎么了?你猜,她的羞愧、恐惧、好奇、煎熬心态要怎么排遣?
这还只是基础的身心健康保障,更严重的情况是寄宿学生遭遇重大挫折时身边没有家长可以求助。
被同学霸凌、孤立,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在宿舍里被大孩子猥亵,甚至被教职工性侵……这些对孩子来说不啻于“天塌下来”的事情,如果每天都能见到家长,精神状态的异常大概率会被家长察觉到。如果是发生在寄宿学校期间,一周甚至10天才能回家一次的孩子,要独自承受多大的压力和痛苦?
不到10岁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安然无恙地经历这一切?
农村寄宿学生还面临更长远的价值观道德观扭曲问题。
女生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一群10来岁的男生日夜相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脱离父母和老师的视线,他们会通过那几个“最像大人的孩子”接触到怎样的观念冲击,形成怎样的风气,我是完全能够想象的。
不夸张地说,把十几个中小学男生安排到一个封闭的宿舍里,天然就会形成一个“坏蛋培训班”,和少管所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更加残酷的现实是,此次发生火灾的南阳独树镇英才学校,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农村寄宿学校里还算是硬件条件比较好,管理相对不那么拉垮的。在那些硬件与管理都更糟糕的寄宿学校里,孩子们度过的会是怎样一个乌云密布的童年?
那么,不搞撤点并校,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就近上学可行吗?很遗憾,也是不可行的。
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力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村空心化,农村生源向乡镇和县城大量转移。
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读小学的时候,我所在的自然村覆盖大约2000人口,孩子们都在村里上小学,6个年级加起来200多名学生。而现在,村里的常住总人口已经不足200人,我曾读过的小学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改成了村委会办公楼。村里的孩子,要么被家长带到县城里读书,住在县城,要么在镇上寄宿读书,一周回家一趟。这样的现状,在全国绝大部分农村都差不多。
即便政府不强行推进撤点并校,一个村里剩下十几二十个小学生,也不可能撑得起一所学校。即便我们抱着“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就必须把学校坚持办下去”的观念,教师资源的配置会形成极大的浪费,教学质量也不可能得到保障。
南阳这13名小学生在宿舍遇难的底层原因是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但在现实中,撤点并校是不可能停止的。
可以考虑的改善方向,只有国家大幅增加基础教育经费投入,让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孩子能住上消防与安全设施都合格的4人间(此次火灾的英才学校一间宿舍住30人左右),让每20个孩子能拥有一名全职的生活老师。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与财政状况下,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真的是太难、太痛了……。
附:农村人民公社时:
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推荐的《楂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案)》,对公社的教育发展作出了更详尽的设计。
简章草案指出,人民公社的任务是管理本社范围内的一切工农业生产、交换、文化教育和政治事务。
为此,必须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工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逐步缩小乡村和城市的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毛泽东对发展教育的规划是:公社实行与劳动密切结合的普遍义务教育。要普遍地设立小学和业余的补习学校,逐步做到所有的学龄儿童都能够入学,所有的青壮年都能够补习到高小程度。
毛泽东要逐步做到每一个大队建立一个业余农业中学,使所有的青壮年都能够补习到高中程度。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建立适合公社需要的专科学校或者大学。
人民公社的“草根文化教育”在扫除文盲、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获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的教育水平,或者说是农村教育水平达到了同等经济水平国家中少见的高水平。
据统计,1980年中国小学入学率为94%,初中入学率为73%。同期印度小学入学率为83%,初中入学率为30%。73%的初中入学率大约低于发达国家(通常在93-80%之间,但意大利当年为70%),低于同期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或者更高些,比如苏联达到96%居世界第一,其次是日本93%)。但除了韩国(78%),中国高于所有现在所谓新兴市场国家(大约在30-50%之间),更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15 -30%)。
可见,中国在人均GDP并不高的时候,教育水平是超前的。与印度相比较,印度的高等教育优于中国,但民众受教育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有着识字率较高的民众群体。在有着庞大农村人口且受教育水平相当低的国度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不能不说与当年人民公社办学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