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人民公社以粮为纲五业综合平衡
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和具体制度安排,是把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统一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之中。
1958年,当一些农村在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中自发合并建立大合作社(公社)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此寄予承载中国农村发展前景的厚望。几十年之后,新中国的乡村将有许多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
1958年7月1日,陈伯达传达了毛泽东对于公社的设想:“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8月9日,毛泽东视察山东,当谭启龙汇报历城县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在他看来,“农场”只意味着一种纯农组织,而人民公社要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俱全。
农村人民公社凝结着毛泽东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深远思考和价值诉求。
农村人民公社是合作大农业:统筹发展,夯实基础。
恩格斯在1870年就指出:农民分散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共同耕种才能摆脱贫困。毛泽东基于中国的情况,更深刻地指明:中国几千年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个体经济,是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穷苦的根源。要摆脱穷苦贫困,就要组织起来,走集体经济之路,“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经由互助组、生产合作社而走向人民公社。人民公社通过劳动力的合理安排与分工协作,发展农、林、牧、副、渔五业并存的大农业,即“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的布局,互相促进,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生产能力,积累资金,改善生活,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农村人民公社以粮为纲,五业综合平衡。
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毛泽东对粮食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他说: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工业?
同时,中国又是个人口大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形成巨大需求。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自然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1959年许多地方的农田连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再加上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刘少奇邓小平等一些干部为了政绩搞的浮夸虚报,粮食被不断高估产从而高征购,征购了“过头粮”,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大饥荒的时候,特别是1960年夏天当得知饿死人的消息后,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粮食问题的重要性。由此,毛泽东比以往更加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求采取一切措施增加粮食产量。
在强调以粮为纲的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林牧副渔等业的综合平衡。早在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之初,毛泽东就曾指出:“只搞粮食、薯类,没有可以交换的经济作物,工资发不出去,不好。以后要多搞能交换的经济作物。”1958年他曾对薄一波说:现在农业已经有办法了,叫做“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毛泽东曾将农、林、牧三者关系喻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他说,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位互相依赖的道理。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中国也一定要走这条路线,因为这是证实了确有成效的科学经验。
对于副业,毛泽东向来重视。还在合作化时期,他强调农业社要发展副业生产,增加社员收入,并要求政府为农村家庭副业产品找到较多的销路,不使他们发生困难。公社建立后,他要求各公社在农林牧渔上去的同时,“副业也要上”。为此,需要抓商品流通。大公社所有制时期,副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毛泽东在及时纠“左”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他说:要把副业搞起来,不搞副业,农民从集体就分不了多少钱,就真的要“吃饭靠集体,花钱靠自己”了。经毛泽东审阅的《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指示》指出: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比较,农村副业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的方针,在继续大抓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的同时,大抓副业生产,大力发展农村副业。发展农村副业,首先要大力发展集体副业,同时也要积极地指导和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
毛泽东强调,农业布局,包括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布局,以及农、林、牧、副、渔的布局,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其中各有重点,要适合各县各公社特点来布局。1960年3月,针对当时的经济困难和人民公社办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反复强调:农村人民公社要根据文件,结合各省情况去做。他说,比如通山县,本来只有小部分地方种粮食,大部分地方的主业是林业,有些地方适合渔业,但是因为搞粮食成风,林业、渔业不搞了,统统去搞粮食。“这是破坏原有的经济秩序。”
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和具体制度安排,是把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统一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之中。
1958年,当一些农村在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中自发合并建立大合作社(公社)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此寄予承载中国农村发展前景的厚望。几十年之后,新中国的乡村将有许多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
1958年7月1日,陈伯达传达了毛泽东对于公社的设想:“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8月9日,毛泽东视察山东,当谭启龙汇报历城县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在他看来,“农场”只意味着一种纯农组织,而人民公社要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俱全。
农村人民公社凝结着毛泽东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深远思考和价值诉求。
农村人民公社是合作大农业:统筹发展,夯实基础。
恩格斯在1870年就指出:农民分散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共同耕种才能摆脱贫困。毛泽东基于中国的情况,更深刻地指明:中国几千年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个体经济,是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穷苦的根源。要摆脱穷苦贫困,就要组织起来,走集体经济之路,“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经由互助组、生产合作社而走向人民公社。人民公社通过劳动力的合理安排与分工协作,发展农、林、牧、副、渔五业并存的大农业,即“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的布局,互相促进,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生产能力,积累资金,改善生活,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农村人民公社以粮为纲,五业综合平衡。
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毛泽东对粮食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他说: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工业?
同时,中国又是个人口大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形成巨大需求。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自然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1959年许多地方的农田连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再加上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刘少奇邓小平等一些干部为了政绩搞的浮夸虚报,粮食被不断高估产从而高征购,征购了“过头粮”,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大饥荒的时候,特别是1960年夏天当得知饿死人的消息后,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粮食问题的重要性。由此,毛泽东比以往更加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求采取一切措施增加粮食产量。
在强调以粮为纲的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林牧副渔等业的综合平衡。早在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之初,毛泽东就曾指出:“只搞粮食、薯类,没有可以交换的经济作物,工资发不出去,不好。以后要多搞能交换的经济作物。”1958年他曾对薄一波说:现在农业已经有办法了,叫做“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毛泽东曾将农、林、牧三者关系喻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他说,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位互相依赖的道理。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中国也一定要走这条路线,因为这是证实了确有成效的科学经验。
对于副业,毛泽东向来重视。还在合作化时期,他强调农业社要发展副业生产,增加社员收入,并要求政府为农村家庭副业产品找到较多的销路,不使他们发生困难。公社建立后,他要求各公社在农林牧渔上去的同时,“副业也要上”。为此,需要抓商品流通。大公社所有制时期,副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毛泽东在及时纠“左”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他说:要把副业搞起来,不搞副业,农民从集体就分不了多少钱,就真的要“吃饭靠集体,花钱靠自己”了。经毛泽东审阅的《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指示》指出: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比较,农村副业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的方针,在继续大抓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的同时,大抓副业生产,大力发展农村副业。发展农村副业,首先要大力发展集体副业,同时也要积极地指导和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
毛泽东强调,农业布局,包括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布局,以及农、林、牧、副、渔的布局,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其中各有重点,要适合各县各公社特点来布局。1960年3月,针对当时的经济困难和人民公社办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反复强调:农村人民公社要根据文件,结合各省情况去做。他说,比如通山县,本来只有小部分地方种粮食,大部分地方的主业是林业,有些地方适合渔业,但是因为搞粮食成风,林业、渔业不搞了,统统去搞粮食。“这是破坏原有的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