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毛泽东时代的《农业八字宪法》
人民公社在当时缺乏科技力量和化肥等生产力的支持下保证了农业的稳步发展,当时的农业贯彻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和“农业八字宪法”。
把“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解释成只重视粮,轻视或在实际中会造成普遍的放弃全面发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这个方针真实的内涵是十分清楚的。
1959年,毛泽东指出:“农、林、牧三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
1966年4月12日《人民日报》社论《重农不轻牧》: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经济,它既需要有发达的种植业,也需要有发达的畜牧业,而发达的种植业又是同发达的畜牧业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国民经济。
197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社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提出“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决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相互促进的。”“至于土地,在多种经营的条件下,比单一经营更便于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有的同志划不清正当的多种经营和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不敢抓多种经营,忽视抓多种经营”“决不可把党的方针、政策所提倡的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倾向批判。”社论还要求,在办好集体经济的条件下,应该允许和指导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从事适当的家庭副业;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应该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牧、林、鱼区,应该分别以经营牧、林、鱼业为主。
从实际情况看:
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
总播种面积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占总播种面积%
1952年 211884 185968 87.8
1957年 235866 200450 85.0
1979年 222715 178894 80.3
1984年 216332 169326 79.3
1988年 217303 165184 76.0
粮食与多种经营的比例,最高年份为1952年87.8%,其余年份的波动都不大。
全国大牲畜头数(万头)
1952年 7646
1957年 8382
1979年 9459
1984年 10839
1979年比1952年增长123.7%,1984年比1979年增长114.59%
全国肉类产量和猪羊头数
猪牛羊肉产量(万吨)肉猪出栏头数(万头)猪年底头数(万头)羊年底只数(万只)
1952年 338.5 6545 8977 6178
1957年 398.5 7131 14590 9858
1979年 1062.4 18768 31971 18314
猪牛羊肉产量1979年比1952年增长313.86%,比1957年增长266.59%;
肉猪出栏头数1979年比1952年增长286.75%,比1957年增长263.18%;
猪年底头数1979年比1952年增长356.14%,比1957年增长219.13%;
羊年底只数1979年比1952年增长296.44%,比1957年增长185.78%;
而粮食1979年比1952年增长202.61%;比1957年增长170.27%,所以,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还是均衡的。(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农业八字宪法指“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八个方面的农业增产措施,它是在实践中提出来,最后被毛泽东概括为农业八字宪法。1958年12月10日,农业“八字宪法”被写进了党的正式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可以说它是中国农业第一部科技大法。后来,毛泽东告诉竺可桢,他已看到竺可桢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的摘要,因此想到"农业八字宪法“是管地没管天”,在八字外,还应加上“光”和“气”两个字。
农业八字宪法将农业发展描述为一个涉及工业、农业、科技等部门和城乡互动的综合系统工程,预设了农业增产必须的“人力投入”(如:兴修水利、扩大种植面积)和“科技成果”(如: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工具)两个条件,并把现实的条件与未来进步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在事实中坚持实践-认识循环模式,采用科技方法,精耕细作,放弃广种薄收粗放式的经营方式。
农业“八字宪法”提出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文件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要求。各地报刊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仅《人民日报》发表的涉及“八字宪法”的社论就有近80篇。“八字宪法”对我国大幅度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起到了加速作用。(参看2004年11月8日合肥晚报摘自《党史博览》郭圣福/文)
特别是在农田水利、种子、化肥等方面成效巨大。在种子研究领域,1964年,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的故事。1971年10月2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农村培育杂交高粱和杂交玉米获得显著成效。杂交高粱比普通高粱能增产30—40%,1971年全国已种植杂交高粱2280万亩。杂交玉米一般可增产25—30%,1971年全国已种植6720多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的三分之一。
1974年7月17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各小麦产区大力推广优质品种。1973年4月30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化肥工业高速发展。目前全国小化肥厂已达1400个左右,生产的氮肥和磷肥,占全国化肥总产量的60%。据统计,1970年—1972年,全国化肥产量平均每年递增310万吨,比1949年到1969年的20年中平均每年的递增数,提高了将近7倍。1972年从国外引进化肥成套设备,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产化肥400万吨。
1970年8月25日至10月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北方农业会议。8年来农业生产连续丰收,1969年北京、上海、浙江粮食已超过“纲要”。北方14个省、市、区粮食过“纲要”的县有84个,公社有1251个,大队有26613个。全国高产稳产农田总数达到4.5亿亩。1974年西藏90%以上的人民公社农业大面积大幅度增产。继1973年5个县粮食单产上《纲要》、过“黄河”之后,又有几个县达到这个水平。全区32万克(1克相当于1亩)冬小麦大部分单产过400斤。1974年粮食总产量比1973年增长15%。
文革十年,中国粮食产量从1965年19453万吨,提升到1976年的28631万吨,增长147.18%,平均每年增长4.72%。1976年全国人均拥有粮食319公斤 /年(1952年288公斤/年,1988年362公斤/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增长主要来源于八字宪法中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精耕细作这些积极的人力投入。
而“科技成果”最重要的部分,如: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的杂交水稻研究至1975年才取得成功,1978年化肥施用量也仅有884万吨。而据专家研究,农村承包制后,粮食增长主要来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化肥(1988年已达到2141.5万吨),及其它科技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征兵《科技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及粮食科技发展的方向》一文对此进行了叙述:“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一般用科学进步贡献率来定量地测定科技对粮食增长贡献的大小。
研究结果表明,1978~1996年的18年间,粮食增产诸因素中技术进步贡献率最大,占48%,其次为化肥贡献率占35%,其他物质投入贡献率占14%,劳动力贡献率5%,而气候条件的贡献率为-2%(即造成2%的减产作用)。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中,技术进步的内容是广泛的、综合的,但起作用最大的是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植保技术、低产土壤改良技术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5项。”这里所提到的“5项”都在八字宪法之中。
关键是,1984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当年粮食达到40731万吨。然而,1985年粮食就减产,仅为37911万吨,数年之中都没有超过1984年的产量。所以,有专家据此判断,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的农民积极性在1985年就释放完毕。前后对比,显然农民长期的积极的人力投入与人民公社强有力的组织和动员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