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苏式教育刘少奇赞成毛泽东反对
与刘少奇不同的是,毛泽东非常反对苏式教育,而且从不掩饰自己对正规化、制度化的苏式教育的不满。1951 年5月1日,他在《人民教育》的创刊词上写到:"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毛泽东讲的人民教育,是对工农群众及其子女的教育,是使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教育。
1953-1963年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约占国家教育投资总额的30%,而在大多数国家和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应该不高于20%。
教育界的革命。学员来自工农兵。
1965年7月的一天,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的西赵村,突然传出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人们的疑惑中,一个消息传来了--村东头李家的孩子李XX考上了高中。这则消息对两千多人的西赵村来说,实在不平常。这个位于河南省沙河边上的小村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总共才出过两名高中生。
李XX(70级工农兵大学生):我们村子包括我一共只有三个高中生,那段时间,好多人说这孩子肯定有出息,说了一些祝福的话。
高中生,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绝对属于知识分子一类的人。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在校高中生仅7.1万人。1952年高中生人数才达到14.1万人。据统计,1952年,全国每万人中中学生人数仅为55人。这样低的比例,使大学招生计划都受到限制。政府不得不下达指标,禁止各单位自行到中学招工,扩大助学金发放。同时努力争取95%的高中生能升入大学。但是即使达到了上述要求,还需要从党、政、军中抽调两万名青年知识分子补足应届高中生的升学差额。
应当说中国在50年代,虽然当时都有高考。但是有一度是中国高中生比较少,大学生源不足。一度甚至要牺牲很多调干生来补充大学生源。
由于大学招生人数超过高中生的毕业人数。那个年代,高中生基本都能升入大学,而高中生的素质普遍也比较高。这时的教育界偏向苏联式的精英教育,它强调少数人享受教育,培养出类拔萃的专才。并从高等院校、专业学校入手,按层层选拔的方式为国家挑选有用的人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形成了金字塔的形式。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做法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的开发和利用。
刘少奇是向苏联学习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组织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并参照苏联工业大学的模式,改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人们把人大和哈工大看成学习苏联教育的样式和模板。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1948年主编的《教育学》,是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界主要学习的对象,并逐渐形成了"凯洛夫教育理论体系"。1954年,全国高等院校将本科学制由四年延长为五年,取消以美国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教学机制。中国的教育逐渐步入苏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
《教育学》(1948年),凯洛夫主编,叶希波夫、凯洛夫、里魏斯等人著。中文版本根据1948年莫斯科出版的第二修订版译出,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它是当时师范教育丛书之一。该书1950年传入我国,多次出版发行,曾作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总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对我国50-60年代教育的影响颇大。
《教育学》是在总结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30年来教育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也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曾在前苏联教育事业上起过积极作用。它立足于马列主义唯物史观,主要对赫尔巴特等实在论教育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发展。
与刘少奇不同的是,毛泽东非常反对苏式教育,而且从不掩饰自己对正规化、制度化的苏式教育的不满。1951 年5月1日,他在《人民教育》的创刊词上写到:"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毛泽东讲的人民教育,是对工农群众及其子女的教育,是使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教育。
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强调教育要面向大众,面向广大工农子弟。在毛泽东影响下,当时延安建立了大量的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各种学习班、业余学校、工农速成学校等都成为广大工农群众接受教育的场所。
然而,随着建国后教育界全面向苏联学习,这些来自解放区的非正规教育模式逐步失去价值,教育平等的政策也没能得到继承和延续。整个教育界由"大众教育"开始向"精英教育"转变。教育的正规化建设和对教育质量的重视,使在平等与效率的天平上,重心开始倾向于后者。
建国以后,基本上是参照苏联的模式来办中国的高等教育。它那套模式也是经过多少代人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的。一方面它是正规化的,这个跟毛泽东他们在延安时期办的"抗大"绝对是两回事。
毛泽东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关注教育公平。就是希望能够面向工农群众,面向多数人。那么他的教育革命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呢,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毛泽东很早就强调学制要缩短。
1936年6月1日,创办于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亲自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学员以从部队中抽调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每期学习期限为4-8个月。
1955年,全国87所工农速成中学全部停止招生。教育部在《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通知》中称:"实践证明,对农工干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而用短期速成的方法,使之升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说来,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非常不满意。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讲到:"我们高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20%。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已经明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1958年,那个时候高校学生当中工农兵、革命干部子弟的比例相当高了。1952年以前用我们现在话说,非劳动人民家庭可能占80%-90%。但到了1958年以后,工农兵这个比例已经占到50%-60%。
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教育界也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的浪潮,希望通过"大跃进"和群众运动的方式加快教育发展,打破常规,普及教育。
在举国赶英超美的"大跃进"声中,政府作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十五年左右普及高等教育。"随即中国高校迅速膨胀。1958年一年,全国新增普通高校两百多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所高校成立。到1960年,全国高校的数量已经由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了1960年的1289所。
然而,进入196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因为自然灾害而降低,教育政策也不得不开始调整。1961年教育界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1962年小学在校生7157万人,入学率由1958年的80.3%降至56.1%;高中在校生43 万人,只占同龄人口的2%;高校学生也回落到1955年左右的水平。
1964年,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
这年春节,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座谈会。邀请邓小平、彭真、黄炎培、章士钊等党内外16人参加。座谈会上,毛泽东抨击了当前的教育方法和考试制度。他认为:"学生要有娱乐、游泳、打球、课外自由阅读时间","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对的,但是办法不对。课程太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此时,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已经很明确,抵制"精英教育",强调"平等教育"。
经过60年代初那几年的大饥荒,整个国民经济造成重创,毛泽东那些社会变革、教育变革理想等等受到挫折。但是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又开始酝酿教育领域的文化革命。在1964年发表的春节讲话中,他做过批示,就是希望教育部门能够缩短学制,课程内容砍掉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