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走资派文艺歌颂制毒王丑化警察
《扫毒风暴》该剧之所以能成为暑期高口碑剧集,是因为其真实地再现了普罗大众在欲望与生计中的挣扎沉浮,凿开了国产剧罕见的罪恶生态剖面,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警察如何以自身血肉填补时代裂缝。
《普罗大众在欲望与生计中的挣扎沉浮》?这里的《普罗大众》是什么人?这些人是《普罗大众》吗?《扫毒风暴》的故事开场是一场婚宴,7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了《走私家族卢家》与《权力枢纽黄家》间的联姻,亦将走资派时代的丑陋与表面和谐下的《钱权交易》交代得淋漓尽致。
这场婚礼是在解剖:自从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借改革开放之名,以打左灯往右转不管黑白道让少数人争先富那个年代的病理样本。先是抹黑文革是动乱以及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是吃大祸饭太穷以及“穷怕了“来颠倒黑白,然后解散农村人民公社,人为弄破产国营集体工厂后私吞为私有化。逼迫铁饭碗的工作下岗,农民四处流窜当农民工。紧接着走资派朱裕基将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化实质就是私有化之后,胡溫时代杀出一条血路来将私有化进行到底,招商引资走资派各级特色政府以政策优惠招进奸商引进黄赌毒资本。走资派特色政府的国家机器成了《招商引资》的保护伞,与台湾资本家奸商和世界各国的资本家奸商们共同发财先富。例如:《扫毒风暴》该剧中的派出所所长担任证婚人暗示基层权力失守,各级大小走资派官员都以官商勾结来达到《让少数人先富》。而剧中婚晏的后厨堆积的进口食材指向灰色贸易,喜糖盒里意外露出的冰毒包装则埋下罪恶的引子……。
而剧中的制毒王刘招华,中国大陆首个使用新工艺合成高纯度冰毒的大毒枭。刘招华作为福安市的招商引资负责人,手中权力让很多外商趋之若鹜,一些台湾商人为了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更多优惠政策,自然就会想方设法拉拢他,合伙走私赚钱无疑是最佳选择。1992 年,刘招华与一位台湾商人合伙开办了一家“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地址就在他老家赛岐镇苏阳村不远处的赛江边上,里面有三座厂房,以及一栋耗资 70 多万的三层豪华别墅。
是台湾奸商教会了他如何制作冰毒。1988 年,刘招华在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平潭县大队屿头派出所任正排职干事,期间还代理司务长。这一年即1988年,刘招华结识了三个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第一位是被上级派去看护和保卫的台湾商人陈道中,据说曾担任过台北地检署副署长,他非常欣赏刘招华,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彻底敞开心扉,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偶然的一次聊天,陈道中了解到刘招华对化学很有见解,于是谈到台湾正流行一种新型化学毒品——冰毒。他从二战时期日本士兵滥用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讲起,跟刘招华上了一趟生动的冰毒启蒙课。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冰毒毒品的概念,台湾地区虽然已经有泛滥的趋势,但法律并没有跟上,直到两年后,即 1990 年,才被台湾当局列入管制毒品,并加大打击力度。这是刘招华第一次听说冰毒,看到跟自己喜欢的化学有关,兴趣一下就提上来了,追着问了一些问题。陈道中见小伙子如此好学,推荐了几本化学相关的书籍和甲基苯丙胺的一些资料。一段时间之后,陈道中弄来 100 克麻黄碱(冰毒原材料)给刘招华,让他试试能不能合成出甲基苯丙胺(冰毒)。刘招华没有让他失望,仅凭之前看的化学书本知识,在一家宾馆只用了两三个小时就成功合成出来了。刘招华当时采用的合成路线是,用麻黄碱跟醋酸酐进行反应生成甲基苯丙胺,然后跟醋酸生成醋酸甲基苯丙胺。这是冰毒最早期的制作方法,外观、品质都一般,用现在毒品圈里的黑话来说,就是一砣屎。刘招华用这批麻黄碱总共合成出了五十克左右的甲基苯丙胺(冰毒),事后他全部给了陈道中,并没有从中获利。刘招华享受的是化学合成的美妙,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中国最早缴获冰毒的官方记录是在 1991 年,这意味着刘招华很有可能是中国大陆合成甲基苯丙胺(冰毒)第一人。罪恶的种子或许就是此刻在他心中生根,但发芽还得过几年。
第二位是一名叫陈文印的社会人士,他没有正经工作,每天就是游手好闲琢磨着如何赚大钱。此时的刘招华与他只能算是点头之交,但几年后正是他让刘招华心中那颗生根的罪恶种子发芽。
第三位是福建师大的女学生吴云青(原名吴碧海。岳父是位退休的局级走资派),福安市赛岐镇人,她既是刘招华的老乡,也是初恋情人,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老婆,两人于 1990 年结婚,并生有一子。恋爱时期,刘招华经常有空就从单位跑到福建师大见女友,单边差不多一百多公里,吴云青刚开始很感动,但异地恋久了难免就有怨言,现在见面都这么困难,结婚以后怎么办。尽管刘招华一再安抚,但架不住女友一次又一次地抱怨,再加上他从台湾人陈道中嘴里了解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也瞧不上部队的待遇,于是做了一个决定,想办法提前转业,到外面一展手脚。但按当时的规定,提干的军人在部队必要服役 15 年,于是刘招华精心策划了一个局,贪污公款 145.15 元,然后故意暴露。事后,被武警福州边防支队行政记过处分一次、团内严重警告处分一次。
1995年的中国正是《胡温时期》,在经历了走资派邓小平和江泽民朱裕基的一场前所未有的私分私抢私有化的蜕变之后,一些被逐渐落后、破旧的国营老工厂成为三不管地区,而和私有化后的灯红酒绿的歌舞厅形成鲜明对照,毒王的豪华的皇冠轿车碾过菜市场散落的鱼鳞像是某种隐喻,新旧交替的时代,多种元素的交织,这些都通过摇晃的手持镜头与黄绿色调滤镜复刻出来。在走资派市场经济野蛮生长的时候,罪恶也在滋生,新型毒品冰毒如同幽灵般顺着经济狂飙的裂缝渗入市井巷尾。
制毒王以正面形象在剧中游走,而所谓的禁毒支队的队员们个个都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在剧中晃来晃去。制毒王牵引着这群丑陋的禁毒支队的队员们在玩猫捉老鼠。几年都是不管黑白病猫就是抓不到老鼠这个剧本,称得上是《走资派文艺歌颂制毒王丑化警察》样扳剧。如同之前的《狂飙》电视连续剧。剧中的警察的描述都是丑陋的,还总是以此为荣,正义一方的警察并非传统的“伟光正”形象,也不是惯有的英雄神话叙事。那么请问:制毒王有没有人性丑陋的一面?而为什么只展现“伟光正”的一面?又为什么仅展现英雄神话叙事?
剧中利用基层权力编织的保护网,如镇长,厂长,化工厂技师,警局的内鬼,商场上光鲜亮丽的富商、身边老实巴交一辈子的同事、甚至是和蔼可亲满嘴仁义道德的地方官员。
而制毒王卢少骅一出场就显示出了八面玲珑的特点,他退可颠勺炒菜、进可把酒言欢,游刃有余地游走在宴会上各方势力之间,就连面对闯入现场的警察也能面不改色、应对自如,但那双深潭般的眼睛却始终无波无澜,幽深不见底。制毒王卢少骅多么“伟光正”形象!刷中又是英雄神话叙事制毒王卢少骅。这是为什么?
答案是:阶级立场!
文艺是为阶级服务的。不同的阶级都有自己的文艺。
然而,在中国大陆,这种扭曲的思维造成了混乱,给年轻人的感觉就是:我宁当制毒王贩毒王,黑社会老大!也不愿当警察。
我宁当制毒王贩毒王,黑社会老大!也不愿当警察。这就是结果。
那么这些“毒“反得了吗?反得完吗?是在宣扬制毒?还是在宣传要进行反毒?
现在的“官员“的确无能无才到极点。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