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批判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作者:穆白硕  于 2025-5-11 12: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2评论

也谈“批判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自媒体上流传胡适的一段话:“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推动社会进步的绝不可能是赞美者,也不可能是所谓的正能量者,更不可能是岁月静好者,而是那些批判者。”虽然这段话明显不是胡适的原话(“正能量”和“岁月静好”都是现代语言),但是其基本思想有积极意义,所以本人再补充几句。
  质疑和批判确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不批判和否定文革,就没有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如果不批判和否定阶级斗争学说,就不能解放“地富反坏右”和知识分子,人们就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如果不批判和否定人民公社,就不能进行农村的改革,就不能解决中国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也不能解放农村的多余劳动力,也就没有城市的建设、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任何大小当权者都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权力越大,犯的错误就可能越大。没有一贯英明正确的人。如果只赞美不批判、不纠错,就可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社会只能停步不前或者倒退,人们只能生活在贫穷和恐惧之中,就象现在的北朝鲜那样。其实,现在60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那样的年代,那就是改革开放之前的那些年。有人说,北朝鲜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昨天。我们真不应该忘记过去。忘记过去,悲剧就可能重演。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浮平 2025-5-11 23:08
胡适强调“批判”,在启蒙时期更具重要性,但在现阶段中文语境中,批判常陷入“我对你错”的二维黑白式论断。

首先缺失的,是对词语的定义及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描述。比如,“critical thinking” 翻译为“批判性思维”,但并未完整表达出原词的定义和内涵。

同时,语言表达中也缺乏伦理判断依据、议题的目的意义,对象、方法和范围的细致分类,以及对事实来源和概率推理的逻辑严谨性。

这些缺失使理性对话难以深入,无法发挥建设性作用,更容易进入哲政混合的立场对立,表现为各说自话,文人相轻、互斥互斗,比如:话不投机半句多,道不同不相为谋等情绪发泄,甚至成为社会撕裂的工具。

建立认知框架和规则共识在先,是深入理性交流的根基。
回复 Wuming123 2025-5-12 23:49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是上下同欲,官民一心。批判说好听的就是监督,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以文乱法”,弄的朝野离心,爷孙骑驴!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3 00: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