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2022/10]
- 父亲的死 [2021/03]
-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2020/08]
- 江青同志--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 [2020/10]
- 特别的生卒日--先父去世周年祭 [2021/03]
- 抹黑华为可休矣! --兼谈中国网络安全 [2021/04]
- 王光美回忆中的江青 [2020/10]
- 为先君补办追思会 [2022/10]
- 从亚特兰大枪杀案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 [2021/03]
- 再聊“泡妞” [2020/07]
- 江青同志(下) [2020/10]
- 网遇“英国女骗子” [2020/10]
- 我看上海人 [2020/06]
- 身处澳洲看中澳关系 [2021/06]
- 汉语是世上最丰富的表达语言? [2020/07]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20/08]
- 王光美记忆中的“三年困难时期” [2020/10]
- 我们还有羞耻之心吗? [2020/08]
- 驳易中天“中国人无信仰” [2020/08]
- 再论“羞耻之心” [2020/08]
- 简评方方“有态度的文学” [2020/09]
- 对于「国泰事件」的应对建议 [2023/05]
- 网络交游的启示 [2020/09]
- 谈“骂人” [2020/06]
学着做“思维实验”
每次回国探亲,与亲朋好友相聚,免不了要恭复他们的一些垂询—都是些有关中澳关系的,谁让自己僦居悉尼呢?上个月探亲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人日、环时和央视等评论话题『澳洲为何要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
我平时不怎么关注官媒,也极少看爱国人士的转贴,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简直无从回答。当然,我后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国内官民舆论的论点论据: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总额达到了1552亿澳元(约合1200亿美元),占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额的23.1%……拉动澳大利亚经济的三驾马车:旅游业、教育业和采矿业,每一个行业都与中国息息相关。目前,在澳大利亚的约50万国际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占比就接近30%,位列第一;在旅游业方面,预计2017年度访澳中国游客将会超过140万人次,同样位列第一;在采矿业方面,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依然是中国资本关注的重点对象,其出产的矿产资源也多数被运往了中国市场。并且,截至2016年,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的国内经济几乎会立刻濒临崩溃。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其一定会选择对华友好;但残酷的现实却告诫着我们,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两面三刀的国家,其看似热情地赚着中国人的钱,背地里却干着为难中国的勾当。不少网友会发问:澳大利亚如此明目张胆的反对中国,就不怕中国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吗?……
可当时我并备足这些功课,只能胡乱应付。对于这个“澳洲吃中国的饭”的问题,我仅提出一个疑问请餐桌上的好友思考:
在中国还没对外开放的年代或没有搞市场经济、加入WTO前,澳洲的经济情况在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大家有些愕然,但席间还是有网络达人迅速用手机百度出八十年代初澳洲的人均GDP世界排名,约12-15,而最近2017的排名也还是12名。也就是说,当中国还在探索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在使用粮票、外汇券的时期,澳洲已然是世界前十五名的发达国家了。结果出来,饭桌上的情绪有些复杂,有失望,有兴奋,有沉思……,我赶紧缓和气氛道:澳洲近十多年的经济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但这属于双边贸易,所谓贸易,就是你情我愿、双方互利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很难说“谁端谁的饭碗”……
之所以我能急中生智应付,乃因大学时物理学老师给我们讲述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的轶事:
据说爱因斯坦回忆他16岁时曾梦见自己追逐一束在空间中穿梭的光线。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思考追逐一束光时会发生什么。爱因斯坦推论到,如果以某种方式追上光,那么你将会看到光在空间中静止。但是光是不可能在空间中静止的,否则它就不是光了。最终,爱因斯坦意识到 光不可能放慢脚步,而必须以光速离他而去。那么这个过程中什么发生了改变呢?爱因斯坦认为是 时间本身发生了变化。正是这个思想实验激发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我大学和研究生的成绩都较差,但却极喜欢这个故事,它给我启示:在没有机会实地考察时,可学爱因斯坦的这个思维实验方式。比如,大学时非常流行李燕杰老师和曲啸老师的演讲,大谈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性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危害性,我且信且疑,就做思维实验。
实验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应该是美国人和日本人到中国来留学和工作而不是相反,当然,我很快否定了这种假设,因为完全可能是他们想来,但我国政府为了保证自己国民的正常生活而不让他们来。
接着我继续实验二:为什么我的那些老师同学除非是公派留学,绝大部分都留在那个腐朽的国家了呢?这就无法让我全信那两位老师的论断了。我好奇,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自去看看欧美日国家的年轻人是怎么在生活?他们真的是像那些励志老师们所说的:每天迪斯科、酗酒、性交,毕业即失业、毫无远大理想、人生一片彷徨吗?
后来的发展证明这种思维实验非常有用,虽然自己无能在科技上有任何成绩,但思维实验避免了我在思想上过于的浅陋与固执。今天,我这个理工男仍保持着这种思维实验的习惯。
用文科生王小波的话来说就是一直享受着“思维的乐趣”。相比王小波,我很幸运。他年少时遇到了“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的时代,导致他的很多同龄人“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而我则是在精神发育的少年时期正好碰到高喊“解放思想”、“实践上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书无禁区”这样的时代,实乃上天赐予我辈的最好礼物。那段时间可算是中华民族百年来最有希望的时期之一吧?!
今天,王小波所处的少年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在内心做思维实验应不至于有大的危险,起码不会被人说你『腹诽』。但做好思维实验,除了有一定的科学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外,还需所采用的信息是准确的。否则,错误的信息,用做条件来进行正确的科学推演,那一定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不管怎么说,能思想是人类有别于鸡豚狗彘的重要标志,而能做思维实验是一个有志于成为智者的人最快乐的生活方式。
作此文,正是与智者分享,难以与俗人言也。希望,也相信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这种思维的乐趣。
2018.05.22-23撰并首发
2018.11.25-重订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