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2022/10]
- 父亲的死 [2021/03]
-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2020/08]
- 江青同志--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 [2020/10]
- 特别的生卒日--先父去世周年祭 [2021/03]
- 抹黑华为可休矣! --兼谈中国网络安全 [2021/04]
- 王光美回忆中的江青 [2020/10]
- 为先君补办追思会 [2022/10]
- 从亚特兰大枪杀案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 [2021/03]
- 再聊“泡妞” [2020/07]
- 江青同志(下) [2020/10]
- 网遇“英国女骗子” [2020/10]
- 我看上海人 [2020/06]
- 身处澳洲看中澳关系 [2021/06]
- 汉语是世上最丰富的表达语言? [2020/07]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20/08]
- 王光美记忆中的“三年困难时期” [2020/10]
- 我们还有羞耻之心吗? [2020/08]
- 驳易中天“中国人无信仰” [2020/08]
- 再论“羞耻之心” [2020/08]
- 简评方方“有态度的文学” [2020/09]
- 对于「国泰事件」的应对建议 [2023/05]
- 网络交游的启示 [2020/09]
- 谈“骂人” [2020/06]
“直觉有许多是需要修正的”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杨振宁先生的讲座文稿,谈到他当年报考西南联大前补习高中物理时的疑惑,抄录于下:
有一个很深的印象,给了我很深的教训。高中物理中的等速圆周运动,有一个加速,它的方向是向心的,我就觉得这个不对。在纠缠了一两天后,才懂得,这个速度不仅有大小,它还是一个向量(vector),这个向量是在转弯。
老实说,如果没有学过高中物理,没有加速度的概念,那么等速圆周远动的方向,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是沿着圆周的切线方向而不是圆心,只有学习了加速度和向量的概念,才会颠覆你的直觉。因此杨振宁先生感悟到:
这是我一生得到的非常重要的教训,我后来永远记得。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直觉(instinct),而直觉有许多是需要修正的。①
一般人的直觉有可能是错的,而“直觉有许多是需要修正的”。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这种经验是刻骨铭心的。
比如我小时候全社会都在宣传“人民公社好”的观点,就非常符合我的直觉。我的理解是:农村里一家的几口人协同工作,你下田犁地,他做饭,我施肥,肯定比一个人单干要好;那么几家人一起做,分工合作,会更好;而几个村子联合起来“大兵团”作战,劳动生产效率必定更高!真正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美好境界。
可是,此方式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并不好。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没受过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训练,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弱点;也没有经济学的概念,考虑团队协作的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权力腐化等问题;更不可能读过当时西方国家流行的哈耶克巨著《走向奴役之路》……这正如我们如果没有加速度、向量的概念,我们很难相信等速圆周运动的方向不是沿着切线方向是向着圆心!!
再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商店、餐馆的价格都是一样的,靠肥皂票一毛钱买一条洗衣皂,用三分钱二两粮票(严格地说是饮食票)买一碗热干面,直觉上认为这样挺好,童叟无欺,就是小孩子外出过早父母也不用担心他被骗。胡庆余堂也有“真不二价”嘛。但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货真,固然必须,但价格本来就应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原材料的价格、物流成本和员工薪金等因素变化的,如果政府强制固定一个价格,只能导致商家去压低成本、变换包装甚至降低质量等来保持基本盈利、来糊弄消费者。
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个叫许行的人,他主张“市贾不贰,国中无伪”,意指做生意的人都用一个价格,国都里就没欺诈了……。这个说法从直觉上讲很有道理,但孟子驳斥他: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各种东西的品种质量不一致,这是自然的。(它们的价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要(不分精粗优劣,)完全使它们一致,只是扰乱天下罢了。好鞋和坏鞋一样价钱,人难道肯干吗?听从许子的学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哪能够治理国家呢?”②
很幸运,古代的中国人没有被这些貌似公平公正的乌托邦理想、主义所迷惑。
只是,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产品质量低劣……不幸被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言中。人们拥护那种美好的共产主义制度,貌似更有效率的国营企业和人民公社,除了恐惧强权、宣传部门给力外,部分原因就源自包括区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某种直觉。
幸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了一个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时期,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才得以过稍微正常些的人的日子。躬逢其盛,何幸之有?!读杨振宁老先生的讲座,小子感慨万千,与诸君分享一二。
注释:
① 参见网址(倍可亲无法分享链接,有兴趣者可使用百度杨振宁先生在2019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礼堂的讲座报道)
②以上原文及翻译皆引自杨伯峻先生著《孟子译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2019.08.04-17撰发
2020.07.06修订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