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爱玲诞辰百年

作者:澳洲雪梨子  于 2020-9-29 20:1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闲情感悟|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2评论


难以言尽的张爱玲

--张爱玲百岁诞辰纪念感言

 

2020中国的庚子年是张爱玲百岁冥寿的纪念年华人圈包括中国大陆照例涌现出各种有关她的纪念文章专题讨论等活动以张爱玲作品在汉语文学的地位看这是恰当也应该的

 

但笔者注意到相当多谈论张爱玲的网文系东拼西凑而成扫描某些博主的文章我敢说他们未曾认真耐心地读过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书信及探访等第一手资料

 

那为何这些博主能洋洋洒洒写出那些深受广大“张迷”喜爱的张爱玲话题网文呢这就该拜当今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之赐了流行博主写文章大抵可基于其希望表达与渲染的话题利用关键字进行全网搜索找到合乎自己需要的内容然后裁剪拼贴因此要写出流行文章基本条件是学会关键字搜索与“COPY & PASTE”加之一点点网络营销技巧点击参考拙作《如何“经营”微信公众号》),若该博主还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那简直就可成“某网站名博”了

 

看官或以为笔者刻薄此实乃予网络阅读中的“切肤之痛”前段时间看到墙内“今日头条”推送一篇有关鲁迅母亲的热文题为鲁迅生母一手培育周氏三杰为何鲁迅病逝后她说“死得不算冤”太吸引眼球了我还以为是最新考古发现鲁迅线索--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杨开慧同志藏着墙壁内的书信可扫视几眼发现标题是裁取鲁母原话之后部分典型的“标题党”行为了这也罢了可文中主旨却强调鲁母如何破除科举迷信毅然送儿子远离故乡到南京读新式学堂的壮举这就证明该文作者不仅是没通读鲁迅全集》,就连鲁迅去南京求学的那几篇相关文章也未研读过当年鲁迅不考科举最重要的是家道中落没钱耗不起科举折腾而新式学校费用低加之一个周家族人叔父辈在该学堂任教事实上后来鲁母还曾让周作人参加过一次秀才县考只不过落榜......

 

作为张爱玲类似的“美丽误会”也不少试举两例

 

【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千金,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这段陈述的每句话基本都是事实但却文意严重误导读者现在看大家都认为张爱玲是“名门之后”但在她生活的年代这个“名门”却不算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其实只要简单回忆一下49年后的中国谁家父辈祖辈曾任国民政府高官你认为他们是“名门之后”呢还是“前朝余孽”之后虽然国民政府对待前朝官吏没有新中国那么强悍手狠但李鸿章在当时普通人眼里就是个投降派卖国贼一个割让领土签订密约收刮民财的千古罪人至于张爱玲祖父张佩纶更是一位没实干能力的“清流”官吏这从民国时期的野史小说可见一斑张爱玲的祖上在张爱玲生活的年代实在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在四十年代报刊有关张爱玲的介绍中如仅用“前清官吏”之后就算上对她公平了绝不会有美化她是“名门之后”的说法也正因为此张爱玲才尽量不谈自己的家族往事自食其力呀......直到晚年张爱玲在其解说家庭照片的对照记一书中说自己的祖辈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每个中国人临死前面对一个从不知晓的未来总不免要回想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父母和祖先即使宣称对自己是最没有思乡情结的中国人张爱玲而言也不例外她最后补充

 

我爱他们这是一句压在张爱玲心底几十年的话

 

张爱玲参加中共上海第一次文代会身着旗袍看到其他女作家都穿着列宁装就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国

 

这段也是流传在右派群体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段子”似乎张爱玲洞若观火冷静思考而毅然出走这是一种有意无意地以结果来推测过去的宣传做法事实上当年最终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考虑的是如何融入新社会建设新中国国民党政府在战后几年的表现可谓民心丧尽除了极少数与国府卷太深的读书人外绝大部分选择了留在大陆甚至远在海外的那些高级知识分子也是想方设法远涉重洋回到祖国他们都希望从此开始建设一个民主富强和均富的新中国我们可以开出一长串这样的名单如著名时事评论家观察主编储安平先生他当年就极为冷静地判断国民党是自由多少的问题,共产党是有无自由的问题但他还是留下来了最主要的原因无非是不愿意背井离乡而希望留下了建设家乡建设国家哪怕牺牲自己这代人如能换来后几代的幸福也值得而相比以前的国民党政府中共在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上让广大知识分子扬眉吐气体制内的中共党史专家杨奎松先生举过一个例子在美国的化学家傅鹰先生解放初毅然回大陆,动因是1949年解放军渡长江的时候,炮击不听警告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打了英国人,中共不仅不道歉,还接连发表言论痛斥英国政府,这让还在美国的傅鹰觉得特别解气。因此留在大陆回归大陆是当年知识分子的主流选择

 

具体看张爱玲她也曾做过巨大的努力来适应新社会从时间上梳理张爱玲是1950年的724-29在夏衍的关注下参加首届“上海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当时的张爱玲身穿旗袍外面罩着有网眼的白绒线衫坐在会场的后排此处大会夏衍为总主席梅兰芳冯雪峰为副主席蓝色字体引自张惠苑编张爱玲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下同)。随后她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去苏北参加了两个多月的土改工作回沪后在上海亦报上主笔街头杂写该报则以张爱玲先生”为之撰稿的招牌吸引读者而她的十八春正在上海流行一直到1951211日才连载结束轰动一时更有意思的是1951114日至1952120,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发表连载小说小艾》,这是部反映“劳动人民”新旧社会不同的故事张爱玲出国后从未主动提及后被研究者发掘这说明从她独自身着旗袍参加文代会到她申请到香港大学继续读书的至少一年半的时间里张爱玲在一直努力融入新的环境只是不太成功除了她对新社会所要求的劳苦大众题材不熟悉外还有新政权对于民间媒体出版物的逐步侵蚀与限制使得张爱玲无工可做无文可发改革开放后张爱玲姑姑张茂渊在接受张爱玲研究学者司马新先生的书面采访说张爱玲1952年去香港的思想起源是当时在沪没有工作机会这才是根本

 

当然有关张爱玲“看不惯不能穿旗袍而出走”的那段说法也不是没来由张爱玲弟弟的晚年回忆录中有这样的描述

 

那年(1952-笔者注8月间,我好不容易回了一次市区,急急忙忙到卡尔登公寓找她。姑姑开了门,一见是我就说“你姊姊已经走了。”然后就把门关上了。 

我走下楼,忍不住哭了起来。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穿人民装的人。我记起有一次她说这衣服太呆板,她是绝不穿的。或许因为这样,她走了。走到一个她追寻的远方,此生再没回来。

 

张子静和姐姐的关系一般他使用了“或许”来猜测姐姐的出走之谜而被一群右派写手渲染称张爱玲的慧眼如炬看透中共本质委实可笑其实如果当年上海有关部门在文艺战线的政策落实好一些夏衍同志对张爱玲更关心一点比如让她参加上影担任编剧有个正式工作也许张爱玲就留下来了

 

台湾有位研究张爱玲的作者曾批评某些写手与读者“只看评论不读文本她批评的是哪些人识者自知其抨击的现象更是活生生的现实试问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宣传张爱玲的流行网文中有几位是悉心研读过张爱玲大部分作品与书信的人不就是从各个评论张爱玲的文章中东拼西凑而成吗如此一来流弊丛生待你看到的“张爱玲”就是经过这些写手咀嚼剪裁过的张爱玲了

 

因此如对张爱玲有兴趣读罢此拙作就即刻寻读张爱玲文字如果还喜欢接着捧读她的谈访书信和友人回忆不喜欢也没关系这不代表您没文化毕竟张爱玲并非中国文学的全部叶公好龙转发那些似是而非的“张爱玲”网文恐让这位文坛的祖师奶奶在太平洋彼岸底闻知而骇笑吧

 

就我个人而言是蛮喜欢张爱玲作品的八十年代知道她的大名九十年代才见到书退隐职场后才开始慢慢细细品读她的小说散文和书信张爱玲的文字透着女性特有的敏锐与男女都罕有的冷峻和睿智--这些都完美地集合在她一个人身上近百年来的女作家中恐怕只有萧红可与其媲美吧我为张爱玲平生未能实现其“天才梦”在西方文学界比林语堂还要出风头”而扼腕叹息为她未能过上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后半生还辗转流离而黯然伤神当然也为她免遭同时代才女苏青的命运而额手称庆

 

在她百岁冥寿之际写几个字略表景仰作为一个中华文字的阅读者活在这纷乱的世上还不太寂寥幸亏有她

 

 

2020.09.16-29为纪念张爱玲冥寿百岁而作

 

 

相关链接

張愛玲生前打算移居新加坡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4 回复 qxw66 2020-9-30 01:59
她的‘易经’---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她的文笔极为细腻,但情操毫无价值,属于无价值的灵魂。。。她的地位,取决于如何看待文笔细腻,如果十分强调,推崇,自然她是无人能及。。。红楼梦也很细腻的。。。但文笔只是手段。。。
1 回复 澳洲雪梨子 2020-9-30 06:05
qxw66: 她的‘易经’---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她的文笔极为细腻,但情操毫无价值,属于无价值的灵魂。。。她的地位,取决于如何看待文笔细腻,如果十分强调,推崇
您说的「情操」,是指家國天下的宏大叙事吗?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4-19 19:4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