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2022/10]
- 父亲的死 [2021/03]
-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2020/08]
- 江青同志--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 [2020/10]
- 特别的生卒日--先父去世周年祭 [2021/03]
- 抹黑华为可休矣! --兼谈中国网络安全 [2021/04]
- 王光美回忆中的江青 [2020/10]
- 为先君补办追思会 [2022/10]
- 从亚特兰大枪杀案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 [2021/03]
- 再聊“泡妞” [2020/07]
- 江青同志(下) [2020/10]
- 网遇“英国女骗子” [2020/10]
- 我看上海人 [2020/06]
- 身处澳洲看中澳关系 [2021/06]
- 汉语是世上最丰富的表达语言? [2020/07]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20/08]
- 王光美记忆中的“三年困难时期” [2020/10]
- 我们还有羞耻之心吗? [2020/08]
- 驳易中天“中国人无信仰” [2020/08]
- 再论“羞耻之心” [2020/08]
- 简评方方“有态度的文学” [2020/09]
- 对于「国泰事件」的应对建议 [2023/05]
- 网络交游的启示 [2020/09]
- 谈“骂人” [2020/06]
生日谈生死
雪梨子
前些年,回北京与一位老友重聚聊天。他谈及最近因老上级去世或同事骤死而常去八宝山,对哪里的路线、停车、各级别的殡仪馆告别厅和仪式都了如指掌。当时我没将之视为人生感叹,只道他是炫耀其周边都是“赵家人”而已。近两年陆续开始有同事、同学和同辈亲友相继离世,这才意识到那位朋友不是吹嘘,我们是同龄人,而死亡的幽灵正向我辈人逼近……
一
八十年代的文友周武兄曾说:大凡一个民族的文明过程,莫不要处理好三大关系,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死的关系”。古代的西方文明偏向于“人与自然”—他们认为捉摸不定、法力无边的大自然是有个上帝在指挥,中国的殷商时期也这样。印度人着迷于“生与死”的关系,中华文明则自周代开始着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仅仅是文明发展的初期形态,虽各有侧重,但都得面临这三大关系。
按印度教义的说法,生死无非是一个轮回。人死了,其灵魂会脱离尸体而漂附到另一个新生的肉身上,或猪狗牛羊,或不同性别的人;或学富五车的教授,或流落街头的乞儿;或大富大贵,或潦倒一生。总之,你总要在生死轮回间游走,直到修成涅槃。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免不了生老病死这些问题。而在佛教尚未进入中土的年代里,中国人都秉承周公孔子的说道,做好人间事,莫问死后情。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因此,那些年代的中土人幸福指数比新闻联播里的人还高,汉代的人就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叹息,帝王们更是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但随着威威赫赫的秦皇汉武都死去,大家还是明白了人固有一死,因此“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然世间总有不平事,土馒头也有大有小,正如八宝山不同级别的骨灰墙。国人视死如生,帝王墓穴的摆设布置与生前是一样的。有些驾崩多年的帝王至今还赖着铁门槛,不肯进入土馒头!比如越南的胡伯伯与北韩的金大金二......
二
客厅里发现有只蟋蟀,估计是从门缝了爬进来的。悉尼时值秋季,天渐转凉,蟋蟀怕冷,进屋躲避。我因童年养蟋蟀斗蛐蛐,对之有莫名的情感,不忍驱赶,任其在屋里的哪个角落藏身,夜间偶闻鸣叫,其音凄厉,令人唏嘘。我知,再过几天至多一个月,它就会结束生命。看到蟋蟀的凋零,自然也联想到人生,似乎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诗经》里就有一首《蟋蟀在堂》的诗,叹息人生苦短。至于历代文人墨客借蟋蟀来感慨人生无常就数不胜数了。在《红楼梦》咏菊诗中,林黛玉有“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三首诗中有两首用了“蛩”(蟋蟀)来感物伤怀。探春的咏菊诗也用了“蛩”。可见,蟋蟀与鸿雁一样,都是中国文化人的寄情之物。
在人类的眼里,蟋蟀可怜的,寿命不过两季,人们可对它随意捕捉虐杀,但蟋蟀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吗?它的一生是否也和人类一样经历它自己的“四季”。在地球之外,是否有一个类似人与蟋蟀这样能力大小比例的物种(比如上帝)在主宰着我们,我们在他的眼里,如同蟋蟀在我们的眼中一样,他,法力无边,偶尔一个咳嗽就是我们地球上的雷电交加,他那天讨厌人类的烦扰,随便喷一点“驱虫剂”(或该叫“驱人剂”),就是人间的瘟疫流行呢?
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三
过生日的朋友不知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每临这天,最早收到异地的祝福不是亲朋好友,而是航空公司、银行和电信公司。并非他们与你最亲,也不能说他们的祝福不真诚,而是他们使用了电脑程序来实现这一问候。
机器电脑、软件程序只要是设计好、有动力,它就会定期不知疲倦地执行设定好的指令,而不会像人类有时疏忽犯错。因此,西方有类似这样的谚语:“机器永远不会犯错,人类才会犯错误”。意指要用机器、程序的方式杜绝人类犯错的可能。据说,波音公司将此定为公司的座右铭,获益良多。比如,飞机上各类设备的任何接头如果接错就可能酿成大祸,因此在物理上根绝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将各类接头都是独特的,机械维修人员如果粗心弄错,但他会连接不上。而苏联的图-154曾经就因检修人员将线搭错而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不过,这个座右铭我曾在参观波音公司博物馆时特意寻找却不得。
这句座右铭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人是会因疏忽、走神、精神状况出问题而犯错,而机器则只要有动力,它就会坚持不懈地按照人类设计的方式工作。但反过来说,如果机器本身的设计出错,那它也会坚持不懈地按照人类设计的错误程序出错。
举个小例子,有位同事曾在餐厅吃饭,一位漂亮女侍送他一张VIP卡,他不想透露自己的私隐却又想要那张打折卡,于是告诉了一个假生日期。结果每年的这个时间他的手机电脑都会收到这家餐厅客服发出的电邮和短信,祝他生日快乐,并赠送电子礼券等,不胜其烦。原来,他的生日被输入这家餐厅的客服系统……这点,仅作茶余谈资罢了。但最近印尼和埃塞俄比亚两家航空公司的空难,则反映出机器程序设计出错带来的严重后果。波音737Max上的机器指令按照自己的判断执着地下坠(调整高度与仰角),机师只能在忙乱中与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争夺控制权。遗憾的是,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的机长都输给了电脑程序。
四
最初看到说英文的朋友道生日祝福有“Many Happy Returns”,据说还是比较正规的说法。为何不用Birthday,而用“returns”(返回、回报之意)? 心想,莫非西人也讲轮回。后求教老外,原来他们这里说的Returns,是指好日子不断地重复,原来泛指所有吉庆的日子,后来渐渐专指生日了。而印度教义中的轮回,英文是Transmigration。 哦,原来西人还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快乐人生。
而国人则对生日这天感情复杂,马齿又增,固然喜庆;但古人将此日亦喻为“母难日”。为何?过去的接生技术落后,如生产不顺,可能接生婆或医生要询问在隔壁的父亲:“救你老婆还是婴儿?”,这真是父亲最为难的时刻。更可怕的是母子双亡。因此在医疗落后的时代,生日这天是“父忧母难”之日。即使是顺产,做母亲的也是历经了千辛万苦才将孩子生出,这种在生死边缘共同挣扎过的母子之情岂是那些躺在手术室里麻醉醒来看到孩子啼哭的母亲们所能体验到的。--我并不是建议做母亲都要冒着风险去经历这种生死搏斗。
……
感谢在西天的母亲给我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上苍的庇佑,让我又多活了一年。
2019年生日随感首发
2020.11.10重订存档